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

2018-03-17 15:36
观察与思考 2018年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詹 真 荣 王 潇 洒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回顾

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抓住主要矛盾,就能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而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有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的社会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为此,党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进行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本,镇压反革命以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从1953年到1956年底的社会主要矛盾

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此,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党的八大到党的九大的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参见《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从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当然,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失误。1957年秋天以后,党的“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背离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并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党的九大将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四)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其以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行全面反思,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探索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重申:“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⑥《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3页。这表明即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提高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党仍然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立足于基本国情,对社会主要矛盾有着正确谨慎的判断。

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五)主要矛盾判断是否正确事关社会主义探索兴衰成败

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脱节就容易在实践中因时因事而变,如果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一致,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顺利。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部署。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①《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这一重要论断为当时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特点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契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我国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一)“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出现了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升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表现得更为广泛。随着我国十三多亿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人民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般性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的政治意识、社会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等都显著增强,人民想要享受更好的教育,争取更稳定的工作,取得更满意的收入,得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拥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共享更优美的环境,感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符合中国社会现实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两千亿斤。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全面深化改革五年来,粗放、依托于资源和劳动力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逐步建立了开放共享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得到了长足改善;社会生产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越来越能满足人民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天宫空间实验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国FAST项目、C919大型民用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问世。但不得不承认,在许多领域依旧存在着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许多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创新能力不够强,许多领域还不能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即使我国的虚拟经济处于世界前列,移动支付手段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却暴露出实体经济水平不够的弱点。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依然面临不少难题。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我们的社会生产对于低端必需品的供给早已满足,但还有一些领域的物质生产不能完全符合人民需要。简言之,就是有的过剩,有的不足。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人民的精神生活方面也依旧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不平衡不仅仅是指贫富差距,还包括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公共设施,交通便利程度等方面。而不充分是指一些粗浅方面的需求可能已经被满足,但人们深层次的需求还没有满足。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客观事实,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理性判断。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及其解决办法

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决策的依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过去不能同日而语,而不平衡不充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已经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党的执政提出了新要求。

(一)经济建设方面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也已经凸显出来。供给体系质量不过关,不能发挥我国经济质量的优势;市场供应与需求不能达到动态平衡,产业价值不高,传统产业依旧占制造业的大多数;产业优化升级卓有成效,但发展方式短期内仍难以改变;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解决经济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一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要鼓励企业家投身创新创业,使劳动者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以市场为创新导向,让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三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城乡一体协同发展;大力推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以解决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理顺产权关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五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努力建成现代化贸易强国。

(二)政治建设方面

参与民主政治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是人民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一部分,而且这种期待随着社会发展会愈发强烈。但就现实政治生活而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还不够完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二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保证。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与优势。四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活动都能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让人民当家做主得到根本保证。五是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各项权力,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让国家公职人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文化建设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出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起指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基,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但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许多制约因素,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吸取国外积极的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指引全体人民树立理想信念、价值道德,自觉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奋斗。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艺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文艺作品,抵制庸俗低劣的作品;鼓励文艺界宣传和创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中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让全体人民都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

(四)社会建设方面

民生问题是一国之根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人民福祉,这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要在发展中补短板,促进社会公正。我们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脱贫等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有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和没有兼顾到的方面,这是眼下改革攻坚期最需要克服的困难。此外,我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治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完全得到保障,为此,我们党更要不懈努力,为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关乎祖国的下一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平衡教育资源,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流的基础教育,也要办好成人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二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做到充分就业,不浪费劳动力资源;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居民收入也能达到同步增长,并且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创业。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让人民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六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让基层人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让人民群众能与政府实现良好沟通和良性互动。

(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我们一定要在自然和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不仅包括了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要,还包括了对美丽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个需要,一是推进绿色发展。不仅要绿色低碳的生活导向,还要鼓励新能源的开发,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对水源、土壤、空气等污染物的治理。加强对排污企业监管,取缔不达标的污染企业,升级污染物处理系统,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大力保护和稳定现有的生态系统,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大城乡排污监管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总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党制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