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视阈下增强现实新闻报道传播效果探析

2018-03-26 11:53李晓燕陈卓
出版广角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媒介现实

李晓燕?陈卓

【摘 要】 增强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新闻传播模式的新一轮变革。从印刷媒体、新闻演播室、基于地理位置的新闻信息到情景纪录片,增强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的结合为传统新闻报道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文章通过对两会新闻不同新闻报道形式的评估,发现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在认知、心理、行动层面呈现出感知系统的沉浸、情感体验的强化与行为层面的引导。在应用前景层面,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真正的媒介化将带来新闻领域在内容、叙事、业态上的三重转变,成为新闻报道的常规工具。

【关 键 词】增强现实;新闻报道;传播效果;两会

【作者单位】李晓燕,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陈卓,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2.018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诞生于飞机制造领域的增强现实技术逐步被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介是人的延伸”学说中认为,任何媒介或技术的信息都是人类实物的规模、速度和模式的变化,他强调了技术作为媒介对于沟通和交流的调节作用。美国超级计算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艾伦·克雷格曾说:“我认为增强现实是一种媒介,而不是技术,体现它在人类和计算机之间的调节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增强现实技术正以其虚实结合、三维沉浸、实时交互的独特性成为现今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媒介工具之一。基于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从新媒介的视角去探析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创新应用,并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从传播效果的感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出发,对同一新闻在其文字、视频与AR新闻报道上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探寻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发展前景。

一、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创新应用

1990年,波音公司计算机研究部的科学家托马斯·考德尔首创了“增强现实”一词。增强现实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2016年8月底,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建设专项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计划。作为一种集数字信息合成、图像識别及视点跟踪等于一体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其他数字信息有机地叠加到真实世界中,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补充,是一门综合了图像识别、运动捕捉、虚拟现实等学科的技术。纵观新闻业,利用增强现实媒介进行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印刷媒体的增强现实新闻报道。早在20世纪20年代纸媒的鼎盛时期,沃尔特·李普曼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媒介传播固有的局限性,“在传播过程中,话语的‘ 意义不免会受到损害,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太复杂,得到的信息却又太少”。传统的印刷媒体更多的是为受众提供“片面真相”与“间接体验”,而AR技术则打破了这一界限。它通过将无限的数字化信息叠加到有限的浅层叙事上,使受众处于宏大叙事环境中去理解新闻,实现了传统纸媒新闻从浅层内容到深度内容、从“叙事者”到“聚合者”、从“记事簿”到“数据库”的转变。如川报全媒体集群推出的两会特别AR新闻《你有一份民生大礼包待收!》,用户只需扫描报纸上相应的图片或文字,即可看到集合了三维立体动画、解说、文字、视频的可视化的逼真内容。

二是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演播室中的运用,实现了新闻场景的多空间、多维度,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与生动性。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在一带一路AR特别报道中,将各种虚拟实时信息与实拍画面在电视画面中进行融合展示,实现了三维模型、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与主持人的实时交互,使观众能够轻松愉快地看懂新闻、参与新闻。

三是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用户所处地理位置的信息传播,其实质是构建实时的媒体信息空间。如Talk about Local 网站开发的基于地理位置的AR新闻,通过AR技术将该网站的社区新闻持续不断地输入到一个增强现实环境中,完美呈现实时媒体信息空间。

四是增强现实技术在情境新闻纪录片中的运用。通过在情境纪录片中实景所处地加入声音和立体图像,讲述该环境中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情境纪录片,是计算机科学和新闻之间的一次重要合作。

二、增强现实新闻报道传播效果评估

作为衡量传播行为的重要指标,传播效果指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其实质在于对传播活动效果质与量的研究。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评估,即通过受众检验与反馈增强现实新闻报道从认知层面到心态层面再到行为层面对媒介的使用和信息的传达是否充分有效。

1.评估指标

本次研究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传播值大小判断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传播值通常是受众人数与社会反响指数这两大指标的乘积。其中,受众人数为受众的相对人数,即在被访问的受众中接收到被评估新闻的人数所占的比例,社会反响指数指受众对于新闻的信息价值(I)、教育价值(E)、社会价值(S)与审美价值(A)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其计算公式为:ΣC=n/N*(I+E+S+A)。基于此,本研究以2017年两会期间的AR新闻报道为例,通过对2017年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期间两会新闻资料的整理,获得关于两会AR新闻共6篇,并随机选取受众100人,其中有效受众人数为87人。通过受众对同一新闻的文字、视频、增强现实报道的分值评估(1—5分),探寻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在建立详细评估指标之后,再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指标的比例权重。在本次设计中,基于两会新闻报道的严肃性,笔者在设计指标权重时,更多的是考虑报道的信息价值与社会价值。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如下。

(1)信息价值(I)(30%)。I1:真实性(20%),I2:时效性(20%),I3:易读性(20%),I4:可操作性(媒介使用操作困難度)(20%),I5:满足性(信息的深度与丰富度)(20%)。

(2)教育价值(E) (20%)。 E1:情感认知(主观共鸣)(40%),E2:法制教育(30%),E3:道德教育(30%)。

(3)社会价值(S) (30%)。 S1:社会认知(社会规范、社会现象的理解程度)(50%),S2:行为引导性(50%)。

(4)审美价值(A) (20%)。A1:趣味性(50%),A2:吸引力(50%)。

2.传播效果评述

通过对各项权重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同一新闻的三种报道形式数据如下。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与文字和视频新闻相比,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在真实性、易读性、情感认知、趣味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时效性与操作性等方面明显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1)增强现实新闻报道认知、情感、行为层次传播效果良好

如表1所示,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两会新闻的评估数据分析中,文字新闻的总体传播值为2.752,视频新闻为4.277,增强现实新闻为4.668。由此可知,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传播值远远高于文字与视频新闻,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随着媒介技术与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基于实时交互技术、以用户为核心、强调虚实场景叠加沉浸感的增强现实技术受到新闻行业的热捧。其“硬件+增强现实+应用”的传播模式必然会随着技术的成熟而不断扩大增强现实新闻领域的市场,成为新闻行业在传播媒介、内容生产、传播模式、业态发展等方面转变的有力推动力。此外,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在真实性、易读性、情感认知、趣味性等方面的传播值都非常高。

(2)增强现实新闻认知层次效果——感知系统的沉浸

认知层次效果,即信息在进入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后引起的人们知识量和知识结构的变化。新闻中的认知层次效果,即受众在接触新闻后对这一新闻信息形成的印象和记忆,主要体现在受众对于增强现实新闻报道、文字报道、视频报道在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易读性、可操作性、满足性等信息价值的印象与记忆。考察新闻报道在认知层面的效果是检验整个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

通过评估调查可以发现,受众普遍对于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在信息的真实性、易读性与满足性上的印象与记忆比较深。在两会的新闻报道评估中,文字新闻的整体信息与审美价值的传播值为3.768,视频新闻为4.066,增强现实新闻为3.762。由于技术的限制,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相对较差,媒介使用的难度高于文字与视频新闻。但是在真实性、易读性、满足性、吸引力层面,受众对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传播价值的认可远高于文字和视频新闻。增强现实新闻报道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用户仅需通过扫描或识别的简单操作,即可“亲临现场”式地直接感受到集合了图片、文字、音视频、动画、3D模型等的深层次内容。增强现实新闻报道通过感知系统的沉浸创造了新闻在认知层面较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3)增强现实新闻心理层次效果——情感体验的强化

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引起的受众价值观念、情感的变化,都是新闻传播的心理层次效果。一个好的新闻报道,必须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且具备使受众产生共鸣与教育引导受众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受众对于增强现实新闻报道、文字报道、视频报道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情感认知、道德与法制教育等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的认可与理解程度。

从评估数据可以看出,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对受众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在审美价值层面,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传播值高达4.45,而视频新闻仅有3.0,文字新闻低至1.3。在教育价值层面,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传播值达3.623,而文字新闻为2.82,视频新闻为3.193。增强现实新闻报道通过人机交流与全媒体体验营造了一个逼真的视觉、触觉、听觉相结合的环境,能够引发受众本能上的情感共鸣。再者,增强现实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其传播特性决定了受众能够最大限度地接收新闻传播者想要传达的价值体系,使受众在无形之中维护社会规范。

(4)增强现实新闻行动层次效果——行为层面的引导

受众接收新闻后心理与态度的变化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新闻行动层次效果。因此,新闻报道不仅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与价值取向,还能间接地为受众的行动提供参考。主要表现在受众对于新闻传达的社会规范、社会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新闻报道对其行为的引导程度,这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最高层面。

在两会报道中,可具体表现为受众在观看完新闻后是否会进一步搜索两会相关信息,是否会持续关注相关政策的实行等。在评估调查中可以发现,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行为引导性的传播值达4.7,远远高于文字新闻的2.8与视频新闻的3.3。在新闻对用户的行为引导中,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基于其感知系统的沉浸与情感体验的强化,使受众有了更坚实的后续行动可能性。

三、新媒介视阈下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应用前景

从宏观的视野来讲,基于新媒介视阈下的增强现实新闻报道正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更新换代而逐步发展。总的来讲,新闻媒体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新闻传播,在现阶段面临硬件起点高、媒体生产成本高、盈利模式待探索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AR技术将引领传统新闻业从内容侧到生产侧再到营销侧的全链条再造。

一是增强现实技术将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常规工具。增强现实新闻由于其跨越时空边界和沉浸式叙事的特征,在深度调查层面具有毋庸置疑的优势。随着技术的完善,增强现实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调查报告、环境调查、反腐倡廉等新闻的报道叙事中。二是增强现实技术将引发新闻报道在内容、叙事、业态上的三重转变。在内容上,新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信息将得到进一步深化,用户的感官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知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在叙事结构上,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将使新闻由“呈现”到“在场”、“单线叙事”到“网状叙事”、受众被动参与到受众主动参与的特性发挥到更大的程度,“沉浸+参与”与以受众为中心的思维将得到不断加强。在业态上,由于增强现实技术对平台与技术的双重要求,新闻行业将从“各自为政”的局面发展为“跨界融合”的局面,实现媒介融合的技术与平台转向。三是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将从技术化转化为真正的媒介化。只有当技术真正成为媒介,增强现实才算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笔者认为,根据现有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良好传播效果,其完全媒介化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怡雯. 虚拟现实新闻设计及其传播效果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2]史安斌,张耀钟.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 新闻记者,2016(1).

[3]王守宽. 增强现实技术在演播室中的应用[J]. 艺术科技,2016(2).

[4]张建中. 将场景置于读者手中:增强现实新闻报道的创新实践[J]. 新闻界,2017(1).

[5]张屹. 基于增强现实媒介的新闻叙事创新策略探索[J]. 国际新闻界,2015(4).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媒介现实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