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关键术语解读
——以文化自信、人民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

2018-03-20 04:03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总书记

刘 哲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断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治国理政新思想。首先,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驾齐驱,“四个自信”被视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则和重要基础。其次,“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而且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中国“和平、和谐、合作”的外交准则,同时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三个思想术语提出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阐明新的历史时期下,习总书记提出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鲜明的观点,坚决的态度,无不显示出“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一)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依据和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首先,特定的文化既是某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精神表现,同时又是该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次,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文化研究终究不能脱离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进行。最后,文化对经济、政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它能够促成一次革命的飞跃,是先进的阶级和力量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文化自信发展于鲜明独特、奋发图强的革命文化。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延安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大众文化为核心,以勇于实践为重要内容,以艰苦奋斗为精神内涵。革命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创造的新文化。文化自信创新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既是改革与创新的成果,又以其为发展的动力,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的建立既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4]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也是对革命实践的自信,更是对民族复兴伟业的自信。它源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生命力的认同和坚守。“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在以全球化、一体化为特征的今天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它源自于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实践和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宁折不弯,甘于奉献、奋发图强,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朽的精神特质,也为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革命文化财富。它源自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引领着一个饱受磨难、贫穷落后的国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也空前提高。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以“四个自信”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伦理精神之中国精神,我们才能够铸就我们的精神长城,实现民族的复兴、文化的复兴。”[5]

(三)文化自信是治国理政的思想源泉和文化依据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重要思想,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和高尚品格。它们已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成为今天国家治理体系改进和完善的思想源泉。中国革命文化孕育和成长于战斗的岁月,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作为革命文化核心内容的大众文化,崇尚底层文化、整体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联系群众的新理念和新作风,展示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一面,是中国文化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既是改革和创新的成果,又是文化自信的产物。它不仅是对旧有文化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学习和借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不断坚持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和办法。

二、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所谓立场,是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阶层、不同政党由于所处地位和所持态度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一个政党所选取和坚守的立场关系到它的政治命运和存在价值。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伊始,就以人民为根本立场。

(一)人民立场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资料的主要生产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理论和实践的主体。

人民立场的基本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一脉相承,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立场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和创新: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根基在于人民,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力量在于人民,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为人民造福为最终目标。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的判断作为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符合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

(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原则和宗旨

纵观9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无论取得怎样的辉煌成就,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无不都是由人民书写的历史。1944年,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随后在党的“七大”上将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宗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92年,邓小平提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之一。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党执政以来的发展历史和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针对我们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考验和困难,提出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增强“四个意识”等,再一次明确了党的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在报告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这些重要的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三)人民立场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8]“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要想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凝聚14亿中国人民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热情。“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最终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为人民群众造福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理论基础,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人民立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证。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1]该理念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全球格局的积极解读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严肃反思而提出的,反映了中国对和平国际社会的期待,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意识。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社会共同体是人们以一定的纽带所联系起来的集合体,是不同人群所采取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10]社会共同体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包括家庭、民族、国家、社会、人类等诸多共同体类型。社会共同体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它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以不同的共同体形式存在,可以是世界的、国家的或者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共同体形式又是以人为基本构成元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与社会融为一体,个人的自由和利益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压迫。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形成的,它的提出是新时代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最大的共同体,所有国家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利益,任何一个国家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面对和解决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问题时,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维护人类利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世界视野出发,表达了一种旨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思想。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思想的丰富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一方面,国际社会依然存在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各个国家都在积极谋求对话与合作。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争取持久和平,不断寻求合作、和平、发展、共赢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发展外交战略基础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愈发加深,其共同利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在应对全球环境和发展问题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国际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11]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促进世界和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参与并推进全球治理。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7]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全面而系统地回答了当今世界需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以及如何进行建构的问题;回答了如何完善全球治理结构,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使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重大问题。习总书记在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同世界各国建立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1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旨在改变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确立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共同价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政治上主张平等、相互尊重,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经济上,反对有违公平正义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国际关系、国际战略问题的核心思想。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大国关系上,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国与国的关系上,寻求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在区域争端上,倡导以对话解决纷争、以协商化解分歧。

四、结论

“文化自信”“人民立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术语的提出都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它们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观、人民观和外交观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根本原则。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总书记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