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

2018-03-05 05:49张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自我效能感

张静

〔摘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通过找出“例外”的经验,并引导来访者去看例外在何时、何处及如何发生,以协助来访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对12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5次、每次1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以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将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表明SFBT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团体心理辅导;职业倦怠感;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65-03

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SFBT)对学校教师群体的适用性

(一)传统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短期焦点解决思路的比较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療技术,是1980年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一群有多元训练背景(包括心理、社工、教育、哲学、医学等)的工作小组成员创立的。SFBT基本理念如下:

(1)事出并非定有因;

(2)问题症状同样也具有正向功能;

(3)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不当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

(5)个案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6)从正向的意义出发;

(7)小步子是成功的开始;

(8)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决[1]。

在学校解决问题时,教师常用“以问题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假设某个学生在某位老师的课上捣乱,教师决定要下课后约谈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可以预期教师会谈到下列的问题:学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会这么做?这么做多久了?在家里是不是也这样?然后这次谈话的结果可能会变成:学生需要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下次课上必须停止捣乱。这种探讨问题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无能、自责与失败。这就是传统的以问题为焦点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重视寻找问题的原因,很容易暗示“某人出了问题”,需要归咎某人。这种寻找问题原因的思考方式常常会耗费能量,而且过程充满了艰辛。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简称SFB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我国台湾的研究者指出,焦点解决短期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处理诸多复杂的议题。SFBT更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而非关注问题本身[2]。因此在同一个“学生上课捣乱”的情景中,SFBT取向不关心“捣乱”这件事情本身,而会围绕“捣乱的状况”曾经好转的时刻,并会探索以下问题:比如:这个学生在课堂上,什么时候会少捣乱一点?那时候学生做了什么?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就从寻找问题的原因,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正向导向的目标,即寻找学生的能力、才能和资源上。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自我效能感

“职业倦怠”一词,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udburg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现象不是少数异常者的反应,而是助人行业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3]。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教师群体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状态。中学的一线教师、班主任们,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不仅来自于学科教学,还有班级教育。他们的职业倦怠现象是比较凸显的,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于其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所具有的信念,是个体行为改变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4]。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师,那么他们在工作中会更加自信和乐观,不惧怕工作中的困难,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即便失败也会继续努力。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的教师,他们对自己评价比较低,对完成工作的信心不足,在工作中难以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难时也比较容易放弃。

试想,如果中学教师每天都采用传统的“以问题为焦点”的视角面对学生,那么他们每天都会忙于应付学生问题,随之工作的压力增大和焦虑水平升高,职业倦怠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受损。因此,学校教师急需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以积极正向的视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各种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者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念和模式,对12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以期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二、SFBT教师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一)辅导思路和内容

本次团体辅导的思路如下:以5次团体心理辅导为干预方案,采用前后测设计,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参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自我效能感。

问卷调查法:选取了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其中,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伍新春教授编制。问卷共22题,7点计分。自我效能感问卷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庆安教授修订的问卷,问卷共10题,4点计分。

团体心理辅导:严格依照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将12名老师分成3人小组,共计4组。开展每周一次,为期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

家庭作业法:每一次团体辅导后的练习作业、参加辅导后的心得体会。

(二)辅导对象

本研究采用在学校内网发布培训通知,并自愿报名的方法招募被试。主要针对我校青年教师群体,其中包括刚入职的老师、年轻班主任和青年教师。为了遵循团体心理辅导的小团体原则,本次培训选择了最先报名的12名教师。endprint

其中,所有教师年龄在25~35岁。

其中,入职不满1年的老师有3人;入职不满5年的老师有5人。其余入职均不满10年。

其中,现任班主任5人;曾经任班主任3人;其余没有班主任经验的4人。

三、SFBT教师团体心理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 快乐相逢

1.团体介绍:组长自我介绍,感谢组员参与;组员自我介绍,对团体的期待(每个人两句话)。

2.热身活动和分组:牵牛花开。并将12名组员分成4个组。

团队建设:设计自己团队的队名、口号、队徽;每个组选出一个组长来。

3.团队展示,签署团体知情同意书。

4. SFBT简介。

(二)第二单元 力量源泉

1.热身活动:团体按摩。

2. SFBT理念简介。

3.分享:三人小组,分享在你的教师职业生涯里,在对学生的工作中,让你比较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4.赞美练习:三人小组,首先将你的手画在白纸上,再将自己的优点写在手指上。然后在小组里,每个人都进行自我赞美,相互之间进行直接赞美和间接赞美。最后分享赞美之后的感受。

5.发放赞美的补充材料。

6.布置作业:本周内学会赞美身边的人(家人、朋友和学生),记录在“赞美练习记录表格”上并分享。

(三)第三单元 奇迹制作

1.热身活动:抓手指

2.奇迹问句(Miracle Questions)

先写下最近一段时间,最困扰自己的一件事情。

使用奇迹问句提问,探索奇迹画面,引出目标。

对比与学习:和最开始的困境状态相比,奇迹问句后,你有什么收获与感触?

3.案例分析

用奇迹问句探寻来访者对于未来的期望。

(四)第四单元 资源搜索

1.热身活动:镜中人

2.评量问句:1~10,你现在是几分?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有什么样的成功经验?如果要前进一小步,你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

体现SFBT最重要的工作思路:目标、例外、一小步。

3.布置作业:本周内记录下自己感到困难或者困惑的事情。寻找例外,挖掘自己过去的资源;开始一小步,并思考能够做些什么?记录感受。

(五)第五单元 展望未来

1.热身活动

2.回顾与复习:赞美技术、奇迹问句、例外问句、评量问句。

3.布置作业:SFBT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和体会

4.相互表达感谢。

四、SFBT教师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与实践反思

(一)辅导效果分析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本研究系统收集教师对本次团体所授内容的评价以及教师前后测的结果。

1.教师评价表结果分析

将教师的评价在excel中录入,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教师最容易掌握的技术:赞美技术因为简单、操作性强、易实践而排名第一。评量问句因为能够提供给学生正能量,易于操作,排名第二。

对教师最有帮助的技术:例外问句能够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資源,找到学生的突破点而位居第一。评量问句因为其能够借助量尺,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而位居第二。

最不容易掌握的技术:奇迹问句因为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在中文语境下使用较为生硬,教师普遍反映比较难以掌握该技术。

2.教师问卷前后测结果分析

将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两套标准化问卷的前后测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教师职业倦怠感总体分数较低,后测分数比前测分数低,但前后测结果没有显著差异,教师职业倦怠感分数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次参加培训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和班主任,他们对教师职业充满了热爱,职业倦怠的情况不多。

而在前后测中,我们发现在SFBT培训后,教师们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显著提高,前后测差异显著。教师们的幸福感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前后测差异显著。

(二)辅导反思

SFBT为教师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思路,由以往的“找问题”,到如今的“寻找例外”“建构解决之道”,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具有的正向、积极的资源,达到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目标。这种新的视角让老师的教育工作更具有专业理性,也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加SFBT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师们反馈,他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通过应用SFBT的沟通技巧,收效非常明显。SFBT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合理性、正确性、实用性,更在于它能让每个人都变得更快乐、更自信。SFBT的理念让教师尊重并且相信学生是自己的专家,学生因为体会到了被尊重、希望和成就感,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并愿意尝试各种方法去帮助自己;教师因为高效地、正向地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降低了职业倦怠感,提升了自我效能感。而这正是教育的目的和精髓。

本研究发现,焦点解决短期技术能够提升中学一线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此外,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诸多技术中,赞美、评量、例外等技术都是比较容易为教师掌握的技术。而奇迹问句技术涉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需要转化一下才能更适应中文的表达方式。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可以集中在如何让SFBT的技术和方法更加本土化,帮助一线教师找到更加适合自己教育风格的话语体系,尤其是如何把奇迹问句改造成更加适合东方语境之下的问句。

参考文献

[1]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3.

[2]纳尔逊.另辟蹊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沈杰,郑全全.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5(02):58-60.

[4]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北京三帆中学,北京,100088)

编辑 /巨明珠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自我效能感
提高中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