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道我心

2018-03-05 05:50罗吾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教师角色

罗吾民

〔摘要〕心理老师作为学校教师群体中的“极少数”,既感受着特别的快乐与满足,又体会着多重角色的挑战与艰辛。本次教研活动以心理老师为主角,采用成长工作坊的形式,以彩纸创作的表达性艺术辅导为媒介,通过“热身活动”“生命底色”“纸塑我形”“纸道未来”四个环节逐层推进,完成了既定的教研目标。

〔关键词〕心理教师;角色;教师成长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68-03

一、问题提出:挖掘心理教师角色困惑背后的发展需求

因为区域内的大部分学校都只有一位心理老师,所以区域德育室组织地理位置接近的同一学段学校成立了学科联合体,开展教研活动。从2013年开始担任联合体活动负责人以来,我在教研活动中发现一种现象:许多次教研活动中,联合体内的老师都会自发地形成一个“吐槽环节”。以某次个案研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为例,案例报告的老师谈到个案推进的困难时不由自主地发了一句感慨:“我又能怎么办?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心理老师!”这句话立刻引发了其他伙伴的共鸣,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交流自己在学校遭遇的种种经历:小学科不被重视,偶尔会被考试学科抢课,被安排去上其他课以抵充工作量,待遇偏低,等等。一位心直口快的老师甚至直接向参加活动的教研员建议:“要不您帮我们再争取争取吧,如果有了班主任待遇可能就不一样了。”讨论越来越热烈,抛出的问题越来越尖锐,主题也离研讨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张力十足的负能量场中结束教研活动之后,我开始反思这种频频在教研活动中发生的“吐槽环节”:为何“弦外之音”会强过教研的主旋律?为何每次的“吐槽”都指向“心理教师”这个角色本身?查阅2016年的统计数据我发现,区域内的84名中小学心理教师中只有二十余名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在兼职队伍中,既有转岗过来的其他学科教师,也有兼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复杂的师资背景,又遇心理学科不长的历史,教师产生角色困惑在所难免。直面角色困惑,是建设联合体、做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同时,我也在“吐槽环节”中捕捉到了巨大的叙述能量:教师们争前恐后地说,叙述中有生动的情境再现和细节描摹。这一方面说明,联合体内的同侪关系是温暖、安全而值得信赖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人守一校的“孤岛感”让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情绪亟待倾诉和释放,而情绪的背后是发展需求。我确认:同行伙伴们需要一个“说出自己故事”的机会,一个沉淀和整理自己感受的机会,一个在彼此支持中积蓄力量再出发的机会。

那么“说出来”是不是就一定要解决待遇、工作量等学科发展的现实问题呢?叙事治疗的思想认为,在被倾听、被接纳、被理解的过程中,当事人自己就会在“叙述中找到新的可能”。

二、教研新探:自己成为主角的成长工作坊

于是在2016年5月,我设计实施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活动方式:研讨的中心不再是课程,不再是学生,而是我们自己。参与这次教研活动的同伴是通过招募得来的。时值心理活动月,在“纸道我心——‘成为心理老师自我探索工作坊招募令”中,我写到“让我们借助彼此的力量,把‘心理活动月也是心理老师的心灵滋养月的梦想变为现实”,直接传达了“这次教研活动,只关照我们自己”的教研主题。

活动实际招募参与教研的教师近20人,其中既有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区心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也有从其他岗位过来的学科教师或班主任;既有从教二十余年的资深教师,也有研究生毕业不久的新晋教师。人员组成与区域心理教师的师资背景基本一致。教研活动分为“热身活动”“生命底色”“纸塑我形”“纸道未来”四个环节。

(一)热身活动

在热身环节,我们一起玩了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我把活动口令更改为“说到大风吹,吹到具备××特征的老师之后,具备这些特征的老师就起立参与抢椅子”。在这一环节,我们吹了“男性心理老师”,吹了“原来任教其他学科的心理老师”,吹了“喜欢心理课不考试的人”,也吹了“觉得心理老师孤单寂寞的人”和“觉得心理老师互相支持很重要的人”……这一环节,与其在说吹各种心理老师的特征,不如说试图唤起各位心理老师的自我觉察。而仅仅这些还不足以囊括每一个鲜活个体的精神全貌。

(二)生命底色

于是在“生命底色”环节,我邀请各位老师挑选彩纸,在10种不同的颜色里,挑选一张最适合自己的颜色,代表自己所理解的个体生命和个性特征。这张纸的颜色被称之为生命底色。在一番挑选之后,很快有老师开始主动站起来分享自己的生命底色。

小吴老师说:“我挑选了墨绿色,因为绿色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和我现在的状态非常符合。但与此同时,我又不喜欢很张扬,所以墨绿色会比较符合。”

蔡老师说:“我的这一张是天蓝色,它很淡,有种风轻云淡的感觉,同时也代表着蓝天,自由的感觉。这些和我都很像。”

……

在这个环节中,心理老师各自独特的心理面貌开始呈现,是他们各自成为心理老师之前的自我状态。这张彩纸也成为他们重识自我、投射自我、述说自我的载体。

(三)纸塑我形

在“纸塑我形”环节,参与教研的老师们被邀请回顾成为心理老师的过程,思考两个问题:

1.你是怎样成为心理老师的?你的生命底色和成为心理老师有没有关联?

2.对眼前的这个身为心理老师的自己,感觉到满意的地方有哪些,感觉到遗憾的地方又有哪些。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鼓励老师们通过折纸、撕纸、涂抹等方式来处理彩纸,直到它能夠表达“成为心理老师,给你的生命带来的变化”。在配乐创作中,老师们都非常投入,各自制作出了飞机、小船、篮子、大树等不同的造型。10分钟后音乐停止,趁着老师们余兴未了,我邀请他们以“身为心理老师”为题进行作品分享。这是“说出来”的最核心部分,却也是我最担心的部分,害怕它会沦为老师们又一次的 “吐槽环节”。但是老师们在被关注、被鼓励、被认同的对话环境中自然地走向了正能量极。endprint

因为学校工作调整,而被转岗为心理老师的朱老师说:“其实本来我的数学也教得很好,最初开始做心理老师的时候,自己也不太乐意,毕竟不是主科、学校不会那么重视。但是慢慢地和学生接触多了以后,我体会到了以前教数学没有体会过的那种快乐,学生完全信任你,什么话都对你说……真的,我觉得这个岗位很有价值。所以,我折了一只船里面还画了阳光、书本和小屋,希望自己能够像这艘船一样陪伴孩子们吧。”

刚刚参加工作的郝老师说:“虽然我学了很久的心理学,但是到底怎么上心理课其实还是不清楚,我也不知道自己这个学科在学校里能够做些什么,所以我把这张纸折了很多下,代表我内心复杂、曲折的感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由自主地想要把这张纸折得好看一些。大概因为,我还是渴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吧。”

原来是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后来主动转行为心理教师的蔡老师说:“我把纸折成了一个篮子。学了心理学以后,越学越发现自己不懂的更多,所以希望自己的篮子里将来可以盛满更多的能量,分给我的学生们。”

心理学研究生毕业的高老师说:“我撕了一棵树来表达自己现在的样子。其实,我虽然现在是心理老师的身份,但是却有大量的时间在教英语,而且因为教得好,学校可能会继续这样安排下去。离开我心爱的专业,我真的很心痛、很舍不得。(开始流泪)不过,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我突然又产生一个联想‘是不是心理学帮助我把英语教得这么好了呢?我一下子感觉就不一样了,真的。我想,我就做一棵树吧,像綠荫一样照顾孩子们。”

……

叙事治疗认为,能“说出来”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而不一定要在说和表达里做什么处理。人们往往在自己的叙述里就产生了新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叙述有了新的体悟和理解。这是“说出自己故事”教研活动的初衷,在这个环节目标实现了。

(四)纸道未来

在“纸道未来”环节,我尝试着让心理教师意识到他们“不是一个人”。于是,我提出了“和同行在一起,你又将会是怎样一个独特的位置”的问题。在黑板上贴上了一张白色的大纸,代表当下共处的心理老师成长圈,每位老师轮流把代表自己的纸艺作品粘到成长圈的某一个位置。各人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生动的画卷,大家将它命名为“彼此信赖的心灵家园”。

一位老师在上台的时候感言:“以前会觉得一个人很孤单,容易瞎想,觉得做心理老师没意思。但是今天觉得我们应该多多地做今天这种教研活动,让我觉得自己也可以有依靠。有些支持如果校内没有的话,那我们同行之间一定相互支持。”

她的发言为教研活动做了最好的诠释和收束。

三、活动反思:让自我修炼成为教研的日常

这次教研活动结束之后,有多位老师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这种全新教研活动方式的认同和喜爱,有一位老师说:“不是普通的教研,又比普通的教研更让我知道工作的方向。”这种体会来自于感性层面,却也获得了学术研究的支持,吴增强老师在《优秀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就写道:“道术并举,提升专业发展境界”是“是优秀心理辅导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其中就离不开“心理教师自身品性的修炼和个人成长”。他还在文中援引叙事治疗大师吴熙琄老师的话说,面对自我困境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可以让自己开拓更多的资源来面对原本让自己困惑的议题。

而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我很欣喜地见证到本次教研活动带来的后续效应。

(一)引发了心理教师对角色的再认知和新思考

教师教育的研究显示,反思是促成教师个人和专业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心理老师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教师,要应对上课、咨询、小团体辅导、社团活动、活动月等繁琐且繁重的日常工作,往往在忙碌中缺少对职业角色反思的时间和机会。而在本次活动中,不管是前期招募、正式活动还是后期反馈,平常一人守一校的心理老师们都在不断被追问着一些平时很少被提及的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心理老师?”“我又可以成为怎样的心理老师?”“自己的生命底色和成为心理老师有没有关联?”……这部分在职业规划中被称之为“元认知”,它们有效地开启了心理老师对职业角色的再认同和新思考,在彼此的分享中增进了心理教师职业价值感的认同,也在自我探索中发掘了个体独特的生涯发展资源(如既往的教学经验、个人的性格特点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把“让心理活动月也成为心理老师的心灵滋养月”的梦想变为了现实,而一个个被滋养过的心理老师回到所服务的学校,亦更富能量地滋养着更多学生的心灵。

(二)巩固了区域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支持力量

我所服务的区域,通过多年的构建,已经形成了区级中心组、片级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听课评课和个案研讨两种主要活动形式,区内同行已经形成一个彼此支持、温暖且合作的支持性团队。而在专业研讨的背后,一人守一校的心理教师也应当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认同,而以“成为心理老师”为主题的同伴互助工作坊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在活动中,伙伴们表达了对彼此的认同、支持和鼓励,这种流动的情感既是滋养心理老师继续前行的动力资源,也是鼓励心理咨询师进行自我觉察的巨大动力。通过活动,心理教师区域专业成长的凝聚力得到了巩固和增强。

(作者单位:上海市扬子中学,上海,202150)

编辑 /巨明珠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教师角色
看见,就是力量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
且行且思考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赛归来
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巧用思维导图?做“有为”心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