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草赤芍汤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3-21 02:08孙雪英彭昌乐刘贵海刘湘珍李红豆
关键词:赤芍淤积黄疸

孙雪英*,彭昌乐,刘 炜,刘贵海,李 鑫,高 辉,房 阳,刘 宏,迟 敬,刘湘珍,李红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异常引起的肝脏病变[1]。根据病因可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胆管性胆汁淤积及混合性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持续超过6个月称为慢性胆汁淤积。淤胆型肝炎是肝病科医生常见的一类疾病,以乏力、黄疸时间长、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特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约占在病毒性肝炎的2%[2]。本病具有黄疸持续难以消退、皮肤瘙痒、住院时间延长的特点,少数患者长期治疗不当,可能形成重型肝炎,甚至肝衰竭。不仅造成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给患者带来了焦虑情绪。近年来,中医学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受到了广泛学者的关注,经过多年临床研究,中医学在病因病机及治疗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优势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本课题基于这一理论自拟蛇草赤芍汤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综合评价该方对于胆汁淤积型肝炎的疗效,为寻找有效治疗该病的中医方药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齐齐哈尔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胆汁淤积型肝炎的住院患者60例,年龄18~70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r—谷氨酰转肤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1.2.2 中医诊断标准

黄疸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黄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制定。

结合临床实际,制定以下标准,具备主症两项、次症一项即可诊断:

主症:(1)身黄、目黄;(2)皮肤瘙痒;(3)脘闷腹胀;(4)大便灰白;(5)舌苔黄腻。

次症:(1)食欲不振;(2)恶心呕吐;(3)胁肋疼痛;(4)口苦;(5)舌质暗红;(6)脉弦、滑、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胆汁淤积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

(2)符合黄疸中医诊断标准;

(3)年龄18岁-70岁,性别不限;

(4)知情同意,自愿受试。

1.4 排除标准

(1)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2)合并严重的心脏、造血系统及肝肾功能障碍者;

(3)对本试验药物成分过敏者;

(4)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者。

1.5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淤胆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常规保肝药物:①复方甘草酸苷200 mg/d,静脉滴注。②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d,静脉滴注。③熊胆胶囊(熊去氧胆酸胶囊)1粒/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蛇草赤芍汤。(白花蛇舌草25 g,赤芍30 g,茯苓30 g,白术30 g,柴胡15 g,薏米30 g,茵陈30 g,内金25 g,郁金25 g,川楝子15 g,黄芩10 g,栀子15 g,枸杞子30 g,胆草25 g,甘草15 g)。水煎服,每次口服150 m1,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

1.6 观察指标

疗效性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症候评分,肝功能水平,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r-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以及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5倍以内的平均时间。

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肾功、凝血功能等。

1.7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黄疸症状消失,肝功能水平正常;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消失,舌脉基本恢复正常。显效:黄疸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水平正常,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改善程度在2级以上(+++—+)。有效:黄疸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水平正常,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均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舌脉无明显好转。

1.8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的比较

4周结束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的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的比较

两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皮肤瘙痒及灰白色大便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比较 [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ALT(U/L) AST(U/L) TBIL(umol/L) DBIL(umol/L) GGT(U/L)治疗组 30 治疗前 290.3±119.6 251.7±88.2 312.9±119.8 270.4±99.8 199.6±113.2治疗后 70.5±35.4* 69.2±29.8 98.2±43.6*◊ 68.8±20.7*◊ 105.2±56.1*◊对照组 30 治疗前 289.9±136.1 260.9±99.6 324.6±121.9 267.1±101.2 187.4±100.6治疗后 100.34±89.5 145.65±100.2 180.78±113.2 169.99±108.4 132.5±97.01续表3组别 n 时间 ALP(U/L) TBA(umol/L) ALB(g/L) CHE(U/L) 胆红素下降平均时间治疗组 30 治疗前 183.57±159.5 97.1±20.5 72.1±19.3 14690±276.3 10.98±2.0治疗后 80.21±53.22 30.5±12.3*◊ 53.56±39.87 13021±351.8对照组 30 治疗前 179.8±149.0 101.2±31.2 80.6±20.6 15010±401.0 15.32±0.4治疗后 90.63±86.2 53.67±20.1 62.67±36.5 13921±589.4

3 讨 论

胆汁淤积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以“重度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住院费用较高”为特征,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还带来严重的焦虑情绪。少数患者长期淤胆不缓解甚至可能转化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发其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因肝细胞或毛细胆管损伤,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形成胆栓,进而致肝内淤胆[3]。也有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细胞骨架的改变、肝细胞胆汁转运体异常有关[4,5]。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于“黄疸”、“淤黄”的范畴。《金贵要略·黄疸病》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古医张仲景说“诸黄虽多为湿热,然经脉久病,

不无淤血阻滞也”。《素问》“肝气热则胆泻,胆泻则发黄”。中医主张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机、病候、病期,进行论治。我院中西医结合科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形成淤胆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为淤血阻络、肝胆湿热。治疗上主要采取疏肝利胆、凉血活血、清热化湿的法则,佐以健脾益气,总结出自拟方蛇草赤芍汤。本方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除湿;赤芍为活血凉血之品,善清血分热毒。《药品化义》“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泄肝火,肝藏血,因此清热凉血”。《本草经疏》“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关幼波提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的治疗主张;茵陈为治疗黄疸性肝炎的要药,能增强肝细胞DNA的合成,降低门脉压[6]。三药相合,起到清湿热、退黄疸的作用。栀子、龙胆草、川楝子除湿热、清泻肝胆实火;黄芩清热燥湿、解毒;枸杞补益肝肾;郁金、柴胡行气解郁、调达肝气;鸡内金、茯苓、白术健脾和胃利湿;甘草调和诸味,全方共奏疏肝利胆、燥湿退黄之功。

本研究治疗组患者在常规保肝退黄西药的基础上,加以蛇草赤芍汤中药,经治疗后,尿黄、乏力等不适症状有明显改善,另外皮肤瘙痒、灰白色便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T、AST、ALP均有下降,GGT、TBIL、DBIL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淤积型肝炎利用中药标本兼治,既能迅速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等症状,还可利于黄疸消退,改善临床指标,加快疾病恢复。这可能与中药能改善肝微循环障碍有关,中药制剂抑制肝细胞炎症增生,减少胆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进而促进细胞再生,保持胆管通畅。

本研究运用“肝主疏泄”理论,以疏肝利胆、凉血活血、清热化湿为治则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1] Heathcote E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5:776-782.

[2] 潘雪飞,张长法.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与研究近况[J].医学综述,2000,6(4):179-182.

[3] 杨红莲,吴纯启,廖明阳.肝内胆汁淤积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志,2007,21:65-68.

[4] Zollner G,Trauner M.Mechanisms of Cholestasis[J].Clin Liver Dis,2008,12(1):1-26.

[5] 解从君,李瑞池,张丽霞,王淑云.重用赤芍治疗重症胆汁淤积型肝炎的体会[J].四川中医,2008,26(2):67.

[6] 杨素清[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55

猜你喜欢
赤芍淤积黄疸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册 田 水 库 泥 沙 淤 积 研 究
赤芍相关药对配伍比例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