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基于树立正确生态观的视角

2018-03-28 15:19丁淑贞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丽文明人类

丁淑贞

(安庆市第二中学,安徽 安庆 246001)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再次指明了发展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后备军。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蕴含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绿色发展的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

1 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高中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总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育家国情怀,拓展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课程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的教学,传递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课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的教学中,教师提供历史事实材料、“人与自然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表格、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出环境问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

1.1 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通过对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了解人类文明的历程,即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此特点的同时,思考古文明衰落的生态原因和工业文明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坚信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崇拜、依附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农业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局部出现环境问题;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大的提高,人类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教学中,师生共同列举案例、讨论、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人类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石”。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基础

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过去,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违背环境的客观规律,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愈演愈烈。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收集资料,运用数据、分析讨论,深入思考,理解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理解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经济的迫切性;理解我国在工业文明还不十分发达的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性;理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部署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四项具体任务,即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障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中国正在从生态文明建设被动参与者变为积极的建设者,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紧锣密鼓,积极行动。如从“美丽中国”首次被写入十八大报告到绿色发展位列“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说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我国计划到2020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域、耕地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补偿将实现全覆盖;2018年3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18年“六五环境日”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8年3月24日,生态环境部首次通报了两起环境问题的重点案件的督办查处情况等等一系列的“中国行动”。教学中,教师收集热点新闻、事实材料,组织学生讨论,谈感想、谈理想,激发学生对美好中国的憧憬,进一步增添学生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

2 树立绿色发展观,增添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的责任。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地理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教学,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切入点,注重绿色生态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绿色发展观,养成良好的生态品格,为未来参与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基础。

2.1 传递生态文化,形成绿色发展观

培养青少年学生绿色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之一。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产业转移、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采取理论讲授、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传递生态文化,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①。

2.2 遵循自然规律,理解绿色发展方式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他们有权利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有义务积极行动,共同创造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明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违背自然规律,高强度、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使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农业生产中存在高强度的开发,造成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工业“三废”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断发生,有些已演变成社会的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教师通过列举事实,让学生懂得中国要发展经济,要在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中国最好的选择。例如,在高中课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的教学中,以“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为案例,教师指导学生画出“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分析沼气池成为该生态农业的核心纽带的原因,并对每一个生产流程进行评价、质疑、再提出合理建议。学习中,学生明晰了生态农业的实质是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资源和消除环境污染,实现了清洁生产。此时,教师鼓励老家在农村的孩子描述农村的所见所闻:“农村沼气池随处可见,是一种生态文化景观”;“我的家乡推行绿色发展,出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景象”等等,课堂气氛活跃,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对美好乡村的热爱和憧憬,增添了他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崇尚绿色生活方式,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十九大报告要求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绿色生产的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形成绿色合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教育和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学校是学生生态意识、绿色发展观念形成的重要场所,教师是生态文明理念、绿色生活观念的传播者。地理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

3.1 参与社会绿色行动

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全民共治”的理念,需要公民的普遍参与和支持,需要人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中学地理教学要创新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创设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途径和措施。例如,高中地理课程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的教学中,学生知道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中,“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积极向公众宣传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我们的行动是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植树造林,种下的既是绿色树苗,也是祖国的美好未来。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②。

3.2 节约利用自然资源

全面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是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水资源消耗强度、水资源消耗总量,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建设用地总量等六项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管理。要实施全民节约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强调“要大力宣传节水和洁水观念。树立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营造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消除水龙头上的浪费,倡导节约每一滴水,使爱护水、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2]。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青少年学生自觉的行动。教育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上学;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处理等等,并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形成健康、有益的适度消费方式。

4 结束语

高中地理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渗透、道德讲堂、专题讲座、主题辩论、环境论坛、撰写论文、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生态观、文明观和环境观。让学生明白: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绿水青山;只有绿色生活、绿色发展才有绿水青山。

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青少年学生抓起,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传承,使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绿树成荫,清水长流;使我们的国家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美丽中国”景象,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注释:

①引自习近平2016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②引自习近平2017年3月29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猜你喜欢
美丽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