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预习寻找规律梳理旧知

2018-03-14 18:56赵国香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

赵国香

【摘 要】识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部编教材对于识字教学有新的要求。为此,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开展识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打好基础,还要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对他们做好引导:借助课前预习,了解学情,突破难点;通过课堂教学,发现方法,掌握规律;做好阶段复习,板块梳理,夯实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在识字方面有较为明显的进步。

【关键词】课前预习;教学规律;梳理知识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部编教材要求一年级共识字700个,相对于人教版,减少了250个字。识字量减少了,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打好基础,还要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对他们做好引导。笔者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对识字教学的实施展开阐述,旨在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学习识字方法,让识字教学既有趣又有效。

一、课前预习:了解学情,突破难点

在对学生学前识字情况摸底后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识字量大的已经认识近2000个字,少的才认识10多个。部编教材每课的识字量在10个左右。对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每课的识字量有点大。因此,做好课前预习工作非常重要:一方面,学生有时间去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字,缩小彼此间的识字差距,增加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教师能了解学情,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一)关注地域,突破字音难点

每个地方的普通话都会受到口音的影响。本地学生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不分,因此在字音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这些字。如“山—三”“分—风”等,“风”还容易读成“fong”。另外,对于三拼音节也要重点学习拼读。还有些学生对“an、ng”“n、l”“f、h”分不清,教师就应该针对这些学生读不准的字音多花功夫。

(二)聚焦生字,整理字形难点

一篇课文的生字有容易认记的,也有不大记得住的。通过整理预习情况,教师针对大多数学生认为难记的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指导。

如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8课出现了“之、初”等13个生字,学生认为,“之、初、性、习、迁、专、幼、玉、义”,有的看到过,有的是形声字,容易记住。“善、教、贵、器”是难记的,这几个就是本课字形教学的重点。

(三)联系课文,化解字义难点

识字还要理解字义。理解字义能帮助学生清楚地记住字形,特别是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区分清楚意思才能正确使用。

如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第3课《一个接一个》,“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一句中出现了“再”。联系上文“月夜,正玩着踩影子”,说明之前是在玩的,还想玩第二次,那就是“再多玩一会儿”。同样道理,已经写了一个,还要写一个,那就是“再写一个”……在第9课《夜色》中又出现了“再”,这次是认写生字。“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中出现了“再、在”这两个同音字。根据第3课的学习,夜晚已经黑了,还会更黑,就是“再黑再黑”;而“在月光下”的“在”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的“在”,比如在家里、在昨天……汉字往往一字多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最常见的意思就行。

二、课堂教学:发现方法,掌握规律

了解预习情况,把握了生字音形义重点和难点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汉字,并理解汉字。

(一)渗透字理,感受汉字文化之美

现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變而来。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演示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汉字的构字原理,使其感到新颖、有趣,也利于识记。

如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6课《古对今》,有位教师在教学“寒”的时候,出示金文,让学生找一找这个字和生字中的哪个字像。学生回答并解释了自己的观点。教师把金文拆成一个个部件,边演示边讲解:就是一间房子,房子里堆满了柴草,一个人在柴草堆里取暖 ,可是房子外面结着厚厚的冰,他还是觉得很冷。这就是古人写的“寒”字。所以,冷我们也可以说成“寒”。

(二)发现共性,寻找汉字规律之美

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教材多次渗透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规律。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中提示“很多女字旁的字都和女性有关”;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中提示“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5课《动物儿歌》时,文中出现了蜻蜓、蝴蝶等六种小动物,有学生就发现它们的名字里都有虫字旁,识字量大的学生更是发现去掉虫字旁,剩下的半边和有虫字旁的字读音基本是一样的(只有“蚁”是读第三声,“义”是读第四声)。教师相机讲解形声字的组字规律。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学生找出“迷、粮”也是形声字,这样识字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展开想象,分享识字方法之趣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大部分是象形字,第4课《日月水火》还配了插图和甲骨文。通过对图画、甲骨文、楷体字的对比,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演变过程很有趣,还保留了图画的特征。对于这一类字,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法来识记。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学生分析“面”字:上面的一横一撇像筷子放在碗上面,下面方方的“口”变圆就是一只碗,里面的两横两竖就像碗里盛的面条。又有一学生记“吃”字:吃东西用嘴巴,所以是口字旁;右边的撇和横像上面的嘴唇和牙齿,下面的横折弯像下面的一排牙齿和张大的喉咙,“啊呜”一口把东西吃进去了。

(四)联系生活,体现识字教学之本

识字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部编教材很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识字加油站”是认识课程表中的字,语文园地四的“展示台”是展示班上同学的名字……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展示台”展示“我”在其他课本上认识的字,语文园地六“展示台”表明“我”在食品包装上认识了很多字……学生能认出同学的名字了,能看懂包装上的说明了,是多么让人欣喜。识字教学将识字成果运用于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假期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外认字的作业。有一个学生画了一张家谱图,把亲人的称谓和姓名写在一起,发现了取名字的规律:小孩都随爸爸姓;同辈人名字中都有一个字是一样的;爷爷奶奶生的孩子多,爸爸妈妈只生了他一个。有一个学生的爸爸是婺源的,妈妈是篁岭的,假期中他去了景区后,就画了婺源到篁岭的地图,把景区的名字写下来识记。还有学生学认对联上的字、联欢晚会上的字幕……生活和识字已经融合在了一起,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身上得以传承。

三、阶段复习:板块梳理,夯实基础

每篇课文的识字量比较大,有些字在音形义上容易混淆,学生一段时间不接触就会回生。为此,每课、每单元的阶段性复习不可缺少。教师应对所学的生字进行板块式梳理,可以按偏旁分,可以按平翘舌音分,可以按同音字、形近字分等。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汉字掌握能力有较明显的效果。

(一)游戏活动,反复呈现记忆字形

在每一节课小结时,我们总会把本课认识的生字复习一遍。通过游戏,学生再次巩固生字。同桌互助游戏是复习的一种好方法:把生字做成字卡、词卡进行对对子,或者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找到表示这一动作的字并朗读出来……在互相交换游戏角色的过程中,生字至少呈现了两次。

(二)微课展示,突破字音字形难点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新产物,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例片段,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3课《小青蛙》属于字族识字,以“青”为母体字,加上不同偏旁派生出“清、晴、请、睛、情”,集成字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形声字,这么多差不多的字让他们搞不清楚。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个微课,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青蛙”做“青”的代言人,让“青”和另外偏旁组成新的字。讲解完字词后通过游戏巩固,示范“眼睛眨一眨,眼睛的睛……”学生逐一拿出卡片,跟说一遍。

微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换一种不同的形式,学生就有新鲜感,并喜欢学。微课还有一个好处是如果学生看了一遍没有看懂,可以在课余无限次播放重看。

(三)拓展实践,展示识字学习成果

学生掌握了识字规律,学习了识字方法,就能举一反三,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识字成果的机会。识字小报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方式。学生中有的认识了食品包装上的字,有的认识了报纸广告单上的字,也有的把家附近的路牌、车站、建筑物上的字拍下来再打印出来进行识记。这些字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他们感到很亲切,也乐于交流。

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是识字教学的常规学习方法。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在教学中,學生寻找识字规律,学习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同时,学生也有了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识字的范围扩大,效率提高。

(浙江省杭州市滨文小学 310051)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磨好课前预习这把“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语文课前预习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发展现状与有效性提升策略
做好课前预习
省少工委“关注48个生活细节”活动之课前预习有准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