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在诊断软骨母细胞瘤中的临床价值

2018-03-13 01:41韦明炯赵宇新刘雨峰温界玉马党捐康彦智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2期
关键词:诊断率母细胞软骨

韦明炯,赵宇新,刘雨峰,温界玉,马党捐,康彦智

1.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CT、磁共振科,陕西 西安 710005;2.西安市北方医院 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05

引言

软骨母细胞瘤为临床较为少见的原发性骨肿瘤,约占原发骨肿瘤的1%,好发于长管状骨端及骨骺等部位,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1]。1993年WHO将其分为软骨母细胞瘤及恶性软骨母细胞瘤两类,虽恶性较为罕见且绝大多数属于良性肿瘤,但由于软骨母细胞瘤具有一定局部复发率,因而患者存在较高死亡风险,而尽早对软骨细胞瘤患者进行准确诊断不仅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且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效果[2-3]。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进展,CT及MRI在各类肿瘤诊治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早期临床有关CT、MRI在软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并不少[4-5],但一直以来尚缺乏定论,为此笔者于本文展开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软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① 临床资料完善;②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③ 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 无相关检查适应症;② 依从性不高。共有20例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其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5~26岁,平均年龄(19.24±2.45)岁,病程1~17个月,平均病程(9.05±6.57)个月,临床表现主要包含患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邻近关节不适、关节腔积液等。

1.2 仪器与方法

纳入患者均行CT及MRI扫描检查。CT检查方法:选用飞利浦64层螺旋CT扫描仪检查,扫描参数:电压140 kV,电流180 mAs,螺距1.5,层距5 mm,而层厚2~5 mm。首先对长骨横断面进行螺旋平扫后再行CT增强扫描,随后对直接扫描横断图像进行常规的冠状、轴位及矢状多平面重建,行增强扫描时选用浓度为300 mgI/mL的碘海醇对比剂,由患者肘静脉团注,其中注射剂量设为100 mL/kg。MRI检查方法:选用GE Signa 1.5 T超导型MRI仪,选用膝关节专用线圈,扫描层厚为4 mm,而层间间隔为1 mm。对所有受试患者行横轴面及矢状面SE和T1WI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及频率选择脂肪预饱和T2WI,实施增强扫描时选用浓度为0.5 mol/L的扎喷替酸葡甲胺作为对比剂,注射剂量设为0.2 mL/kg,以3 mL/s的注射速率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并对其患者行横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SE及T1WI的扫描,而扫描参数与平面参数相同。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如下:① 软骨母细胞瘤的CT影像学表现;② 软骨母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③ CT及MRI诊断软骨母细胞瘤检出率比较;④ CT及MRI对软骨母细胞瘤的准确诊断率比较,参照术后病理结果比较CT及MRI准确诊断率;⑤ 影像学图像处理及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用χ2检验和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软骨母细胞瘤的CT影像学表现

20例患者行CT检查提示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CT影像学表现,见表1。

表1 软骨母细胞瘤的CT影像学表现(例)

2.2 软骨母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

20例患者行MRI检查,有10例行增强扫描;20例患者病灶均呈不均质混杂信号影,于T1WI上病灶以中等和低信号为主,而在T2WI病灶上则以高、中、低混杂信号为主,见表2。

2.3 CT及MRI诊断软骨母细胞瘤检出率比较

CT检查软骨母细胞瘤的膨胀性病变检出率与MRI检查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CT对边界清晰伴边缘硬化、病灶内钙化检出率80.00%、75.00%明显高于MRI的50.00%、35.00%;而关节积液、骨膜水肿、瘤周围水肿的检出率5.00%、0、0显著低于MRI的50.00%、8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CT及MRI对软骨母细胞瘤的准确诊断率比较

CT及MRI对软骨母细胞瘤的准确诊断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 4。

表2 软骨母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例)

表3 CT及MRI诊断软骨母细胞瘤检出率比较 [例(%)]

表4 CT及MRI对软骨母细胞瘤的准确诊断率比较 [例(%)]

2.5 影像学图像处理和分析

软骨母细胞瘤CT影像学图像,见图1。图1a、b提示左侧股骨头骺端跨骺板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其内散在点片状钙化灶,病灶外侧骨皮质中断且拒不软组织增厚,此外病灶周围骨质密度增高,而左髋骨关节积液;图1c提示股骨下端溶骨性骨质破坏,呈分叶状改变,边缘硬化边并可见其内砂砾状钙化灶。

图1 软骨母细胞瘤CT影像学图像

软骨母细胞瘤MRI影像学图像,见图2。图2a、b提示患者右股骨头骺边界清晰且混杂信号影,边缘双低信号环,而病灶周围大片骨髓水肿且关节腔积液;而图2c提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且存在双低信号环强化及髋关节滑膜强化。

图2 软骨母细胞瘤MRI影像学图像

3 讨论

软骨母细胞瘤属于临床较为罕见骨肿瘤,发病人群较为年轻化,且病程较长,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因而本病患者存在较高死亡率,而尽早对本病进行准确诊断是确保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而早期研究多认为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不成熟的长骨骨骺的溶骨性病变,并认为超过50%的可跨越骺板侵及干骺端[6],然而另有研究认为软骨母细胞瘤纯粹发生于骺端或长骨骨干,由此可见目前临床对本病的病理特征尚未完全明确[7]。

一直以来骨关节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包含CT及MRI等,然而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影像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而随着医疗水平及影像学技术不断进展,CT及MRI检查技术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应用日益普及[8]。为了防护放射,MRI甚至成为软骨母细胞瘤患者重要且唯一的检查方法,但MRI在软骨母细胞瘤诊断过程中由于对骨髓水肿等炎性渗出表现的敏感性较高,从而掩盖了软骨母细胞瘤自身的显示,导致较高的误诊率,因此临床有必要归纳总结CT及MR两种检查方法对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及MRI对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均具有典型特征,且CT对边界清晰伴边缘硬化、病灶内钙化检出率80.00%、75.00%,明显高于MRI的50.00%、35.00%;而关节积液、骨膜水肿检出率5.00%、0,显著低于MRI的50.00%、85.00%,初步证实CT及MRI在软骨母细胞瘤诊断中各具优劣势,与既往文献报告相符[10]。其中CT可较清晰地显示病灶细微结构(如病灶内密度差别、周围硬化边、骨膜反应等),还可清晰检测出病灶内细小沙粒状钙化,CT鉴别典型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其可跨越骺板累及干骺端呈偏心性生长,且骨质破坏区多分为分叶状、类圆形及边缘可见硬化,病灶内可见片状、斑点状钙化灶,但外缘骨皮质变薄,存在明显膨胀性病变,然而病灶内钙化多为软骨类病变特征性表现,病理表现为软骨化骨和软骨钙化[11];因CT影像学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可通过三维重建并更清晰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尤其是对病灶内部的钙化灶,因而其更利于软骨母细胞瘤的准确确诊[12]。而MRI对软骨母细胞瘤的信号与病理紧密相关,因MRI具有多层面、多方位及高组织对比度等优势,因而对病变范围及病理特点可清晰显示[13],尤其是可清晰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变化以及病灶内软组织成分,其对髓内水肿显示比CT检查技术更具优势,但其对病灶内微小钙化的显示不如CT技术,韩宏声[14]的研究也证实了此点。通过本次研究可知软骨母细胞瘤病灶多位于长骨的骨骺,并且病灶越过骨骺板侵犯骨骺端,股骨母细胞瘤呈偏向性生长,并可见其呈圆形分叶状的骨质破坏,其中CT可清晰显示出细小沙砾样钙化及边界清晰伴边缘硬化,而MRI则在显示病变周边关节积液及骨膜水肿方面更具优势[15-16]。

综上,CT及MRI在软骨母细胞瘤诊断中各具优势,临床可考虑联合两种影像学技术,对提高软骨母细胞瘤准确诊断率有积极作用。

[1]韩志巍,赵娓娓,杨勇,等.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6(9):1555-1557.

[2]解建军,任玉波,王烨,等.软骨母细胞瘤四例术中细胞病理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45(12):871-872.

[3]陈鹏翅,宋玲玲,项一宁.软骨母细胞瘤的综合影像学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28):3999-4002.

[4]潘康乐,董亚军,卢灯亮.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2):201-203.

[5]孙士庆,耿青,李晓飞,等.良性骨病变的侵袭征象——MRI、CT、X线平片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2):267-271.

[6]杨红胜,段宏,常山,等.16例长骨软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5):461-462.

[7]Mahcshwari AV,Jelinek JS,Song AJ,et al.Metaphyseal and diaphyseal chondroblastomas[J].Skeletal Radiol,2011,40(12):1563-1573.

[8]任成龙,马光明,韩东,等.足跟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6):880-883.

[9]王毅.软骨母细胞瘤的DR、CT及MRI表现及诊断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109-112.

[10]高金楼.恶性骨肿瘤组织肿块CT和MRI表现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28(1):133-135.

[11]任志勇.软骨母细胞瘤X线与CT表现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6):537-538.

[12]张伟,戴士林,李双标,等.距骨软骨母细胞瘤并发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8):1412.

[13]刘杰.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MRI和18F-FDG PET/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3):132-133.

[14]韩宏声.软骨母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5):119-121.

[15]范茜茜,杨炼,柳曦,等.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对比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0):1612-1615.

[16]刘东,蒋海辉,杨忠旭,等.MRI评估胶质母细胞瘤进展模式与手术切除程度关系的初步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2):2150-2154.

猜你喜欢
诊断率母细胞软骨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基于多模态MRI图像的耳软骨模型构建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BMP-2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的研究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谈谈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