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困境与策略研究

2018-03-19 15:02雷志敏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语言

雷志敏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10年左右,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从2010年至今,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新的外语教学改革时期。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实际上,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日益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导入,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论文与专著。王振亚教授将这一新现象归结为“社会-文化教学法”,并指出这一教学法“把系统地学习目的语与学习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使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了解目的语的社会与文化,借以实现使学生能用目的语在不同的社会文化间进行交际活动这一最终目标。”(王振亚 1990:1)最初的文化导入只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文化课程,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英美文化概况”。几乎所有高校中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不少高校还将其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举措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概貌。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将中国文化导入外语课堂已迫在眉睫。王守仁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学习外语,“主要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学外语,除此以外,还要将其作为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传播中国思想、文学、文化,去开拓世界市场。”(王守仁 2016: 2)有学者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单向地强调导入西方文化,忽视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无疑是片面的。”(张友平 2003:84)我们要鼓励学生学好英语,在国际场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中国文化导入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目前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一 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诸多其他文明的兴盛与衰败,在哲学、思想、文字、文学、价值体系等方面对东西方文明均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今时代的呼唤,对伟大的民族复兴具有特殊的意义。依托娴熟的语言技能,英语专业人才更是担任中国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必要而意义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迫切需要

从宏观层面上看,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文化愈加迫切需要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中国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的需要,因为对于世界性和区域性难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提供独特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目的就在于影响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互联的地球村时代,不同的文化需要更加密切和深入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由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就落在了他们身上。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重新调整课程设置与更新教材编写理念与内容等,将中国文化导入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另外,由于对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接触,英语专业学生还扮演着文化调停者的角色,在西方文化引进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活动中,都要善于取其精华。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文化充斥混杂的当今社会,英语专业学生更应该具有甄别优劣文化的能力,在与目的语文化密切接触的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时期培养高素养人才的迫切需要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会阅、会说、会写、会译的“四会”技能,属于语言技能训练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是不完整的,存在严重的缺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曾分析过中国教育现状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教育知识和能力上是“高均值”,“低方差”,而在人的素养和价值方面,我们的问题是“低均值”,“高方差”了。这即是说,我国的教育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平均水平相当高,但在人的素养与价值方面平均水平较低,缺乏特别优秀的人才。学者鲍鹏山说得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对于这种现状,高校教育在摆脱了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后,要尤为重视人文素养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除了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功利作用之外,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却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挚肘。常识告诉我们,文化与知识严格意义上是有区别的,“文化能够激发我们的感情,让我们充满生命的活力,而知识却是冰冷的东西,冷酷到让我们敬畏”。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不仅要融入西方文化,更要导入中国文化,以实现培养高素养人才的目标。

(三)准确理解与处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需要

我国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亟需进行一次高质量的文化转向,必须准确了解和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说中国文化导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哲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都对其有各自的理解与阐释。陶嘉炜认为“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在历史上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陶嘉炜 2009:1)“文化可分为四个结构层面:第一是物态文化层,指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形态,比如建筑文化有欧洲哥特式、中国的四合院等;第二是制度文化层,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第三是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比如传统节日遵行的风俗,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第四是心态文化层,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史、哲等意识形态。”(陶嘉炜 2009:1-2)在这四个层面中,心态文化层是核心,决定民族心态的是符号,而语言是最重要最普遍使用的符号。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各类专家阐述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有多么的不同,大家达成的共识即是,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从要不要导入转移到导入什么、如何导入的问题上来了。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如果我们的学生连中国文化的精髓都不清楚,或者有所了解但不知该如何用英语表达的话,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能够担任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从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专业课堂导入中国文化显得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说在上个世纪,“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进一步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束定芳1996:14),那么,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我们不仅要具备“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更要具备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的能力。在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与专业自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味地强调学习外国文化,了解国外风俗习惯与人文传统,基本上忽视了本国文化的输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同结构层面的内容势在必行。

二 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的困境

英语专业教学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本国文化导入的诸多障碍: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冲突

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基础英语阶段,一般教师都花大量时间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进行训练,尤其对于地方性一般高校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普通高校的学生基本功普遍跟不上,有些学生甚至连起码的英标都没有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而一味地强调文化传导,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有鉴于此,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从而面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困境。学生和教师在偏重语言学习或教学的同时,将不自觉地忽视本土语言及其文化的积淀,顾此失彼的现象将直接影响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平衡。

(二)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漏洞

由于中国外语教学的传统因素及历史原因,英语专业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接触机会不多,许多教师继续学习本国文化的意识淡薄,本身缺乏完善知识结构、传承文化的主动性,同时部分教师长期以来只担任基础英语或语法等同一门课程,根本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本国的文化知之甚少,这直接造成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知识的匮乏以及在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价值观的主观性薄弱直接导致英语专业教学的文化失语现象,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功也将造成学生忽视传统文化的恶性循环。因此,在英语专业课堂中导入中国文化,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先熟悉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精华。

(三)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导入内容的片面性

目前英语专业课堂的文化导入内容往往停留在介绍中国的节日、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表层方面,没有深入至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来,忽略了语言现象与文化因素两者的结合。束定芳教授曾提出将文化导入项目简单地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大类。(束定芳 1996:15)在词语文化层面,束定芳教授认为,“我们的外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虽然大多数外语专业院系都开设了所学语言国家概况课,如英美概况等,但这类课程大多与语言课脱节,缺少针对性。”(束定芳 1996:13)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只是知道中国人的姓在前,名在后,与西方人的姓在后,名在前完全不同。但却并不知晓其根源,教师未能从心态文化层面对学生进行解释。又比如,父亲的兄弟姐妹称为伯伯、叔叔、姑姑,而母亲的称为舅舅、阿姨等。在西方,uncle既可以表示伯伯叔叔,也可以表示舅舅,aunt既可以表示姑姑,婶婶,也可以表示阿姨等。此外,为了表示亲近,中国人习惯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别人,以示友好。由此可见,语言只有经过文化层面的阐释才会有血有肉。

(四)课程设置的文化性不强

纵观以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倾斜性地重视语言的工具性,缺乏人文精神,将语言与文化对立起来。外语教育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需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高端人才(张绍杰 2010:4) ,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受中国应试教育的限制,还保留不少历史痕迹,在课程设置中缺乏学生人格和素养的培养。笔者发现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外语界大量提倡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更多地意味着英语培养方案要有更多的职业导向性。如是,经贸英语、商务英语便应运而生。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开设以英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

(五)缺乏合适的教材

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有学者认为,“文化元素是包含在文本中的语言内涵,只要教材的内容优质,或者教师对文本选择适当,学生经过日复一日的阅读积淀,久而久之就能滋养出渗透在骨髓里面的文化意识。”(转引自程惠云)可见教材之于学习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就笔者掌握的信息来看,大部分英文教材,对本国文化的阐释轻描淡写,而英美文化则表现得相对突出。有些即使包含了本国文化,编排也不成体系,零散出现在不同篇目中,总的说来英文教材的内容多局限于西方文化的框架中,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另外目前有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教材,为数也不多,现行的教材中,直接用英文书写的少之又少,而且翻译也不是太地道。因此,合适的教材是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的重要保障。

三 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导入的策略

中国文化导入在英语专业课堂中的实施面临许多困境,我们应该充分预测这种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能使我们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局面。

(一)改革课程内容

文秋芳教授指出,“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本族语文化,更为准确地说,学习的只是英、美国家的文化,非本族语文化被边缘化,中国本土文化更是被排斥在外。”(文秋芳 2012:290)面对这种情形,她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要包括“本族语英语、非本族语英语和本土化英语”。“本土化英语指的是描述中国文化和情景所特有的词汇与短语,例如‘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的英语表达方法。”它们是“表达中国文化内涵的地道英语。”(同上)要让中国特有的话语在西方世界传播开来,并广为接受。这些提议同样适合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只有通过学习以上三类不同文化,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不乏中国眼光;既能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文化思想,也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学生具备了母文化的素养,才会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标准,才能在与异文化的接触中,树立文化自觉的理念,即正视和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付京香 2011:136)

此外,我们的文化导入内容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将话语场域分为非技术性语域和技术性语域,技术性语域又细分为普及性技术性语域和学术性技术语域。非技术性语域指的是各种日常社会活动,普及性技术语域指的是教育、文学、宗教等普及性知识,学术性技术语域指的是各个学科的专门知识。(王振亚 1990:3)而我们的文化导入在内容上也必须按照非技术性语域-普及性技术语域-学术性技术语域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二)制定与修改课程目标

从不同的学校层面出发,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文秋芳 2012:283)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俗称“新课标”),2004年部分省市开始实施,到2010年全国各地区全面实施。“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王蔷教授介绍,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转引自程惠云)由于新课标强调素质教育与全人发展,新时代的高中毕业生与以往的高中毕业生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高校的课程目标要随着做较大的改变方能与新课标相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求高校制定新的课程目标。随着国家整体国力的增强,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海外拓展也日益增强,这就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学科发展方面,由于英语作为国际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我们的学科发展更应该重视“英语国际语”的有效性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一批既能熟练掌握英语又能将中国文化精华转换成英语传播出去的人才。

(三)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与教学技巧的提升

面对课程教学中的改革,由于不少教师特别是稍微年长的教师已经习惯了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法,难免对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有不适应甚或抵触情绪。可以召开各类教学研讨会与学习班,为新的教学形势制造舆论。唯有让教师自己先革新知识结构,才有可能进行英语专业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师应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思想、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音乐绘画等等。也只有当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完善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往的英语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精读课着重学生的语法、词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等;听力课教师播放听力材料,学生听完后核对答案;泛读课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分析主题句,做选择题等。这些方法无容置疑,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但是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英美国家走在我们前面甚远。从笔者走访过的英美国家大学来看,他们的课程基本做到了真正的自主学习。比如,剑桥大学英语系老师的课程是分专题来讲授的,没有固定的教材,上课基本上以专题讨论(seminar)的形式进行。学生为了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相关阅读,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老师会布置十来本甚至几十本相关书籍让学生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某个专题的看法。课后的作业往往是就某个专题写一篇具有原创性的短论文章(paper)。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开拓性思维,养成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锻炼了他们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推动课程设置的改革

早在七年前,黄源深教授便呼吁,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掌握英语的人才而构建的,课程的核心是英语技能课和英语知识课。”黄教授指出,英语专业必须开设三方面课程:“适量的英语课”,占25%左右;“语言、文化知识课,包括语言学、文学、欧美文化、哲学、社会学等,比例应占60%左右”;“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包括辩证法、逻辑、辩论方法等课程,比例约占15%。”(黄源深 2010:14)笔者认为,这种课程结构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文化知识课程中必须新增中国文化课程,这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执行。倘若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与时俱进,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存在缺陷。因此,英语专业应该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更换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如果大学只是开设一些实用的课程,那么它就会成为职业技能培训所,如果我们的大学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只选修一些“有用”的课程,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必将成为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所说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无法担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长期以来,有许多教师担心减少了基础英语、语法等基础课程,会导致我们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可实际上,文化教材上的内容也包含了大量的语言知识点,“谁也拿不出证据可以说明经贸、旅游、科技、政法等专业的语料中所含的英语语法现象有欠缺,或其语汇不足以覆盖英语专业的基本词汇或句型。”(刘天伦 1996:3)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样可以依托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课程的学习。

(五)优秀教材的推陈出新

针对目前大部分教材将语言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割裂开的现状,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急需有能够将语言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优秀教材,这类教材既吸收外语语言的知识点,而且包含中国文化的介绍。这里笔者极力推荐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该书是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执教时用英文写成,对中国哲学的阐述深入浅出,文字平实流畅,用词地道娴熟,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力作,英语专业学生不可不读。如果仅仅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中国文化,中文教材即可,但是如果要求学生去给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合适的英文教材迫在眉睫。比如,我们的学生都知道四书五经,但是要他们用英语介绍,恐怕连书名都难以说全。而《中国哲学简史》的开篇即告诉我们,四书用英语表达是Four Books,具体包括《大学》(TheGreatLearning)、《中庸》(TheDoctrineoftheMean)、《论语》(TheConfucianAnalects)、《孟子》(TheBookofMencius)。不地道的英文表达势必会严重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面对教材匮乏的局面,我们要鼓励教师深入研究,自主编辑一些既能满足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的需要、同时又能满足专业知识的提升的中国文化介绍的优秀教材。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大学教育从精英化教学转向大众化教学,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学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王守仁教授认为,“英语专业建设要从外延式扩张转到内涵式发展,强化研究,通过对语言、文学(比较文学)、文化(跨文化)、翻译、教育、对象国国情的学术研究获得发展空间。”(王守仁 2016:4)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务必克服英语专业课堂中国文化导入困境,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中国文化能够真正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鲍鹏山.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J].新城乡,2016,(4).

[2]程惠云.培养核心素养难在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EB/OL].http://www.toutiao.com/i6236958846313562626/,2016-01-07.

[3]付京香.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外语教学与母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1,(10).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5]刘天伦.培养目标与可利用资源——有关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6]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7]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J].外语界,2010,(6).

[8]钱颖一.中国教育如何杜绝“精致的利己主义者”[N].华夏时报,2014-12-18.

[9]陶嘉炜.中国文化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11]王守仁.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2016,(3).

[12]王振亚.社会——文化教学法探讨(提纲)[J].外语界,1990,(1).

[13]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

[14]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外语,2010,(7).

[15]张友平.语言与文化教学并重的研究与实践[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2).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语言
语言是刀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山教你学外语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