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案例:提升上海地铁12号线运行速度

2018-03-15 07:01裴伟民
上海质量 2018年2期
关键词:停站列车运行客流

◆裴伟民/ 文

随着近几年地铁新建线路的建成通车,上海轨道交通路网不断扩大,乘客数量急剧增加,对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作为申通地铁的核心部门,组建了一个由行车组织管理、乘务管理、行车计划管理、新线管理、行车质量管理等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旅行者QC小组”,旨在发现并解决上海轨道交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为乘客提供更加高效的出行服务。

一、课题选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地铁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出行的首选,分担了越来越重的公共出行任务。为更好地肩负起公共运输的社会责任,上海地铁始终在探索和优化出行质量,希望以乘客出行需求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设施设备的保障等措施,更好地服务乘客、服务社会。

此次QC在课题选择时,同样秉承了服务乘客的宗旨,并且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优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服务水平。

(1)12号线有提升运能的需求。上海地铁12号线于2015年12月19日实现全线贯通运营。随着客流的增加,客流增长与运能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提升12号线的运能已迫在眉睫。

(2)12号线运行速度有提升的空间。12号线作为一条市区线路,运行速度为30.99km/h,相比其他属性相似的线路,运行速度偏低;相比该线路设计的顶棚运行速度35km/h,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12号线的运行速度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现状调查与目标设定

根据目前的运行计划,12号线的运行速度为30.99km/h。在线路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列车行车过程中的各项作业时分是影响运行速度的关键因素。细分列车运行的过程,各作业时分主要为区间运行、列车停站开门、乘客上下客、列车关门动车五个步骤。

为确保此次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同步考虑了以下三方面因素:

1. 轨交12号线的理论设计运行速度(顶棚速度):35km/h。

2. 由于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及管理要求,造成无法达到理论最高运行速度的客观事实。

•客观因素:实际停站时间往往大于设计的停站时间;

•管理要求:列车站台发车前,需确认安全条件。

3. 客流预测决定运行速度提升幅度。2016年底12号线的日均客流量为55.2万人次,而高峰时段的最大断面客流量达到2.3万~2.4万人次/h。因此,为确保12号线的运能能够满足客流需求,同时考虑经济性及乘客舒适性,设定此次活动目标值为运行速度提升5%,即从30.99 km/h提高到32.54km/h。通过运行速度的提升,12号线高峰时段运能可达到2.9万人次/h,达到80%车厢满载率的最佳状态。

三、原因分析及要因确认

根据现状调查,本小组认为影响12号线运行速度主要为区间运行、乘客上下客和关门动车三个作业环节。针对这三个作业环节,小组成员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广泛细致地分析了可能原因(见图1)。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影响12号线运行速度的要因主要是:

1.区间运行等级可提升;

2.乘客上下客时间有优化空间;

3.既有的确认动车条件用时过长。

通过对12号线现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影响12号线运行速度的主要因素集中体现在人员因素以及技术因素两个方面。因此,要提高12号线的运行速度,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

四、制定对策并实施

根据上述所得的要因,QC小组经过讨论和研究,制定了对策:

措施一:调整区间运行等级

目标:调整为“运行等级1”,单向时间缩短150s

1.测算时间差

为确认不同运行等级之间的时间差,我们翻阅了12号线信号设计相关文档,并请教了专业人士,从而获得了理论数据。此后,我们又特别安排了3次测试,每次安排3辆车列车使用“运行等级1”运行并记录,得到实际的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另外,我们选取了日常运营期间列车在“运行等级2”下运行的10组数据将两个运行等级的平均用时进行统计对比,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运行等级1”比“运行等级2”可节省5%左右的时间。

2.调整运行计划

图1 关于影响12号线运行速度的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测试的数据,重新编制了12号线的运行计划。在这里,小组截取了目前12号线最新的列车运行计划(列车运行图)的早高峰时间段。与原来的12号线区间运行时间相比,使用“运行等级1”后上行与下行的运行时间分别比之前快了173秒和172秒。而且经过测试,列车可在“运行等级1”的速度等级下完成计划运输任务。

结论:通过调整为“运行等级1”实现单向时间缩短150s以上,目标达成。

措施二:调整乘客上下客时间

目标:乘客上下客完毕后列车等待时间不多于2s

1.现场排摸,乘客上下客时间精细化

为确保12号线每个车站的乘客上下客时间均符合客流的实际需求,我们运用抽样分析法,对12号线车站的客流情况分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进行实测并记录。每个车站每个时段记录10组数据,并通过分析比对数据,决定该站的乘客上下客时间。

2.模拟测试,确保可操作性

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与原设定的乘客上下客时间相比,车站实际需要的乘客上下客时间有增有减。为了确保各站设定的乘客上下客时间具备可操作性,我们又进行了实际运行测试。

3.方案比选,确定最佳方案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及列车运行测试结果,我们基本掌握各车站的客流情况。在制定12号线列车停站方案时,经讨论,我们认为每个车站设定个性化的乘客上下客时间方案从管理和培训上将增加一定的难度,但是将所有车站细分的做法,更有助于压缩停站时间,从而提升运行速度。

4.调整乘客上下客时间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及列车运行测试结果,对每个车站的乘客上下客时间进行重新设定,并同步调整12号线列车运行计划,确保所有列车、所有司机均可按照调整后的乘客上下客时间执行。

结论:调整后的乘客上下客时间与每个车站的客流量相匹配,基本实现了乘客上下客完毕后列车等待时间不多于2s的目标,目标达成。

措施三:优化司机确认发车条件用时标准

目标:司机确认发车条件用时不超过15s

1.现场调查试验

优化人工作业时间、缩短每个车站的发车确认时间可以有效地节省列车在车站停留的时间。为此,我们特地安排人员到车站进行实地调查。

2.编制作业标准

通过现场反复的测试及跟踪分析,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后,最终形成了作业标准,向12号线所有车站及其他线路进行推广。

结论:通过有效的手段,控制司机确认发车条件在15秒之内,目标达成。

五、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

(一)旅速提升效果检查

为了检查最终12号线运行速度提升的情况,我们对活动前及最终调整后的列车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做了对比,对运行速度进行了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经过计算,12号线的运行速度最终达到了现在的32.94km/h,与原来的30.99km/h相比,提升效率达到5.92%,完成了设定的目标。

图2 12号线运行速度提升效果对比图

(二)获得的其他效益

1.时间效益:从乘客的角度而言,可缩短乘客的乘车时间。原来单程需要77分钟,运行速度提升后单程所需时间缩短为72分钟。既减少了站到站之间的运行时间,又减少了到站后列车停站时间,可以更加快速地运送乘客到达目的地。

2.运能效益:从运能的角度而言,12号线行车间隔可从4分钟缩短为3分47秒。运行速度从30.99km/h提升到32.94km/h,则用车数可从原来的37列减少至35列,省出来的2列车可视客流增长情况进行选择性地投放。若仍使用37列车运行,则行车间隔可从4分钟缩短为3分47秒,可以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

上海地铁12号线已经完成了旅速提升的任务,但是我们要继续跟踪分析,以确保各项措施符合12号线运营的实际情况。为此,我们采取了开展培训工作、制定管理规定、发布列车运行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措施,并将着手把此次QC活动成果在上海地铁其他线路进行有效推广。

猜你喜欢
停站列车运行客流
客流增多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基于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的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设计
京沪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扣除系数法研究
拿什么拯救你长停站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相同径路的高速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
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停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