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职护理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实践研究
——以“案例分析:先心病患儿的护理”课为例

2018-03-05 18:01柳雪玉许潇予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本堂蓝墨云患儿

柳雪玉,陈 娟,许潇予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7)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助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其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纷纷出台和实施的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培育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发挥促进和改善作用,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而实施的教学工作。课堂过程性教学评价更能及时反映课堂学习中的真实情况,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提高教师和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研究表明[1],现行的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目的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等问题,而应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实施课堂过程性评价能有效解决现有教学评价不及时、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实现可反馈参与度高的课堂评价,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现将在“案例分析:先心病患儿的护理”课实践过程性评价的过程及效果简述如下。

1 师生协作,完成课前准备及课堂设计

有效的课前设计需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本堂课为例,学生需要在前期理论课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所学知识针对先天性心脏病个案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能从查询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的过程中感受患儿及家长的不易,培养换位思考的意识。

1.1 教师搜集个案,录入资源,明确分组分工

教师课前将本堂课所需的视频、图片、试题、评价指标等信息化资源录入班课;同时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结合各自素养进行线上分组,每组7~8名学生。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搜集整理数个先天性心脏病个案,个案中所给问题涉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临床护理要点及临床新进展的拓展延伸等,如针对该患儿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护理过程中对该患儿要重点观察的病情有哪些以及医生建议行介入手术,描述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等。将个案通过班课中小组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各组同学,设置评分方式,具体为老师“评分+组间评分+组内评分”,其权重设置分别为30%、30%、40%。

1.2 学生搜集素材,分工合作,整理成稿并上传

学生在课前领取个案及相关任务后,充分发挥他们互联网“原住民”的优势,在网络中搜寻所需要的素材,查询专业图书及期刊文献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经过共同讨论得出小组结论,整理思路形成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等各类形式的成稿并上传至班课,同时完成组内互评,主要评价小组内同学的参与度、贡献度等。

2 师生探讨,展示成果并释疑解惑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师生在课堂上完成思想的碰撞,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本堂课主要是师生对每组同学课前分析案例得出的结论及发现的问题予以讨论,梳理掌握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知识点(如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针对个案提出个性化护理措施),拓展临床新进展(如介入手术的术前术后护理等),促进学生对患儿及家属情感体验的理解(如患儿无法与同龄儿童一起运动的孤独感,出现突发情况时家属的恐惧感、焦虑等),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产生同情心,主动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优质的护理。

2.1 登陆班课,检验已学知识

学生上课之初先用手机登录蓝墨云班课查看教师发布的已学知识测试,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笔者一般设置为5分钟、10道题)完成答题并提交,在所有同学提交答题后可查看答案及解析。教师在学生提交之后即可在平台中查看到本次测验中每位同学的成绩及用时,同时在分析中可查看平均分、平均用时、分数区间分布图、单题的正确率、单题每个选项的选择分布以及单题答题正确与错误的学生名单等。教师针对错误率高的知识点在全班范围内重点讲解释疑,对于错误率低的可与学生在课间或线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交流,之后即可顺利进入课堂下一个环节。

2.2 分组展示,师生探讨评价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课堂表现中的选人项目随机选择每组内一名同学上台汇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汇报所完成的个案分析,并分享自己在查询资料过程中搜集到的新知识、新进展;与同学们讨论在准备过程中所发现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每组同学在汇报开始至下一组汇报时均可在班课活动中留言评价,每组汇报结束后全班同学还可进行打分,主要评价内容准确性、逻辑性、汇报同学的表现、时间把握等方面的情况。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关键的知识点、纠正错误等。课堂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课本提到的饮食、运动、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汇报比较完善清晰,但对于心理问题有所忽略。对此,教师应适当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学生在分享为患儿制定的运动方案后,教师提出为避免患儿剧烈运动引起的缺氧等表现是否可以要求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如果长期卧床会有什么问题?运用“头脑风暴法”引发学生思考患儿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展示介入手术前后的护理后,教师适时提问家长在手术前后可能会有哪些心理波动?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患儿家长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及时给予心理支持。课堂上有组学生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向班级展示对家长及患儿做出院健康教育的知识及沟通技巧,教师在给予肯定和鼓励的同时,点评学生在知识表述和沟通语气语调等方面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本课结束时,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随之在班课中每组给予针对性评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在班课讨论中设置关于本堂课的自由讨论及答疑环节,学生在其中探讨不解之处以完成持续学习。

3 评价贯穿,构建有效课堂

教学评价贯穿于本堂课始终,“老师评分+组间评分+组内评分”的评分方式也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参与人群能客观公正地就近评价,不同情况下不同的评分点设置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据可依,知晓在学习中需要关注的知识、技能及态度。

3.1 已学知识掌握评价覆盖面广且信息丰富

在检测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本堂课采用在班课中做习题的方法,与以往的提问、默写等方式相比,蓝墨云班课测试在用时短的情况下具备覆盖面广、统计信息全面、反馈及时且有针对性等优势。

3.2 多手段评价促进学生小组学习的参与度

分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产生思想碰撞并提高其协作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认知发展及决策技能有着积极的作用[2],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组内成员分工不明、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导致学习过程出现“包揽者”和“搭便车”的现象[3]。蓝墨云班课的组内评价使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后根据组内每位同学的贡献给予评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和讨论中;在小组内学生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时,教师采用随机选择的方式也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任务,以保证正常发挥;教师在学生展示后的引导提问环节中通过前期的观察和介入有意识地关注弱势群体(如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采取轮流发言或者针对性提问等方式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中。

3.3 即时评价确保及时反馈,指导教与学

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依据评价标准对课堂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从而调整、控制课堂节奏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手段[4]。本堂课设计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已学知识测试均依托蓝墨云平台实现即时评价,能够给予教师和学生及时的反馈。教师通过查看班课了解学生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度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如针对护理诊断排序不准确的小组,教师及时分享护理诊断排序相关的文章及个案给该组同学,使其加强学习并检测学习效果。学生通过查看评价能够得知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便于今后在学习中扬长补短。如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发现自己所做的PPT受到教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他在后来的学习及班级活动中就能主动参与,自信心很快提升;个别学生发现自己在成果展示时因过于紧张,导致表达不够清晰全面,在后来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就会有意识的多发言、多表达,逐渐克服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借助信息化实行的过程性教学评价更为全面简单地发挥着激励和改进的功能,使得“评、教、学”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评”,客观全面,不局限于时间空间,师生可随时查看以督促或自省;“教”,释疑答惑,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而是探讨疑问、解决问题、提升素质和能力;“学”,碰撞探究,挖掘学生潜力,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践表明,在过程性评价指导下的教与学能够构建有效的课堂,可以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教学评价目的。

猜你喜欢
本堂蓝墨云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过程性评价对终结性评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云教学,让“教”更智慧
蓝墨云班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走进崇本堂
务本堂
务本堂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