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个别化班级建设与管理初探

2018-03-05 05:49张海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培智学校班级建设班级管理

张海燕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而培智学校学生差异化显著,行为问题诸多,因此培智班级管理更是任重而道远。本研究对智障学生及家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实施情况,总结出培智班级管理实施策略,以便更好地为个别化班级建设与管理服务。

〔关键词〕培智学校;班级管理;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62-03

培智学校班级是智障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团体生活、步入社会的第一站,其班级管理与普通班级管理有相同之处,但因服务对象的差异而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老师不能盲目效仿普通学校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时,特殊教育特别是培智教育教学在国内发展还不完全成熟,而且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如IEP教学。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学生情况和班级管理现状,基于IEP大背景下对培智班级建设与管理进行改革尝试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培智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一)智障学生及家长情况分析

培智学校的学生均为智力落后学生,认知水平远远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在注意力方面:注意的广度狭窄,注意的分配能力差以及注意稳定性差;在记忆力方面:识记缓慢,保持差,记忆缺乏目的性,但机械记忆相对较好。在语言及思维方面:语言发展迟缓,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差,抽象概括能力很弱。在道德判断、自我控制等多方面存在缺陷。这些不足与缺陷使他们更容易出现情绪与行为问题,并且由于学生间个体差异极大,难以形成良好的日常常规,导致培智学校班级管理存在层出不穷的挑战。学生主动探索外在世界的积极性差,课堂常规有待改进:有的孩子在课上自言自语,有的不停走动,有的不停东张西望;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归属感,也少有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他们习惯于家长包办各种事务,责任感和独立意识都较弱;他们由于自身能力的缺陷,在生活适应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都不足,基本的劳动能力如洗衣、扫地、做饭等都有待提高,与他人交往也较被动,并且遇事常采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除普遍存在不足,学生间能力差异大以外,个别学生还存在较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很多家长对智障孩子认识不够,当然所定的目标和教育方式也有问题,家长们要么不承认孩子的身心缺陷,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要么自暴自弃,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放任不管或者溺爱。总之,家长的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待改变和提高。

(二)培智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分析

到目前为止,培智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基础差,教师关于智力障碍学生和培智教育的知识素养不足;大多数教师属于转岗教师,年龄普遍偏高;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教育方式较为传统。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专业化程度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满意度低,压力大,并且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师的行政化业务过多,缺乏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整理的时间。培智班主任和配班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业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因此,培智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沿袭传统、班级文化建设没有突出智障学生的特点等诸多问题。

二、培智个别化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实施

(一)确定班级管理目标与内容

培智学校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最终实现者是学生,而不同年级的培智学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和培养目标。本校教师在学习了IEP教学后,开展个别化教学活动,以主题教学为载体,各个学科教师根据学生评估结果,制定出每个学生的长、短期目标,也统整出每个班级的共同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化目标和共同目标,班主任和配班教师对本班进行长、短期管理目标的制定。如低年级阶段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常规意识、学习和应用基本的劳动技能,学习基础的沟通技能以与他人友好相处以及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中年级阶段则应该强化学生对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遵守,提高自我控制力,增强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养成讲文明、爱劳动的习惯,形成团结的班集体;高年级阶段就应该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育人目标。这种递进性管理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对培智学生的管理从量得到积累逐步过渡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在内容上老师要引导培智学生逐步将自我意识渗透到自己的知、情、意、行中去,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建立。由于学生的差异性,除了整体规划外,还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规划。

(二)培智个别化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效。智障学生由于身体缺陷,导致其心理不安感及紧张情绪比较严重,因此在进行任何教育干预之前,需要先建立起良好的師生关系。

其次,同理孩子,知道他哭一定有他哭的原因。任何人都会有情绪,每种情绪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特别是那些不会表达的孩子,老师要用心去观察他们的表情和举止。不在他哭的时候做教导,而是先安抚情绪,因为我相信他哭一定有他的理由。

最后,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由于大多数智障学生不太会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家长和老师会替他们做出选择,这样就剥夺了孩子们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你给他的东西或许不是他想要的,那他就会发脾气。所以,老师们可以通过视觉提示、肢体表达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习表达需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选择所用材料以完成任务,让他们知道自己在班级里是可以选择和决定的。

2.建立稳定的增强系统和奖惩原则

用奖励和鼓励的方式可以让好行为增加,用惩罚的方式可以让坏行为减少。所以,老师尽量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做出好行动。

例如,在奖励学生的时候,不能一直用“你好棒,好聪明,好能干”之类的语言,因为当学生听得多了就不觉得这句话有多么的重要和多么的需要用好的表现去争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被夸奖。要从具体的行动来夸奖,如你帮同学叠好了毯子,你好贴心哦,他就知道以后还可以帮助同学,体现了他的价值,他也很有成就感。endprint

当然在班级里要建立好稳定的强化系统,才能轻松地使用好奖惩原则。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学生的基本需求,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选择食物、代币、钱币和精神强化,同时制定强化规则,如良好的行为就可以得小星星,五颗星兑换1元钱,钱可以买食物、玩的时间等。而这些又能进一步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和保持。基于此,我尝试将强化系统运用于以下五个方面:行为问题处理、常规意识建立、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强。

(1)以正向行为支持的观念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

首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功能分析,即行为ABC分析。了解问题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前事A),行为是什么,行为告诉了我们什么(行为B),有什么事情因这个行为而发生(后果C),明确其行为的功能是什么。如他早上一进教室就抓同学的头发,其行为功能可能是获得别人的注意的行为。其次,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运用正向行为支持策略进行处理,教导其建立正向行为。如对于其为了获得注意的抓头发行为,老师应该教会其正确的替代行为,如教导其适当地取得注意的语言和动作(如打招呼和询问)。当出现正向行为之后,要立即强化。

(2)用视觉提示策略帮助学生执行班规

首先,老师要理清制定班规的意义。既然制定了班规,就必须遵照执行,但学生有个体差异,有不一样的需求,制定出班规后,对一些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如班规为上课时要在位置上坐好,对于多动的学生或是需要更多前庭刺激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做到,时不时地起来晃两下,然后再坐好。如果老师“一视同仁”地去处理,那你的一节课就只处理这件事情了,并且还会导致其他的一些行为问题出来。只要老师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只是在满足自己所需要的感觉,并且很快又回到上课中去,那老师就可以“假装”忽视这件事,这样就变成老师是没有看到他触犯班规,而不是不处理他犯了班规。这样对其他学生而言也还说得过去。另外,如果学生能力还不错,可以集体讨论,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些班规,然后签字确认,贴于教室内,让他们来遵守这些班规会更有说服力。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并执行班规,可以运用视觉提示策略帮助他们。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视觉提示方法。如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班规;对于程度中等的学生,以视觉字+言语提示的形式呈现班规。对于重度障碍程度的学生,以动作辅助+图片交换的形式让他们明白规则和表达需求。

(3)运用提示渐隐策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包括行为管理和物品管理两个方面。行为管理:师生共同制定规则,学生自己执行。如上课下座位行为,教师画三条线在黑板,表明这节课有三次下座位的机会,学生用掉一次,就自己擦掉一条线,超过三次,就不得奖励。物品管理:很多学生刚开始没有保管好自己东西的意识,特别是对于“钱”没有概念,经常会丢钱和撕钱。通过“动作提示—语言提示—撤销提示”的提示渐隐法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保管钱。

(4)运用强弱搭配、小老师、助人自助的策略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弱的,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第一,班级值日、值周安排

班级值日制度,每天两人一组(能力强弱搭配)为班级服务,如课间学生喝水,为学生倒水,发杯子,一起做清洁。这样的强弱搭配,能让每个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学生间逐渐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值周安排,每周固定一人当小老师,负责检查教室清洁,关注班级日期牌、学生课表是否贴好。

第二,生活实践活动

通过洗手洗脸活动,增强学生身体清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春游活动,教会学生认识物品、保管物品、整理书包等技能;通过包馄饨活动,让学生认识包馄饨用的材料,了解了包馄饨的步骤,学习洗菜、剥蒜皮葱皮、打鸡蛋、包馄饨等技能。当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异化,教师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化任务与辅助。总之,通过这些生活实践活动,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活本领

(5)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

除了通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促进人际交往能力之外,还可以通过图片交换系统、视觉提示、戏剧游戏、社交故事等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图片交换系统和视觉提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戏剧游戏提升人际交往意识。

3.家校共育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不仅在于学校要做好每一项工作,家长也要一起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只有家校同步,才有可能让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我尝试以技术转移的策略加大家校共育力度,技术转移包括教育理念的转移和教育康复技术的转移。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个别化教育交流和家长会等方式达成技术转移。如通过个别化教育交流会让家长学习关于沟通技巧、动作康复技术等,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同时,教师要发挥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只要看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通过QQ、微信、网站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变化告知家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看到希望。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特殊儿童班级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李春.擒贼先擒王——浅谈智障学生的班级管理技巧[J].班级管理,2013(2):4-5.

[3]万学婷.培智班主任工作新视角[J].现代特殊教育,2013(4):28-29.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成都,610100)

编辑 /巨明珠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智学校班级建设班级管理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培智学校多元教育对象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探究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培智学校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