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卫校贫困生心理扶助中的应用

2018-03-05 17:40罗艺徽何丽坤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职卫校积极心理学应用

罗艺徽+何丽坤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卫校贫困生心理扶助主动性不足、受众较少、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突破传统消极模式,引进积极心理学理念;扩展研究领域,扩大心理扶助受众;心育形式多样化,构建全方位扶助体系等措施,构建有中职卫校特色的贫困生心理扶助积极模式,以期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个性品质,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职卫校 贫困生心理扶助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083-0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特别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关于贫困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日渐丰富。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选取的研究内容都是负面的心理特征,缺少对贫困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关注。鉴于此,本文以中职卫校贫困生为研究对象,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借鉴高校贫困生教育及管理的实践经验,结合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职卫校贫困生心理扶助,主要关注学生积极个性品质,多渠道引导学生,促进贫困生自身的积极品质和潜能的开发。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 1998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Martin E.Seligman 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在 Seligman 和 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正式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修正传统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依赖于预防、治疗人类心理疾病和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两大方面。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主题:一是积极的体验;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三是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经验是从环境中得来的,个体受环境影响,个体良好的适应能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只有充分发掘个体的积极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个体,使个体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最终得到发展与完善。

二、消极取向下中职卫校贫困生心理扶助存在的问题

(一)扶助理念消极,心理扶助主动性不足。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提出“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的具体要求,但在工作實践中,多数中职卫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依旧受传统消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影响。很多中职卫校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扶助,基本停留在关注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导致的负面心理因素,如自卑、孤僻、害怕社交等,缺少对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及积极潜能的开发。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进行关注和干预,在干预工作上也一定程度忽视了预防工作,忽视大多数“没问题”贫困生也需要进一步的指导,使其自立自强,化物质贫困为精神动力。因此,转变扶助理念,构建积极的贫困生心理扶助体系迫在眉睫。

(二)研究领域狭窄,心理扶助受众较少。纵观以往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职学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但研究领域相对狭窄。如从研究对象看,研究对象细化程度不够,对特定群体,如中职卫生类学校贫困生心理扶助的研究很少;从研究视角看,研究视角偏向消极,体现在很多研究选取的研究内容都是负面的心理特征,缺少对贫困生积极心理的深入研究。中职卫校学生在学习、就业上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多人都将成长为一线医护工作者,其所面临的是直面生命的学习任务和工作对象,同时贫困生在人际关系、自尊、情感平衡、应对方式等方面与普通中职学生有所差异。研究领域上的局限性导致在进行特殊群体的心理扶助时,缺少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因此,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结合专业特点,加强中职卫校学生贫困生心理扶助,注重挫折教育、自信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扶助形式单一,削减心理扶助效果。有调查显示,目前广西中职卫校贫困生的扶助大多停留在经济帮扶上,或进行简单的心理扶助,形式单一,弱化了贫困生心理扶助的效果。在对贫困生进行的访谈中,不少贫困生表示即使自己有心理困惑,也更倾向于独自面对与解决,在自己无法排解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性与好朋友倾诉,但基本不敢向老师诉说,更不用说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帮助。而很多时候,同龄人的人生经验和见识往往也有局限,缺乏有效建议,甚至会使困惑者更加沮丧。长此以往,诸多问题便会积累下来,阻碍贫困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构建中职卫校贫困生心理扶助的积极模式

(一)突破传统消极模式,引进积极心理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引导全体师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根据《纲要》精神,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坚持积极心理学的指导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中职卫校贫困生心理特点,从关注贫困生负面心理问题,转向关注其积极个性品质,多渠道引导,促进贫困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让贫困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增强积极的体验,主动适应校园生活与学习,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情感平衡稳定,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目标感及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扩展研究领域,扩大心理扶助受众。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面向全体贫困生开展教育活动,而非只关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同时,指向贫困生的积极面,着重研究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如自信、自立、乐观、勇气和希望等。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贫困生的优良品质,激发其自身的发展动力与内在潜能,提升贫困生自信心,促使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从根本上和源头上帮助贫困生成长。endprint

(三)心育形式多样化,构建全方位扶助体系。为贫困生创造积极和谐的成长环境,转变学校对贫困生心理扶助途径方法单一的局面,采用自信教育、挫折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更人性化、更高质量的全方位中职卫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尊重友爱、团结互助、和谐平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全方位支持贫困生,促进中职卫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其次,每年 5 月份,借助“‘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心理漫画比赛、心理手抄报比赛、现场心理咨询与测量、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征文比赛、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师生中传递关注心理健康的理念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以及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面向全体贫困生建立“圆梦班”,为家庭背景相似、有共同烦恼的同学提供交流的场所。“圆梦班”不作为正常教学班级,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可不定期组织“圆梦班”同学开展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等。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学校做好相关教学计划,在各专业各班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与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等与心理健康、个人发展辅导等相关课程。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又提高学生学科学习成绩。虽然“圆梦班”不作为日常教学的独立单位,但可开展“圆梦班”校本教学,如编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宣传手册等。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四级网络管理模式。从面向有问题的学生转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心理卫生员的同辈教育优势,全面深入了解身边的贫困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感受人际温暖等。

4.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纲要》特别提出:“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多数家长远在外地打工,到校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较少。鉴于此,可充分使用现代通信工具,创建公众号、微信群、QQ 群等方式进行交流。

综上,必须通过对中职卫校贫困生心理扶助的研究与实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实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网络教育有机结合,探索有中职卫校特色的贫困生心理扶助模式,培養贫困生积极的个性品质,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2]周 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作者简介】罗艺徽(1973— ),女,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高级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何丽坤(1985— ),女,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江月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卫校积极心理学应用
中职语文课堂戏剧教学方法探略
中职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浅谈中职卫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与对策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