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2018-03-22 10:34斌,吕
关键词:矛盾特色思想

赵 斌,吕 进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2.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紧抓新矛盾、布局新征程,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是中国共产党97年持续奋斗的新宣言,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多年艰辛探索的新发现,是历经改革开放40年继续创新实践的新方略。它赋予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21世纪的新内涵,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坚定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实的唯物辩证法基础,其内在逻辑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精准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中的深刻、复杂联系和发展现实与趋势,引领我们昂扬迈进新时代;它立足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强、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劲助推力。我们要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以领会这一新思想的深刻丰富内涵,做新思想的坚定践行者。

一、厘清多重联系,昂扬迈进新时代

列宁指出:“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历史不断揭示出新的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的,彼此有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既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也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还与20世纪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世界历史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处于命运共同体的联系之中。而作为这一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除了与上述内容有着紧密联系之外,其内在逻辑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等内容既在内涵上充分地认识联系、分析联系、把握联系,又在实践方式上立足联系、尊重联系、建立联系、创造联系,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内在逻辑,即认清新时代、认准新矛盾、凝结新思想、开启新征程。这一逻辑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机遇与挑战之间普遍多样的联系。改革开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成功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新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就有新的特征、新的情况、新的矛盾,这些新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与时俱进、符合现实并能指导现实发展的理论思想,进而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持续推进、纵深发展。由此,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征程构成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严密、清晰、科学的内在逻辑。这一内在逻辑全面、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有条件性的联系。

全面厘清新时代的深刻复杂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认识和把握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客观多样的联系,用全面的、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艰辛曲折的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2]。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登高望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总结发展成果的同时直面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与此布局相适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十四个坚持”,对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等做出新的调整部署,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需求,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更加健康、全面、深入的方向稳步前进。

协调联动掌控大局,强化顶层设计。“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现在与未来两个阶段、党与人民两大主体等角度,全面谋划民族复兴、稳定发展方向、布局具体实践。“十四个坚持”以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维分析内外局势,它既提出了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解决全球化和全人类发展的国际主张,又提出了以中国人民为中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全方位”创新改革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国发展模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人民谋和平;它既强调了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以“核心价值观”团结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又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人民军队”等物质力量,两股力量同时发力推动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发展;它既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归宿,又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党领导一切工作”“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引领作用,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同命运、共进退;它既主张尊重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又强调将香港、澳门、台湾的繁荣发展、两岸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统一的现实性和发展趋势,实现我国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由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准确把握整体与部分、国内与国际、认识和实践、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中谋划发展。

细致精准稳定步伐,力保避石渡河。“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的每一个战略部署又都充分把握了每一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复杂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凝聚一切力量,更需要强有力的科学领导,才能在变幻的内外局势和复杂的联系中稳控发展方向。“十四个坚持”首先强调中国共产党要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全面布局,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进行艰苦卓绝的持续努力。党的各级组织要协调前进步伐、落实发展规划,每一个共产党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本领技能。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主体方面重视党中央统领全局、党组织有力调度和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合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在布局方面,明确政治建党、思想建党、制度建党、人才建党、组织建党、纪律建党、作风建党、反腐建党、监督建党和能力建党的全方位、立体化路径,提升全党在市场经济中的定力,增强应对重大挑战、化解多重矛盾的本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伟大”激励全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其中,“伟大事业”决定了我们的“旗帜”与“道路”,“伟大梦想”指明了我们的“最终目的”与“奋斗目标”,“伟大斗争”明确了我们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坚定态度”,“伟大工程”则安排了这一过程中的“引导主体”和“强劲领导”。道路明确、目标清晰、态度坚定、领导有力,四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机地统一于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效避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暗礁险流。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联系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它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复杂、多样、动态的具体联系,准确把握内在逻辑之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基本方略之全局和具体的统一,而且重视理论创新、实践过程中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以及具体实践布局中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动态性,为我们准确认识新时代、把握新矛盾、领会新思想、开启新征程提供方法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典范。

二、把握复杂矛盾,积极领跑新征程

认识并解决事物内部矛盾和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80年前,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3]299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会矛盾法则、运用矛盾法则,才在深刻复杂、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做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利益关系和矛盾”[4],才有了今天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并走向强大的实践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矛盾思维,准确分析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深刻复杂矛盾,通过抓主要矛盾和创新发展方式化解发展阻力、谋求持续发展。

以强大的内驱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革新。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对比革命失败和成功两方面的宝贵经验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现实相结合,认识到“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胜利,必然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3]30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极革新自我认识,克服重重苦难,历尽千辛万苦才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矛盾和任务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完全不同,但立足于解决内在矛盾化解外部挑战的思维仍然是正确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的探索阶段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中国共产党内部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内部出发调整发展方向,迈出改革开放的坚定步伐。现今,中国内部情况、世界发展局势和人类生存境遇都发生巨变,中国成长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机遇,这些都成为我们制定和部署现阶段与未来工作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的现实。但决定性力量仍然来自中国共产党内部和中国社会内部,我们只有继续革新自我认知、调整战略布局以认清新局面、化解新矛盾、谋求新发展,才能制定长远有效的政治路线,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大趋势下提升国际政治话语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从思想理论角度对这一实践需求的正确回应,这自然成为我们激流勇进的强大内驱力。

紧抓矛盾变化消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前进阻力。“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3]307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普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实践中内外矛盾的变化是引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和挑战、过去和未来、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等,都是矛盾的现象,它们在同一中斗争、在斗争中同一的动态存在状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抓住并化解其中的主要矛盾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抓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紧抓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迫切需求,逐步引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以解放生产力、增加物质供应,同时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以确保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开放部分沿海、沿江城市等优势地区以达到先富和部分富裕,同时采取提升广大城镇农村基本生活水平和助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方式,发展相对劣势区域以兼顾后富与共同富裕;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求最大力度发展生产力从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兼顾和倒逼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革新以谋求社会整体平衡发展。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综合实力增强。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和国情没有改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也没有改变,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差别不能忽视。“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3]314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指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人民的急切愿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解放和发展“落后社会生产力”之后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是对现阶段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关系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

探索发展途径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和现阶段主要矛盾变化要求我们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凝聚多方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是在巨大的牺牲和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中得到彻底改变的,为此,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走寻常路”、持续创新路径谋求发展,胜利完成了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的交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找到了不同于苏联道路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开创性道路,化解了近代中国内外矛盾,在内外交困的旧中国开辟出为人民谋解放、为国家谋独立的新路径。社会主义改革伊始,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矛盾、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社会主义强大优越性的内部矛盾,邓小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来解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社会主义实践遭遇巨大挫折的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5]近五年来,党中央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通过七次全会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掌控改革全局,经过大刀阔斧的实践确立“四梁八柱”的改革整体框架,通过“精准扶贫”确保中国七千多万贫困人口能够如期脱贫,通过“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新主张助力世界经济恢复和世界环境总体稳定,通过“打虎”“拍蝇”净化党内风气、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系列牵“牛鼻子”的有力、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化解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矛盾以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党的十九大秉承这一优良思维传统,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战略目标,并制定了针对性强、可实施的多方面实践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净化的新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新理论,是领跑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新征程的新思想武器。

三、推动理论创新,强劲助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24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探索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同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的创造性结合之路,在发展中国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思维,立足21世纪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探索动态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强大助推力。

新实践呼吁新思想。社会主义实践是动态发展的,没有适合一切发展现实的不变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100年前,十月革命的成功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变成现实,给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97年前,在黑暗社会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鲜明旗帜和坚定信仰。69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结束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真正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62年前,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广大劳动人民结束几千年的受压迫状态,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它为中国当代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40年前,面对新的内外困境,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迎难而上、锐意创新,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中国改革的行动指南[7],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探索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发展的新道路。如今,中国生产力由高速发展转向优质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7 000多万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近14亿中国人民“一个都不能少”地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这一新实践呼唤新思想、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新实践的理论指导,是指引我们走向现代化和富强的创新思想。

新思想解决新问题。“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2]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源于中国实践需要,在解决新的时代课题和发展难题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重点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实现民族独立,饱受内外压迫的中国人民如何走向解放和自由等问题。在它的正确指导下,我们不仅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压迫,还在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确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代表绝大多数人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一系列新举措的改革开放进程,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用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观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必将还要带领人民走向强大,这一新实践目标呼唤新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我们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回答了21世纪中国何去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创新、社会主义实践如何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新思想助力实践满足人民新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迈向“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和“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关键一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展望人的理想存在状态时,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294。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一直把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同时密切关注人民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需求。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要从关心人民痛痒的问题入手,小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再到大一点的土地、劳动、孩子问题都要了解,才能满足人民需求、解决人民困难、调动人民积极性。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8]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致力于人民解放的大问题,还特别重视人民基本生存问题。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满足。”“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9]可见,在摆脱阶级压迫之后,人民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的满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以保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问题。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政治公平正义、生活环境干净舒适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体人民谋求多角度的幸福生活成为我们解决的重点问题。从人民解放到人民富强再到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立足于人民随着实践条件转换的不同层次需求,始终把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需求作为奋斗的阶段性目标,始终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0]

四、增强思维能力,坚定践行新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思维能力。“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1]因此,我们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以领会新思想中长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的统一、顶层理论规划与基础实践探索的统一;不断增强历史思维能力,以领会新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现今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实践未来的整体把握;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以理解新思想立足联系、发现矛盾和解决难题的统一;不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以理解新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造性发展,探索学习和践行新思想过程中的新方法、新方式;不断增强底线思维能力,明确政治立场、确定实践底线,立足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开启新征程,做新思想的坚定践行者。

只有具备和强化战略思维能力,才能充分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性质;只有具备和强化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过去和历史,进而领会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明悠远的未来指向;只有具备和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具备和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中因时制宜、推陈出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实现前人没有实现的梦想;只有具备和提升底线思维,才能立足客观现实,科学设定最低点和最低标准,进而提升“争取最大期望值”的积极、乐观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12]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得以继承,又在其中实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必须学会和运用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这一思想武器指导下形成的理论总结,它赋予唯物辩证法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是我们攻坚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矛盾特色思想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思想与“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