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周氏家族家风家训探析

2018-03-28 15:19刘婧婧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周氏子弟家风

刘婧婧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在封建社会,家族属于社会的一级组成部分,在宗法上属于一个单位。封建法律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家族整体祸福与共,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家族的家长、族长为确保家族平安兴旺,对族中子弟严加管教,重视德行修养,避免出现败家子祸害家族。中国历史上,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比比皆是,周氏家族得益于良好家风的传承及家训的遵守,打破“富不过三代”的谶语,脱颖而出,历经百年仍迸发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从勤学业、重品德、谋实干三方面展开,探讨周氏家族优良家风的形成,以及周氏家族如何将家风践行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周氏家族之所以在政界、商界、学术界都能取得辉煌成绩,正是因为周氏家风不仅仅培育出一代代人才,更鼓励人才走出家族、走向社会,这也是周氏家风的特色所在。通过了解周氏家风的独特魅力,挖掘周氏望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为当代家庭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1 勤学业

优良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家族世代延续的教育。周氏先人曾在唐高宗时任御史中丞,第六代周繇是咸通年间的进士,后家族虽渐衰落,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却未曾松懈[1]。周馥在《年谱》中回忆自己儿童时期都在家跟随祖父学习儒家经典著作,日落后便不许外出,祖父篝灯课读,周馥四五岁时能通晓四书中易,六七岁时已读遍乡塾中书。祖辈勤学好学的精神对周馥的教育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周馥在为《周氏宗谱》撰写的序言中说:“族中子弟待养尤待教,教以兴学为先”。周氏家族正是在周馥的带领下,开始走向科举家族的道路。

1.1 督学后辈,以身垂范

早年的周馥亲自讲解四书五经,指导子弟八股写作,练习试帖诗等,鼓励家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周馥晚年率先垂范,坚持每日读书,著述《周易》《十三经》《二十四史》《通典》等经典书籍,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周学熙回忆父亲周馥晚年读书的情景,“反复研求,嗜如性命”[2]14。周馥作为周氏家族家业的奠基人,“自少以至笃老,未尝废学”,读书治学的态度深刻影响后世族人。

周学熙作为家族的第二代族长,周馥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周学熙十一岁的时候,已经读完四书五经。周学熙延续父亲的教育理念,提倡“世家子弟,尤以读书为第一要义”[3]181。认为家族长辈不善教育是导致“世家子弟多出败类”甚至家族衰败没落的重要原因,认同“维持家风,必以教育为根本”[3]103,这些治家理念对现代家庭而言仍是箴言。1924年周学熙在家建立名为“师古堂”的读书会,周学熙亲自参加文课,每次课上都会递交自己的诗作,临终前给儿孙留下的诗中,周学熙仍劝诫周氏子弟:“先公笃守程朱学,孝友传家忠厚存。门祚心衰原有自,愿儿诗礼教诸孙。”在周学熙的影响下,周氏家族实现了由实业家族向学术家族的转型。

1.2 全面发展私塾教育

洋务起家的周氏家族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也始终秉持对西方文化的包容态度和谦虚的求学精神,重视新式文化教育,一改死记硬背、愚化子弟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具有家族特色、追求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私塾教育。

1.2.1 重视传统教育和西学教育 周学熙在家中创办“师古堂”,寓意取古为法,以古为师,设置学课,并聘请家庭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为家族子弟打牢“旧学”和古文的根基。周学熙并不反对周氏子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赞成周氏子弟进入大学学习或者出国留学,甚至特地为此添加外文课。周叔弢同样很重视子女的外语教育,他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的阅读和交流,更为了学习外国文化。

1.2.2 重视职业教育 周馥对于家族子弟读何种书表示,除经史性理之书外,“凡有益于处家、做官、应世、谋生者,必须购藏多部”[4]5456。周学熙要求子孙学习法律、商学、算学、测绘等各类知识,他的子侄辈、孙子辈中杰出人物之众多,所涉领域包括政治界、实业界、佛学界、戏曲史界、收藏界、地理学界等等,被誉为“足以兴办一所一流大学”。

1.2.3 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教育公平 为保障周氏家族的私塾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周学熙为“师古堂”设置了专门管理人员,还制订了《周孝友堂家塾幼学课程标准》和考勤、签收、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为督促子孙们读书,周学熙还制定作息表,一天中主课四小时,正课二小时,辅课两小时,余课两小时。另外,周学熙创办“师古堂”时,规定家族子弟,不论职业,不限年龄,不分男女,都可以参加“师古堂”[5]。

1.3 善思明辨,学以致用

1.3.1 重视读书精神 周氏家族十分重视家族子弟的学业教育,规定“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朝夕不离书房”。不仅要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更要注重读书的质量,周氏家族提倡善思明辨的读书精神,认为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可贪多务博,圣贤之语皆指身心事物上说,非如佛老空谈说”[4]5447。周馥强调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读书前应先知道自己想读什么样的书;读书时必须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不能中途作罢,也不能看一段丢一段;读书后要对所读内容融会贯通,知道相关内容在书中的什么位置,如此再去阅读其他书籍。另外,将全书大意作一篇文章写下来,也有助于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1.3.2 追求真才实学 教育是家族发展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家族子弟的前程和整个家族的命运。周馥强调追求真才实学是读书做学问的真正目的。周馥晚年每日读书,“下至历代名人诗义集、诗话,旁及道释星象堪舆,诸子百家并近翻西籍,靡不择其精要,纂集成编”[2]14,劝诫家族子弟不能读死书,应以研习道理,身体力行为重。总之,周馥认为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经世致用,因此教育应当侧重于提高子孙后辈的学习兴趣,强调实际效果,追求真才实学,摒弃不切实际的空言。

1.4 聘请名师,刻书著述

1.4.1 重金请名师 周学海、周学铭、周学熙等兄弟几人皆拜入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门下,李慈铭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声望极高。周学熙创办“师古堂”为周氏子弟开设“讲课”时,特地请来桐城名儒马岵庭讲授孝经、性理、古文等经典。周叔弢对长子周一良的教育也可谓煞费苦心,不惜重金请来名宿大儒坐馆家塾,包括南皮张家的后人张悫,义和团后台的毓贤的兄弟毓廉,曾任溥仪南书房行走的温肃袁,北大的语言学家唐兰等。

1.4.2 办刻书局 为了更好地支持家族教育,周学熙于1930年在北平寓所成立“师古堂刻书局”,专门选刻家族私塾所用的教材,费用均由周学熙一人承担。世上书籍浩如烟海,周学熙制定严格的刻书标准:“取古人最纯正之书,博观约取。以子弟日力精力所能及,读之可以淑身,可以淑世者为标准”[6]。在1930至1936年期间,“师古堂刻书局”为周氏家族共刻书五十余种,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如《圣哲学粹古训粹编周氏师古堂经传简本》等。

1.4.3 著述立说 著述不仅仅是个人对所学、所言、所感、所悟的记录和总结,也是为了激励家族子弟继承家族文化和扩大家族影响力。周馥晚年著书《负暄闲语》,以家训的形式传授学习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延续周氏家族“以诗书培其脉,以勤俭植其基”的传统,发挥家风家训的作用。另外还有周馥的《周悫慎公全集》以及周学熙的《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等著述,这些治家宝典对周氏家族的长盛不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重品德

做人先立德,良好家风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优秀的品德,家风对一个家族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塑造世族子弟的精神品格方面。周氏家族重视学业,提高家族子弟的文化水平,并站在更高的层次,重视品行教育以提高子弟的道德水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周氏后人。可以说,良好的品德基因从根本上保证了周氏家族百年的稳定发展和长盛不衰。

2.1 培心地

周馥把“培心地”奉为周氏家训首位,认为培心地就是培家本,“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无尽”。周馥打比方说,耕耘好心田,家族便能“旱涝保收”,立世无忧。周氏后人秉承“自奉极薄,待人极厚”,多诚惠桑梓、忠厚慈善也跟“培心地”这一家训有莫大关系。

周学熙的母亲为人慈善,曾叮嘱周学熙说,他日你若有能力,一定要多做善举回报家乡。周学熙谨志,一直热心家乡建设,为家乡办敬慈学校、宏毅学舍,建医院(现今尧渡医院),创讲习所,造万善桥(今花园大桥),捐资修建德县志,筑洋灰坝,辟义田,修文庙大成殿等,做了很多泽被后世的实事。2016年11月21日东至县至德小学800多名师生在“德行报告厅”吟唱周馥的《示儿诗》,这是周氏文化精髓在东至县得以传承、发扬光大的一个缩影,更为当今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新时期的家风文化添薪助力。

1917年天津发生严重水灾,周学熙调集启新、开滦公司船只,将灾民转移至唐山暂避,并发起义赈救济难民。1920年山东、河北等地发生旱灾,灾民忍饥挨饿,涌往天津,处境悲惨,周学熙又发动募捐,并开设粥厂救济4800名灾民,次年二月,赞助资金予以返乡,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东至周氏家族将“培心地”这条家训当做为人处世之根本,致力于诚惠乡梓、慈善赈灾事业,耕耘心田,追求“正心”的理想。

2.2 端家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周氏历代族人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圣贤的良言。周氏家族几代单传才得周馥,周馥因此深受长辈宠爱,特别是祖父周乐鸣。但身为家族大家长,周乐鸣对周馥始终坚持宠爱而不溺爱,周馥有任何不当的言行,都会立刻批评指出,呵斥其改正。周馥深受祖父周乐鸣的影响,一生秉承其教诲,始终将诚、信、义、仁的儒学情操作为立世之根本。

周馥为人谦逊勤勉,乐善好施,严于律己,是族人之道德楷模。周馥晚年编纂《周馥家训六条》,把“端家范,谨言语,慎举动”写入周氏家族家训,要求后世历代周家族人继承家风,修身养性,做好表率,教育子女。

周学熙晚年辞去一切职务,致力于周氏家族子弟的教育,是家族由政商界向学术界成功转型的关键。在情感生活方面,周学熙也为周家子孙树立了榜样。周学熙对待婚姻十分专一,在三妻四妾的年代,他独与结发妻子相亲相爱六十余载。作为周氏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周叔弢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周叔弢以身作则,不纳妾,不吸鸦片,不赌博,给儿女树立了良好榜样。

正如周馥所说“今日子弟即后来之家长,不可不讲修身之学。”正是这种端家范的家风才使得周氏家族薪火代代相传,宗亲人才辈出,成为近现代史上的名门佳话。

2.3 从正业

周氏家训第四条明确告诫后世:急欲谋生,必须力勤正业。周馥始终将民族利益放在心中,要求后人要从正业,做正事,以国为重。周馥曾说:“我任司道日,遇有益于国于民之事,莫不勇往图之……每当利害未明时,先为大府画策”。周馥幼子周学煇在日本侵华时期,同样坚守民族气节,拒绝接受华北伪政权封的头衔。

1878年,周馥因母亲病故,回籍守制。两江总督沈葆祯早已闻知周馥的干练,就托人传话,希望周馥留在江苏。周馥答道:“李相国待我厚,我既出山,安可无端弃北而南?大丈夫出处,惟义是视,何计利害?”1881年4月周馥毅然北上至津,重投李鸿章。后李鸿章受命勘察黄河工程,召周馥前来襄助,周馥当时已过花甲,仍然不辞劳苦,详细考察地形,制定出《治河法十二条》。

周学熙认为欲提高国民素质,必须普及教育。1934年,他把自己的田地二百三十多亩捐出,作为奖学金发给贫困学生。1947年周学熙去世的那年,本着“赤条条来,空荡荡去”的宗旨,将自己的房产捐给赒社。

2.4 重勤俭

周馥幼时祖父周乐鸣常以民歌“身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勉励之,又以长辈的身份教诲周馥:“人能吃苦,自然守分,自然励志向上,贫可致富,贱可致贵”。周馥虽官至高位但不忘祖父教导,坚持为官清正,为人节俭。署理两江总督时按照当时的制度,每天中午都有一桌鱼翅席,周馥到任后免除了鱼翅席。在周氏家训六条中,周馥写道:“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族长父兄应时加教导以警戒之。”周作人曾于1906年见过时任两江总督的周馥,他回忆周馥站在体操场上,穿了长袍马褂棉鞋,很朴素像是一个教书先生模样[7]。

周学熙也秉承先辈教诲,做官一直廉洁自持,坚决不拿分外之物。周学熙创办民营企业,其目的不在于谋私利,而是为百姓生计着想,决不苟取。1898年,周学熙升为开平矿务局总办,工资一个月近六十余元,他留下十元自用,剩下都寄送给家中,不敢有丝毫浪费。周学熙经常告诫家族子弟:“大富由天,小富由俭。”周学熙侄子周明松和嫡孙周栋良好玩耍不爱读书,还要求增加月费零用,周学熙严厉训斥:“此为无耻、无志。此等子弟决不能姑息”[3]81。周学熙屡任高官,但绝少穿绸缎,他将勤俭为本奉为治家之宝,始终布衣、布袜,保持着俭朴的作风。家人在周学熙的影响下,也都自食其力,勤俭持家。

3 谋实干

周氏家族在周馥时代重新崛起,形成良好的教育和品德修养,周馥后连续五代,才俊辈出。同时,周氏子弟知行合一,注重实干,将个人所学转化为革新社会的动力,积极投身民族前进的潮流中,将个人命运、家族命运、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在民生、经济、教育方面都为中国近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周氏家风跳出书本落实到实践、走出家庭放眼于国家,以更深刻、更长远的眼光教育周氏后人要学以致用,真抓实干。

3.1 治水患保民生,推行新政

周馥曾对直隶永定河、山东黄河等地的水患进行有效治理,他没有学过水利工程的知识,因此他一方面注重实地勘察、询访乡民、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积极查阅书籍,遍访前人治水经验和方法,形成一套合理的治水思想和系统方法,最后规划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周馥也因此成为声名远播的治水专家。在他的有效治理下,直隶地区水患大大减轻,黄河十多年都未溃决,不仅减轻了百姓的水患之苦,也对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周馥追随李鸿章办洋务三十余载,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晚清政府推行新政后,就任山东巡抚期间,周馥从军事、经济、文化多方面推行新政,一方面,他通过设立通商口岸抵制帝国主义对山东的经济侵略,另一方面革除屯田、税收等弊端,积极发展农桑工艺等农业及工商业,有效地促进了山东地方经济的发展。

3.2 兴办近代企业,实业救国

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迁,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周氏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大多投身经济建设,兴办近代企业,实现由科举向实业的家族转型。周学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周学熙早年仕途坎坷,于是另辟蹊径入股开平矿务局,自此走上了实业富国的道路。在直隶的十几年内,周学熙兴办的北洋官营实业多达数十项,逐步奠定北方实业之父的地位。同时,周学熙还创办了一批对后世中国企业影响重大的工商企业,例如,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纱厂、京师自来水公司等。周学熙创办的实业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工业、农业、金融业等,周学熙出色的财政能力和管理能力,也让他得到袁世凯的重任,两任财长。

在周学熙的带领下,周氏家族第三代开始转向实业,周叔弢在青岛、天津、唐山等地建立华新纱厂。周叔弢经营的华新纱厂质优价廉,成为华北地区唯一可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民族企业。周志俊通过出国考察,革新华新纱厂的生产技术,为纱厂发展制定更长远的发展规划。抗日战争期间,周志俊把工厂迁往上海,先后办起了信和纱厂、信孚印染厂、信义机器厂等,逐渐形成庞大的久安集团。

周馥曾教育周氏家族子弟:“天下一趋利之场也,大易乃古今示人趋利之道也”[4]1419。这里的“利”正是指惠国富民之大利。家庭环境的熏陶,长辈良好的示范,周氏家族通过兴办近代企业,不断扩大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也抵制外资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3 创办新式学校,开启民智

晚清政府推行新政后近代新式教育在各地逐渐推广,在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周馥提出废除科举,推行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周馥以为“东西各邦,每于学校之兴衰,定国势之强弱,化民成俗最为要图”[4]509。洋务运动期间,周馥先后创办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军事学堂以及北洋电报学堂等新式学堂;在他任职山东巡抚期间,通过将各府、州、县的旧式书院改造成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同时,他还捐建集贤书院用以学习时政,捐建博文书院用以学习外语。这些举措都为开启近代中国民智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学熙也十分重视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过海外经历的周学熙具备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对新式教育更包容的态度。周学熙对实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深刻,他认为创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不仅促进了教育发展,也促进实业的发展。周学熙创立多达十几个实业教育机构,其中包括山东大学堂、直隶初等工业学堂、实习工场等等。新式学校则以理工科为基础课程,以培训实用技术、培养实业人才为目标,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4 总结

中国自古重视家风,北宋贾昌朝编写《诫子孙》,清朝张一桂在《颜氏家训》序中写道“三代而下,教详于家”。家族文化中以家规家训为代表,是最具有人性的文化。周氏家族之所以能在不同历史阶段培育出引领民族潮流的前行军,人才荟萃,文商并举,其中家规家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小家庭的趋势日益明显,家风观念开始弱化,家风的内容也发生结构性变化。现代家庭生活压力增大,家风家教很多停留在物质方面,追求教育的速度和效益而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的前途命运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8]。因此,进入新时代,必须将家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传承、弘扬周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建立新时代的家庭美德,夯实社会道德大厦的根基。

猜你喜欢
周氏子弟家风
江东子弟多才俊
勤劳节俭传家风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家风伴我成长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天 麻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