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存在:从胡塞尔的意向性到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

2018-03-22 12:03刘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意向性

刘平

摘 要:作为意识现象学的中心问题,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被界定为意识的本质,具体而言,意向性乃是意向行为与意向相关项之间的关联性。从“先验主体的意识意向性”出发,胡塞尔所理解的“意向性”本质上体现为认知关联或基于“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关联。不同于胡塞尔的思路,海德格尔则从“实际生命经验”出发把胡塞尔以“认知关联”为本的“意向性”回溯到以“存在关联”为本的“意向性”之中。而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生命经验的形式显示”思想正是这一回溯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意向性 认知关联 实际性生命经验 形式显示 存在关联

在通向“存在之思”的道路上,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对海德格尔存在现象学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普遍得到海德格尔本人及其研究者的认可。在贯彻现象学的根本精神“回到实事本身”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则强调要在存在学的意义上深化对胡塞尔“意向性”(Intentionlityt){1}的理解,即回溯到“意向性”更为本源性的意义。在海德格尔踏上思想道路之初,这种深化的思想成果率先体现为早期海氏那里的“实际性生命经验的形式显示”。在此基础上对海德格尔“形式显示”如何深化胡塞尔“意向性”问题的把握和理解,无疑将有助于在思想史的层面上更好地厘清“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一思想关系。

一、胡塞尔“意向性”的实质内涵

为追溯一切知识的根源,从描述现象学阶段到先验现象学阶段,“意向性”始终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核心问题。而“意向性”,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切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具体而言,在描述现象学阶段,意向性作为客体化的意识意向行为(如感觉、想象、回忆等)或奠基于客体化行为的非客体化之意识意向行为(如爱、恨、同情等),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Richtung)或“关联性”(Beziehung),其中“指向性”奠基于“关联性”,恰恰是“对某物的关联”本身(Bezogenheit auf etwas)才构成“对某物的指向”得以可能的条件。这也是胡塞尔对布伦塔诺“意向性的”(Intentionale)进行初步深化的结果。胡塞尔摒弃了布伦塔诺把“意向性的”作为内在于意识或心理体验的对象的存在方式的做法,而突出强化了意向活动(Noesis)与意向相关项(Noema)的“指向性”或“关联性”,换言之,意向活动总是“指向”或“关联于”意向相关项。

进入先验现象学阶段后,胡塞尔一方面没有对意识和意向性进行区分,另一方面则一味推进“指向性”,而忽视了“关联性”本身的“二重性”,即只顾“认知关联”而不顾“存在关联”。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写道:“意向性是在严格意义上说明意识特性的东西,而且同时把整个体验流称作意识流或一个意识统一体。”同时在向“先验主体”的回溯中,意向性作为理解意识体验的特性首先在“我思”中,“在每一活动的我思中,一种从纯粹自我放射出来的目光指向该意识相关物的‘对象”。“纯粹自我”或“先验自我”获得了意向性关联结构中第一性的位置,并且作为一切意向相关项之存在、意义和有效的源泉。先验自我在逻辑上也就“构成”了意向相关项以至意向活动的可能性条件。由此,在先验现象学阶段,意向性获得了“构成性”的规定性,“构成性”乃是意向性的根本特征或功能。那么,何以在向“先验主体性”回溯时,“意向性”在胡塞尔那里的实质内涵乃是基于“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关联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先行阐明“先验”在胡塞尔那里的根本意思。

胡塞尔写道,“这里所谓的先验,不应被理解为别的什么东西,而应被理解为笛卡儿所开创的那个原初的动机,即对所有认识构成的最终源泉的回问,认识者对自己及其认识生活的自身沉思。”(译文有改动)由此,可基本看出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和笛卡儿(同时也包括康德)先验哲学的一种“亲和性”,即批判性地追问基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本身是何以可能的。胡塞尔进一步指出,先验“现象学与康德的先验哲学之间,有一种明显的本质上的近似。实际上我采用康德式的‘先验的这个术语{2}(尽管与康德的基本前提,主导问题和方法相去甚远),从一开始就是基于下面这种有充分根据的确信,即康德及其后继者在‘先验的这個题目下从理论上探究的全部意义问题,都能归溯到这门新的基础科学(至少在它们经过最终澄清而表达出来的情况下)”。这门新的基础科学无疑就是胡塞尔的第一哲学,以作为先验主体性为中心的“先验现象学”。

因而,“胡塞尔本人的‘先验概念也相应地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1.‘先验首先被他用来指称一种‘对所有认识构成源泉的进行回问,认识者对自己及其认识生活,进行自身沉思的动机。2.‘先验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同时表明一种在纯粹主体性本身之中寻找客观认识可能性的具体做法。”当然,这一概念所指明的已经不再单单是超越先验主体的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而是要求更彻底、更无前提性地奠基于先验的纯粹主体性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沿袭和深化近代笛卡儿、康德以来的先验主义认识论传统,并避免了近代欧洲哲学在“思维与存在”的思想框架内探讨主客体之认识关系时往往又深陷经验心理学的情形,在胡塞尔那里的“纯粹意识的意向性”则更彻底地落实到先验主体性的“构成性”意义和功能方面,并以此试图解决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原初动机,即通过“先验主体的意识意向性”分析为逻辑学和认识论奠定了基础。

在向“先验主体性”回溯的过程中,意向性的“先天相关性”或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的“共属一体”实际上仍体现为一种主体表象客体的运作机制。以“先验主体”为中心的“意向性”仍把“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客体化或对象化为两个现成的存在者,任何一个意向活动及其意向相关项完全由先验主体所规定。在胡塞尔那里,这也是以“意识”或“意识体验”为出发点的现象学研究在重新回到并深化笛卡尔、康德的以“先验主体”为中心的认识论传统的逻辑结果。这样,“意向性”就成为了“意识”的“唯一拥有者”,被彻底限制在意识领域。总之,在追溯一切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的过程中,胡塞尔实际上把“意向性”理解为“认知关联”,并且更多是着眼于人与存在者的认知关联。再者,始终把“认知”作为“第一性”要素的胡塞尔显然就遗忘了“不同于存在者的存在”,更遑论本源性的“存在关联”。

二、“实际性生命经验”与“形式显示”

不同于胡塞尔从“先验主体”出发的意识意向性分析,在早期海德格尔那里,“实际性生命经验”成为“意向性”展开自身的意义空间。这也是海德格尔把“存在”(Sein)从“意识”(Bewβtsein)中解放出来的初步尝试。对“实际性生命经验”本身的表达和理解就是“形式显示”。

那什么是“形式显示”的本己含义呢?海德格尔写道:“作为方法要素,形式显示属于方法的阐明本身。为什么把它叫作‘形式的(formal)呢?形式的东西就是某种关联的东西。显示(Anzeige)是要先行显示出现象的关联。”再者,“某种关联的东西”乃是本源性的“存在关联”,“现象”所标明的就是“存在”而不是胡塞尔那里的“意识”,因而,作为海氏的现象学方法,形式显示的基本内涵就是,让本源性的“存在关联”在“实际性生命经验”的自行发生、自行构成的境域中使自身“实行”开来。不同于胡塞尔把意向性理解为认知关联,海德格尔则回溯到了“意向性”更为本源的意义,“对某种东西的关联”、“对存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意义”在“实际性生命经验”的境域化运作中构成自身。

更为重要的是,形式显示本身切合了“实际性生命经验”的意向性或境域化的本性。海德格尔认为:“实际性生命经验(die faktische Lebenserfahrung)是通向哲学之路的起点。”也就是说,作为此在的实际性生命经验构成了人一切哲学活动(Philosophiren)的出发点。那如何来理解“实际性生命经验”呢?从海德格尔出发,这种理解可形式地把握为两条基本的原则,即它自身本己化(es er-eignet sich)和它世界化(Es wetet)。{3}这种划分并不意味着这两条原则是绝对并列的,它们之间始终具有本己、本源的关联性。

首先,“它自身本己化”。在前理论、世界性质的东西里面,“实际性生命经验”总是存在于生命之中并為了自身,总是以一种非概念化、暂先行之的倾身投入(Hingabe)的方式,“在生活的湍流体验的自身之中”展开自身。它在与体验——体验活动和作为体验活动的结果即被体验者——同行之际,总是不断地通过“倾身投入”的方式进入其本己的“动荡不安”(Bewegtheit)的生存态势中。这种本己化的体验(Er-leben)在其前理论的先行把握(Vorgriff)和回行把握(Rückgriff)中得以显示自身,这“表达出生命本身的引发动因的趋向或者趋向着的动因引发”(译文有改动)。在这种相互牵引(Zug)、相互构成的意向性态势中,实际性生命达到了其“自身本己化”的规定,而这不能通过理论化、客体化的设定提取出来。

其次,“它世界化(Es wetet)”。海德格尔写道:“在这样一个决定着经验内容本身的意蕴状态(Bedeutsamkeit)的方式中,我经验着我所有的实际生活处境(faktischen Lebenssituation)。”“意蕴乃是原初的东向,是直接给予我的,并没有通过一种实事把握而造成思想的拐弯抹角。”对实际性生命来说,“在一个周围世界中生活,到处都有意蕴,一切都是世界性的,它世界化”(译文有改动)。这种世界化意义上“处境”意味着一种定向意义上的“整体性意谓”(eines Bedeutungsganzen in einer Sinnrichtung),这种“整体性意谓”意谓着实际性生命始终关涉到我们生活在当下、具体的“自身世界”(Selbstwelt)、“周围世界”(Umwelt)、“共同世界”(Mitwelt)、“在世界之中”(in derwelt)。“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世界”。在“selbst”“Um”“Mit”“In”这些形式地显示出“世界化”或“域化”的意向性语词中,实际性生命在其进入世界的时机化的实行中保持各种原初的关联姿态,即“存在与人的本源性关联活动”在各种方向保持着其时机化的实行。就“自身本己化”和“世界化”的关系而言,海德格尔写道:“唯有在当下本己的自我一道回响中,才有对周围世界的东西的体验,才有世界化,而且在对我而言世界化之际,我才以某种方式完全在此。”这种方式就是“自身本己化”的方式。“它世界化”和“它自身本己化”说明了实际性生命的意义的生成(Genesis)。从形式显示出发,这种两条基本原则形式地显示出,生命如何解释自身。因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形式显示”意谓着通过对“实际性生命”“形式地”“加以显示”,让“实际性生命”在其与原初世界的“因缘际会”中显现出来。

总之,“形式显示”本身“应和”了“实际性生命”之“本己化”和“世界化”本性的境域化表达和理解。这进一步表现为:一方面,唯有从“实际性生命经验”所展显的原初境域那里而来,形式显示这一解释学化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当前显现”并展开为“存在与人之关联”(这是海德格尔那里“意向性”的本源规定)的思想运作;另一方,唯有“形式显示”这种非现成化、非理论化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去敞开和描述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生命经验”的意向性的本源含义,即“存在与人的关联”。简言之,在海德格尔那里,“实际性生命”与“形式显示”在浑然天成的一体化运作中,“存在与人的本源性关联活动”得以形式地显示出来。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不管是意向性还是形式显示(在本质上是对胡塞尔“意向性”的深化)均体现为“关联问题”。但关键在于,二者在根本上究竟分别是何种关联问题?这两种关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先验主体”的意识意向性分析出发,胡塞尔所理解的“意向性”实质上乃是基于“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关联”,在海德格尔看来,同时也体现为基于“人与存在者之关联”的认知关联。不同于胡塞尔的思想传统,海德格尔则明确要求将“存在”从“意识”中释放出来。为此,海德格尔深化和拓展了“意向性”更为本源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从“实际性生命经验的形式显示着的分析”出发,海氏从“人与存在者的关联”回溯到“存在与人的关联”,从“认知关联”回溯到“存在关联”。因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意向性”作为“认知关联”实质上乃是奠基于更为本源、更具可能性的“存在关联”,即“存在与人的关联”。简言之,从海氏的“存在之思”出发,“认知关联”奠基于“存在关联”,或者说,“存在先于认知”。

{1} 对于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比如,海氏在《存在与时间》第二稿中在阐述现象学三大决定性发现(即“意向性”“范畴直观”“先天的原本意义”)时强调“只有当意向性在根本上作为一种结构而先行获得了阐发之后”,范畴直观“所欲探明的东西才有可能得到揭示”。同样也包括“先天的源本的意义”的开显;另外在1928年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编者前言中,海氏仍然强调:“即便在今天,‘意向性这个表达也依然不是一个口令,而是一个中心问题的名称。”

{2} 关于“先验的”,康德写道:“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而胡塞尔的“先验”含义无疑在康德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3} 海德格尔非常注重这种思想表达方式,其他的还有诸如“物之物化”(Ding dinget)、无之无化(Nicht nichtet)等,其主要的思想动机是用一种“形式显示着”的思維方式来破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化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54.

[2] 施皮伯格伯.现象学运动[M].张炳文,王金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7-78.

[3] Franz Brentano. 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M].translated by Antos C.Rancurello, D.B.Terrelland Linda L.McAlister, New York: Routlege, 1995:68.

[4]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42-243.

[5] 胡塞尔.经验与判断[M].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67.

[6] 胡塞尔.第一哲学(上卷)[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96

[7]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增补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03-504.

[8]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M].孙周兴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73.

[9] Martin Heidegger. Ph nomenologie des religi sen Lebens[M].GA 60.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1995:10,13,33.

[10] Theodore Kisiel.Die formale Anzeige: die methodische Geheimwaffe des frühen Heideggers[A].in: Heideggerneu gelesen,hrsg. von Markus Happel. Würzburg:K nigshausen und Neumann, 1997:24.

[11] 海德格尔.论哲学的规定[M].孙周兴,高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猜你喜欢
意向性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集体意向性现实生成的基本路径
意向性理论及其对现当代西方哲学“对话”与“融合”的价值
现象意向性超越了自然化意向性吗?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意象性与中国画教学
心智哲学意向性理论中的语言意义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西方哲学中意向性话题的嬗变脉络和发展动向*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