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视阈下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18-03-27 19:33顾玉武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中职语文语文教学

【摘要】“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有了明确的、适宜的学习问题,教师就会明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会想办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习积极性才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能合理预设有效问题,教师能引导学生解决好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引导学生课后产生新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是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难点和重点。建立在问题解决基础上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让教学过程鲜活起来,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灵魂和动感。

【关键词】问题解决 中职语文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16-02

一、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几个要点

运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教学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因此,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对课堂教学的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

1.师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课前,教师与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将学习中的相关问题做了整理,即教师与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课堂因解决学习问题而存在。

(1)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教师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新课,同时,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课(也可共享他人制作的优秀微课)或慕课等相关课程学习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群、世界大学城等平台向学生推送。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中寻求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问题整理汇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好问题。

(2)教师把握学情合理预设问题

课前,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合理预设相关问题,用问题解决推动教学进程。因此,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们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充分准备,反复斟酌,精心选择和设置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性。即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應该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

2)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要做到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引人入胜。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刨根问底的热情,还要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

3)适度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和同学们之间的探索、讨论,“跳一跳,够得着”。

(3)课堂交流中产生问题

教学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好三个方面的交流活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解决,有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2.课堂为解决问题而存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围绕师生准备好的“问题”而展开。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帮助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参与讨论交流,但不直接向学生提供参考答案。对于语文课堂上答案的多样性,教师不应该用惟一的“标准答案”进行否定,允许学生有另类意见存在。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重点、难点关联性不大,教师可以把课前预设的问题拿出来,引导学生讨论作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3.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课堂上不可能解决完所有的问题,教师重在教会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对于课堂上产生的超乎师生预料的新问题、大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出思考方向,鼓励学生课下深入思考。换句话说,学生带着“小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大问题”离开课堂,走进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思维训练、理解能力都会有极大的丰富、促进与提高。教学过程应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延伸出新的问题,进而把问题的探究延伸到课外。

二、“问题解决”视阈下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1.突出思维训练

笔者在执教《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一文时,课前先通过语文学习微信群为学生分享提供了作者介绍、课文解读等方面的文字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提前对课文进行预习,然后课前为学生布置了思考题,以便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于这篇文章的故事构思非常奇特:一般情况下,“信”一定是一方写给另一方的,即存在主客体关系。但是,在本片课文中,“信”都是母亲写的——母亲以儿子的口吻给自己写信,然后又以母亲的身份给儿子回信。因此,学习本片课文时必须先弄清楚文中“信”的特点,这个问题解决好,文章的主题就很好理解——母亲以儿子的口吻给自己写信不仅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而且也在暗讽儿子的不孝。为了巧妙地让学生一步步由外而内,分析课文的主题是这样设置问题的:谁写的信?写给谁的信?以这两个问题做切入点,直接指向文章的主题——母亲想念儿子,儿子却无动于衷。于是,教师顺势提出第三、第四个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很想念自己的儿子?儿子对母亲的爱无动于衷?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母亲写的两份信,从语言文字着手,感受、体会母子之间的差别。进而过渡到另外一个问题:你眼中的母亲和儿子是什么样的?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最后,为了让课文学习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继续思考文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将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最后两个问题:你见过生活中这样的儿子和母亲吗?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现在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学生可以以儿子的口吻,给母亲写一份信,也可以谈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措施是什么等等。这样不仅会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教会学生由表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思维,而且也大大盘活了课堂,展现出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

2.把握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因势利导

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动机,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只有利用好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进而分析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真正寻找到培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笔者在执教《齐人有一妻一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一文时,教师提前运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故事情节、重点词语和句式解释进行学习,并让学生按小组,自己讨论分配角色,课堂表演。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是考虑到中职学生渴望被肯定、胆大、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過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表演故事,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展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徐学福,宋乃庆主编.《教学设计》[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朱光潜著.《谈修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王林喜.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要基于学生视界[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4年08期.

[6]殷树凤.中职语文课堂设计优化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7期.

文章来源: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2016年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资助一般项目《分类招生考试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宁教职成办〔2016〕67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顾玉武(1984年3月-),男,回族,宁夏同心人,研究生学历,宁夏警官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中职语文语文教学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