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之校内调研模式构建

2018-03-05 18:01高玉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调研基础思想

高玉敏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1 “基础”课程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因此,把实践性教学引入“基础”课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基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其实践教学得以重视也是授课教师必然的选择。

1.1 实践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让“基础”课程教学“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必须实施和创新实践教学,即: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1.2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基础”课程教育“知行合一”的载体

“基础”课程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对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身体力行,努力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和法律实践,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这既是“基础”课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基础”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的新规律,消除各种潜在的消极因素,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顺利度过本科学习阶段,并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外化的两大飞跃,是提高本课程教学实效的体现。

1.3 实践教学能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从教学效果来说,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上课形式比较呆板、枯燥,实践教学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以“行为主体”的身份行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引导大学生实现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

2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模式,一般高校也都引入了实践教学,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少颇具特色的教研教改成果,但是仍存在问题。

2.1 实践教学经费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严重不足

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系列制度、硬件的保障,各高校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实践教学,但仍有一部分学校没有将之纳入教学计划,约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学校没有专项经费[2]。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花很多精力及时间寻找实践教学场所。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相应的条件和经费等原因,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理论教学始终作为教学的主要模式,实践教学仅限于课堂讨论、小型辩论等教学实践,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不能很好地体现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堂经常会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无动于衷的现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建立“双主体”结构,它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共同参与的修身过程。在这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才能具有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调动全部精神要素参与,实现教学目的。

2.2 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倾向明显

目前各大高校在教学上还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操作机制。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不注意实践教学的操作过程,缺少考核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的量化机制,缺少实践课学分考核的具体举措及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实践教学出现走过场、应付检查的现象。

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较高,但需更多指导,遗憾的是,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细致的指导,或者缺乏具体的操作环节,使整体操作链条中断,这会使学生及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缺乏具体参考,各行其是。

2.3 狭义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从目前学术界对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来看,实践教学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性教学是区别于单纯讲授型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广义的实践性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讲授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笔者对实践性教学内涵做广义理解,但也认同校内实践教学也是“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寒暑假三下乡、志愿者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利于学生更好地从实际生活中认知社会,但存在活动经费较大、活动覆盖面却不大的问题,且更适用于涉及比较宏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然而在“基础”课程设计中,理想信念、人生观、爱国主义、世界观等和大学生本身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却很难通过社会调研达到教育目的。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教育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受教育者的认知领域,而是需要在受教育者对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质。在此意义上,实施校内调研就具有了充分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 “基础”课实践教学创新——校内调研模式构建

3.1 校内调研可行性基础

校内调研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针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现场访问、电话调查、街头随访、网上调查、问卷等各种调查方式了解受访者的态度和意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事物的调研方式。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形式之一的“校内调研”,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去体会书本中的理论,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它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行统一的实践教学活动。

3.1.1 校内调研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开阔视野,综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现象和事实 在“基础”课中,“人生观”“世界观”“爱国主义”“理想”“诚信”等命题,无论教师的讲解多么丰富生动,真正打动学生其实很难。21世纪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数依然坚持“理想”“信念”,但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变革及他们自身的特点,部分大学生漠视“理想”与“信念”。校内调研让学生面对他人、面向和自己一样的同学,以不记名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感受正确价值观的存在和失落,寻求正确的对策和适当的解决方法,从而引起共鸣和重视,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目的。

3.1.2 校内调研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尽管社会环境变化很大,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大,但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并没有缺失,相反,在许多关键时刻,他们能够表现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只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经过校内调研,他们会发现其他大学生也有着理想信念,只是会有和自己一样的迷茫。在群体中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会更好地触动调研者的内心,对各种现象进行认真调查,然后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概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最终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此外,校内调研在“基础”上首先进行,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长、教师的现身说法和与人的思想碰撞能更好地促成大学生思考、反省,在同学中调研、访谈有助于大学生接触真实的大学生活,尽快找到学习坐标、度过迷茫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3.1.3 校内调研更加利于发挥“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实效,不能仅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也不能只为单纯“走出课堂”而实践。校内实践教学计划要与学生对接,贴近学生需求设计实践主题,建立与个人成才、社会发展、专业学习等相结合的调研内容体系。与此同时,在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借鉴“工学结合”的课程理念,将“基础”课中的部分内容和职业教育中的某些内容结合,采用体验型实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理解。

青年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内调研,在实践中学习认知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自身的思想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利于更好地发挥“基础”教学的实效性。

3.2 校内调研模式构建

3.2.1校内调研一般在学校内部进行,时间和经费具有优势调研如果涉及专业太过单一,可以到其他高校合并调研,各年级均可做抽样(但抽样需具代表性),校内所涉及专业均应包括。学生可利用午休、课间、晚自习、周末时间进行调查,既不耽误学业时间,调研成本也不会太大,选题与“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密切相关,如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同时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3]马克思主义突出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其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基础”课必须切实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2.2 校内调研的开展模式“校园调研实践”多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开学初即可布置,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拟好选题,做好策划书,交教师审核后配合教学进度开始实施。教师讲解具体要求后,由学生根据任务组合成4人左右的小组,彼此分工合作,开展相关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讨论思考,最后完成调查报告、小论文、PPT课件等。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定。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相互教育的功能,还安排学生撰写论文、调查报告,进行PPT的演讲、交流,最后由教师点评。比如上一学年笔者布置“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调查”这一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开展社会调查,并完成一篇调查报告,还要将调研成果做成PPT在课堂上交流,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随后在课堂讨论、演讲交流,同学们表示非常受教育,意识到原来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被自己浪费了,如果不进行调查,可能还会继续这样的大学生活状态。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理性情感体验的场域,情感深化和发展的载体。

3.2.3 校内调研的内容 利用分组调研,可将具体调研题目分为“大学生活初感受”“校园道德现象面面观”“我看校园法治”“兰州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人、机动车违章统计调研分析”“自然之友环保宣传活动”“两地书——手写书信寄回家”“校园网络文明调查”“我为低碳生活献计策”“大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调查”“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调查”“公共空间中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学习动机、态度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大学课余时间安排调查”“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大学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剖析”“大学生社会形象调查”等等。

4 校内调研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明晰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原则,周密策划校内实践教学方案,使实践教学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便于规范化管理。教师不视其为负担,学生不视其为“应付形式走过场”,保证校内实践教学真正实施不落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理论教学主题的统领,否则就淡化了课程属性。实践教学要服务于理论教学、深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计划要与课程内容对接,要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教师要对实践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心中有数,交代明白,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成效。

第二,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如何评估实践教学的成效,这是大家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基础”课校内调研应建立长效机制,可作为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固化下来,建立实践教学科学的考核制度。各高校应结合学校、专业的特点,联系课程特点和大学生发展需要,精心设计校内实践教学的主题和步骤,整合学校的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把大学生校内调研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对大学生参加校内调研提出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制定有效地成绩考核和激励措施,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成绩要在考核权重中重点体现。

第三,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学习务必注重联系实际,务必坚持学以致用,让学生对实践教学有充分的心理期待和行为准备。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实践什么”“如何实践”“实践所关联的理论内容”等等。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正是实践教学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责任和智慧。如果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整体教学任务和进度而忽略学生需求去安排实践教学,很可能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足,难以保证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就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第四,成果形式宜以研究论文为主,实施范围在全校大一新生中开展。

笔者在六年多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很有特色,比如课题设计“寻找身边的感动”,“窥生活细节,见自律之斑”“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调查”等。调查涉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认真,他们不仅学会了合作,锻炼了能力,同时也对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形象进行了反思,有些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建议,由教师汇总后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对教学工作、学生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研究成果的交流,更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机会,很多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实践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只有创新“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实践教学恰恰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贯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给学生以自主权,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知识的容器”变成追求真知、道德和情操的能动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将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旨在培养大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调研基础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思想是什么”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