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结构和治理逻辑*

2018-03-22 10:34葛大伟
关键词: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葛大伟

(江苏师范大学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一、问题缘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高度,以“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历史眼光,向全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的呼吁,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全球治理挑战时的大党气度与大国担当。报告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而且也为构筑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命运共同体框定了圭臬。正如网络空间的治理问题是现实社会治理问题的延伸一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亦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衍生而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发展,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发展大势,蕴含着严密完整的内在结构和治理逻辑,对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早在2013年3月,刚就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自己的首次外访之旅中详细阐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时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种国际重要场合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设计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逐渐响彻全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出场,始见于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中第一次将互联网与“命运共同体”概念并提,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全面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4]这一网络空间治理的时代命题,并通过“五点主张”为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勾绘了促进“互联互通”“交流互鉴”“共同繁荣”“有序发展”“公平正义”的美好蓝图。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要求在网信工作中要树立整体思维和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

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和最终目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空延伸和必然要求。与多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相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构也是综合了物质层面、治理层面、价值层面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同时,又遵循着“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统筹发展的独特治理逻辑。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形成的网络空间治理思想,需要深刻理解“由安全而发展再繁荣”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路和以网络安全为基石、以发展共享为内容、以依法治理为保障、以共同价值为纽带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结构。

二、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构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对人们生存状态和交往方式的颠覆性改变构成了超越人类以往任何历史经验的文化景观,让世界治理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需应对的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在这一背景下,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就成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首先解决的“存在之基”问题。组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单位是每一个以网络主权为边界的“命运个体”,如果不能够切实保障网络空间“命运个体”的网络安全,那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会成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伪命题。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自2012年11月至2017年8月间公开发表的各种演讲、文件,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国际会议、双边多边会谈、贺词、贺信、境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至少21次提及网络安全或信息安全,在国际上全面阐述了中国倡导“共同维护”的网络安全观,为构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确立了以网络安全为底线的逻辑起点。概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网络安全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坚决维护网络主权安全。主权是国际关系中一国对自己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自主的、排他的政治权力。主权是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象征,主权丧失或者受到侵犯往往意味着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或损害。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和国家主权一样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然而,由于网络空间天然具有虚拟性、交互性、隐匿性等特征,导致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无国界”,互联网是不受国家利益限制的“主权飞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明确宣示我们的主张。”[6]近年来,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继恐怖主义、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传统安全之后诞生的新型“非传统安全”,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提出了重大挑战。“系统和网络瘫痪、敏感信息泄露、服务和应用中断、基础设施被破坏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安全问题。”[7]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利用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大搞互联网“军备竞赛”,窃取他国情报信息,破坏他国网络设施,给国际网络空间带来“看不见的硝烟”。“2010年9月26日,伊朗境内的大约3万个互联网终端遭遇了‘震网’(Stuxnet)电脑病毒袭击”[8],令伊朗方面的核计划遭受重创,有专家指出,这标志着虚拟世界的“网络战”对于物理世界的关键基础设施第一次实战并取得成功。2013年,美国中情局特工斯诺登爆料的“棱镜门”计划,更是给互联网领域的国家主权安全敲响了警钟。针对国际互联网领域危害他国网络主权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3]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是每一个国家应尽的义务、共同的责任,他积极倡导按照《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讲规则、讲主权、讲透明,尊重各国在信息安全上的关切,实现共同治理”[9]。根据1970年公布的《国际法原则宣言》精神,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主权独立和主权平等,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他国的主权独立完整,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略和干涉他国主权。“主权独立平等”这一现代国际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决定了网络空间的主权维护也应遵循独立平等的基本要求,以互不侵犯他人安全利益作为国与国之间虚拟交往的共识和底线。基于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向全世界呼吁,“维护网络安全不应有双重标准,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并提出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4]的中国主张,为构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中国思路。

二是重点提升网络技术安全。诚如国家主权的维护和捍卫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作坚强保障一样,网络主权的维护同样不能单纯依赖从谈判桌上“等、靠、要”,必须通过网络技术这一“硬实力”来保驾护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6]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技术创新始终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国维护网络主权的关键硬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信事业发展,多次就通过“网络技术自主创新”捍卫国家安全作出重要指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捍卫网络主权的征程中,“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5]。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5]。以上技术领域,堪称“国之重器”,只有通过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动员国家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技护安”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于国际网络政治生态的战略,也为夯实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技术地基”绘制了建设蓝图。

三是坚持守护网络文化安全。一国的文化安全关乎国运民生之立,涉乎世风族魂之存。作为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安全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打造风清气正的国际网络空间同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意义。在网络文化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的今天,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话语权争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风暴眼”。在虚拟世界中,制造网络谣言、煽动网络情绪、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灌输等行为并不鲜见,利用网络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西方一些秉持冷战思维的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舆论“唱衰某国”“抹黑某国”“做空某国”的花样层出不穷,这些重大文化安全隐患无一不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旦“网情失控”,必然给广大网民合法权益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从席卷中东的“茉莉花革命”到大乱乌克兰的“颜色革命”,再到如今通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和手机APP等互联网社交平台蛊惑了大量欧洲青年的极端恐怖组织“ISIS”,都能看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撕裂社会、煽动对立的影子。这些震惊世界的网络文化安全事件,给相关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极大损害,严重威胁着国际网络空间的文化生态。也正因如此,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在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一直被摆在突出位置。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网络文化安全视作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攸关一国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方向性和主导性,必须“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10],“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5]。另一方面,习近平的网络文化安全观又“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5],强调国与国之间不能“关起门来建互联网”,要积极通过互联网平台增进彼此了解,促进交流互鉴,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三、普遍实现共享共治: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让各个国家都能从网络空间新秩序中普遍获利,让全人类都能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容。一段时期以来,伴随着中国崛起不可逆转的强劲势头,“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等杂音也开始充斥国际视听。人类社会能否摆脱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走出一条超越零和博弈的历史新路,世界在等待中国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国际场合提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其主要特征就是“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11]。各国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利益交织中共利共存,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和前进的内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展望互联网产业革命的前景时所指出,“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12]才是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只有真正普遍实现互利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在全世界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够真正建立。

互联网的诞生,极大拓宽了人类生产实践的时空纵深,带来了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为增加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汇合点”提供了更多可能。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结构图景中,“安全”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和底线,“共享”是发展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动力。不能“共享”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无源之水,没有“安全”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无本之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各国要在互联网领域“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4]。落实到实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普遍实现网络共享共治描绘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实现互联互通。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虚拟的网络世界并非建基于“空中楼阁”之上,必须要有大量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和保障。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网络空间的互惠互利只能是“难为无米之炊”的空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恳切提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共同推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4]近年来,“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等以中国主导的跨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大推动了国际间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让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信息鸿沟的“最后一公里”得以有效打通,不仅为实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想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而且实际贡献了中国投入、中国力量,给国际社会做出了表率。

第二步是实现共享共治。让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展网信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倡导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真正能够被世界人民广泛服膺拥护的立足之本。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构建国家利益共同体。只有让共同参与建设的国家普遍分享到网络带来的发展红利,“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5],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也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战略擘画。所谓“共享”,一方面要让更多国家、更多人民分享到互联网的发展成果,通过扶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新业态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构建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同世界各国和国际性组织共同建立大型工程科技数据库、网络系统和虚拟研究中心等,促进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所谓“共治”,是指国与国之间不分大小、强弱,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国际互联网秩序规则的制定和实际治理的实践之中,既要共同合作,也要共担风险,通过共识共商,实现共建共进。

第三步是实现普惠共赢。普惠共赢,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全球治理战略的目标追求。“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13],“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14],“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15],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中一贯倡导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从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三步走”的实施步骤来看,“互联互通”是先导条件,“共享共治”是运行机制,“普惠共赢”是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引用《周易·益卦》中“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名句向世界宣告,“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4]。“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既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大国担当,也是国际社会不容回避的共同责任。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必将在促进网络空间共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四、切实展开依法治网:发展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坚实保障

互联网天然具有的“自由、共享、开放”等属性,带来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交往的新空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迁的历史进程。“无自由,不网络”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网民对互联网的基本共识。然而,正如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绝对的自由”一样,虚拟的网络世界同样不可能存在“绝对的自由”,无论是网络安全的维护还是共享共治的实现,均需要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开展和顺利运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4]在习近平国际互联网治理视野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包含了物质基础和治理经验的一整套关系系统,其中,贯穿于整个命运共同体大厦结构、保障其顺利平稳运行的“承重墙”是良好稳定的国际网络秩序。失去了网络秩序的支撑和维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很难避免塌方或坍缩的命运。何以维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良好秩序?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中国答案是,让法治作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坚强保障。“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4]正如国际法和国际公约是维系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一样,维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良好秩序同样需要通过完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法治体系来保驾护航。在国际网络空间的现实语境中,网络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屡禁不止,给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带来了诸多隐患和挑战。面对此类网络空间乱象,习近平的回应掷地有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5]。对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颠覆他国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的行为,习近平指出,要依法“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5]。

互联网不仅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治理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依法治网是新形势下中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为践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舞台发声,积极推动通过共识共商为国际网络空间“立法”“订约”,为依法打击互联网跨国犯罪、依法治理国际网络空间多方统筹协调,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连续三届国际互联网大会在华举行,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成功召开,让依法构筑公正合理的国际网络空间的“中国声音”响彻全球,习近平总书记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网络空间新秩序提出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五、同心追求共同价值:繁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结构除了包含网络安全的存在基础、共享共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网的重要保障之外,还包含一个贯穿于整个共同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共同价值”的精神纽带。不能最终形成普遍认同的网络空间共同价值,网络安全就只能维持“恐怖平衡”,共享共治就会变成“权宜之计”,依法治网就会沦为“一纸空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国际关系时所言:“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16]将这种“心通意合”置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语境中来理解,是指国际互联网各参与主体之间能够按照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原则相互协调,根据共同的价值和命运关切相互认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网络空间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所阐述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理念,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结构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应与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曾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7]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浩浩荡荡,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不可阻挡,网络空间作为人类现实生活的时空延伸,同样要遵循世界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所倡导的共同价值绝非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所谓“普世价值”,而是超越了庸俗的意识形态分野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文化价值。所谓网络命运共同体价值的民族性,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网络文化交往、网络文明互鉴必须树立以本国文明为底蕴同时又具有兼容并包精神的网络文化意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谓网络命运共同体价值的科学性,是指国际网络空间必须一致反对蒙昧主义、恐怖主义和各种反人类、反进步的思想,主张理性客观、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所谓网络命运共同体价值的大众性,是指网络共同价值的创造者是世界人民,发展源泉是人类世界的社会实践,服务对象是世界普罗大众,因而必须反映人民诉求、坚持人民立场、维护人民权益。所谓面向现代化,是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树立的价值观应以创新创造、自我超越为目标,代表人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所谓面向世界,是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树立的价值观应以兼济天下、民胞物与为格局,汲纳和发展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精华;所谓面向未来,是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树立的价值观应以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为特色,始终与网络空间的历史发展葆有一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

其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应与网络空间独特的文化精神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脱胎而来,其价值构成既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般特征,又包含网络论域下的特殊意涵。在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治理思维体系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深刻内嵌于互联网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之中。他多次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6]自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诞生至今,网络文化几经沉浮蜕变,逐渐形成了共享性、交互性、快捷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并由这些特征带来了网络空间价值结构的去中心化、扁平化和多元化。基于互联网文化的特殊的价值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郑重向世界推介了中国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建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提供了接网络文化“地气”的中国方案。所谓“创新”的理念,是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始终秉持互联网创新创造的价值观,不断推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所谓“协调”的理念,是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平等发展的价值观,不断消除贫富不均,促进命运一体化;所谓“绿色”的理念,是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合理借鉴互联网环保、健康、可持续的价值观,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所谓“开放”的理念,是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大力提倡互联网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增进网络世界的交流互鉴;所谓“共享”的理念,是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牢固树立互联网共享共赢的价值观,共同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其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共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大力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禀赋的继承和弘扬,而且是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汲纳和涵容,具有极强的思想凝聚力和道义感召力。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项原则,“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五点主张[4],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文化发展的普遍共识。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共同价值构建,可以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提供务实高效的中国经验。中国创造了近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的“现象级”奇迹,体现出超强的国家能力和治理优势,理应也能够为提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体制设计和价值遵循。面对当前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在决策和执行上表现出的疲软和涣散状态,中国价值、中国思维可以为建设网络空间共同价值注入新鲜血液,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式经验”可以更好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播于网络世界,可以增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有利于塑造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18],也有利于在与世界优秀网络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发现网络空间共同价值的交汇点、契合点、共振点。诚如有学者所言:“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看作是民族的、相对的、特殊的、只具有局部意义的东西,那样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也不能对世界人民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也不能获得文化上的软实力。”[19]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国际互联网空间的共同价值,有助于巩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同心圆”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只有凝聚共识,“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各方面积极性才能够被广泛调动,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够真正实现[5]。具体到国际互联网治理领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结构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互联网的先进文化的交汇点为圆心,以三者的“最大公约数”为覆盖半径,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造福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