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生视角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山东科技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2018-03-29 00:37刘梅月诸葛福民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刘梅月,诸葛福民

(山东科技大学 学生处,青岛 26659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愈来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比如,“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了大学生“慢就业”、“不就业”现象,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现行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已显然不适应社会需求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因此,基于大学生的就业特征及就业需求,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山东科技大学2017届毕业生,研究范围涵盖了16个学院毕业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按照心理学、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调查问卷采用了29个题项,学校依托就业网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采取在线填写答卷的方式进行,2017届毕业生自愿参加,调查网对答卷填写规则进行了有效性检查,无效答卷无法提交,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 710份。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按照性别划分男生2 740人,占58.2%,女生1 970人,占41.8%;按照学历划分研究生711人,占15.1%,本科生3 999人,占84.9%;按照生源地划分农村生源的占60.78%,城市生源的占27.82%,乡镇生源的占11.4%。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特征分析

(一)多数毕业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关于对未来的规划,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24.2%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49.8%有模糊的规划,20.65%正在准备规划,5.35%无规划。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仍然没有清晰的规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也反映出学校对大学生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还不够充分。

(二)多数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不乐观

关于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22.1%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乐观,67.4%的同学认为不太乐观,6.7%的同学认为有较大困难、不乐观。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不乐观的态度。

(三)多数毕业生开始求职时间较晚

关于对开始求职时间的选择,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24.1%计划于毕业前1年开始求职,42.4%计划于毕业前6个月开始求职,26.5%计划于考研后开始求职,7%计划于毕业前2个月开始求职。调查表明,多数毕业生开始求职的时间较晚,部分学生错过了“黄金求职期”,积极求职意识有待加强。

(四)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关于毕业去向的选择,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首选就业的占72.6%,首选升学的占27.4%,;关于对理想就业行业的选择,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27.3%希望到教育及科研行业就业,12.7%希望到计算机及软件行业就业,11.1%希望到金融业就业,10.4%希望到服务业就业,8.4%希望到制造业就业,8.1%希望到建筑业就业,4.8%希望到电力及燃气行业就业,1.9%希望到采矿行业就业,15.3%希望到其他行业就业;关于对理想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39.7%选择机关、事业单位,37.4%选择国有、三资、民营(私营)企业,22.9%毕业生对单位性质无要求。

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去向选择升学或考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只有不到半数的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而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又只有少数选择服务型行业。当前的就业形势,企业是就业市场的主阵地,其中服务型行业企业更是目前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而吸纳就业人数较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却是毕业生最理想的就业选择。造成了需求多的单位没人去,想去的单位却需求少的现状,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五)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不均衡

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理想就业区域为山东省内的占70.1%,理想就业区域为山东省外的占29.9%。其中选择山东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63.8%选择青岛,17.5%选择回生源地,选择其他地市的占18.7%。山东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42.3%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34.2%选择直辖市及各省会城市,12.7%选择回生源地,10.8%选择省外其他地区。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在山东省内,并且这些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又有超过一半的选择留青就业,选择省外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北上广及直辖市、省会城市,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密集性,就业区域不均衡。

(六)毕业生就业指导需求呈现多元化

关于最希望获得的服务或帮助项目,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35.66%需要简历、面试技巧辅导,29.25%需要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15.65%需要职业规划辅导,9.4%需要专业发展方向辅导,3.52%需要求职心理辅导,2.79%需要就业政策辅导,1.88%需要就业手续办理服务,2.05%需要其他就业服务或帮助。调查表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希望获得求职技巧培训、招聘单位的信息、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政策解读等就业指导,呈现出就业需求多元化的特点。

(七)多数毕业生认为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求职影响因素

关于求职影响因素的选择,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49.79%认为实践能力对求职影响最重要,25.92%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12.28%认为组织协调能力最重要,12.01%认为计算机和外语最重要。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实践能力对求职影响最重要。

(八)父母及亲属对毕业生择业决策影响最大

关于影响择业决策的人物调查,45.79%择业决策受父母或其他亲属影响,7.39%受师兄师姐影响,5.56%受朋友影响,5.52%受任课老师影响,5.24%受同年级同学影响,1.58%受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影响,1.43%受辅导员影响,27.49%不受他人的影响。调查表明,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父母或其他亲属对毕业生择业决策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而辅导员对毕业生择业决策的影响是最小的。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薄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反映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不充分,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盲目听从家长意见,忽视自身的职业兴趣及职业性格,没有将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缺乏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二)就业指导效果欠佳

多数毕业生求职时间较晚、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毕业生就业区域性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正确引导。多数毕业生开始求职时间比较晚,就业意识不强,出现“慢就业”、“不就业”现象,毕业去向选择升学及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占了很大比例,即使公考录取率很低,仍然有大量学生准备参加考试。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比较集中,出现“随大流”现象,并没有根据自身条件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就业区域,而是“一窝蜂”似的涌向一线及沿海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

(三)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对毕业生择业决策影响起主要作用的人物是学生父母及其他亲属,而学校管理人员及辅导员对其择业决策的影响是最小的,这一问题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影响力比较欠缺。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负责,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辅导员配合就业中心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3]部分高校就业部门虽名为“就业指导中心”,实为“就业服务中心”,部门很少发挥其“就业指导”职能,工作人员大多数时间忙于处理毕业生的事务性服务工作,真正用于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精力却投入得很少。并且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主要由行政人员组成,这部分工作人员既担负着繁杂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同时兼任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且大多数缺乏系统、专业的业务培训,难以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系统、全面的指导。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提升对策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确定发展目标

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仅有24.21%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说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高校通过开展、加强、普及职业生涯教育,推进、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供职业实习体验等多措并举,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4]

(二)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1.加强就业观引导,帮助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单位性质。帮助毕业生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同时,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对接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等发展战略,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到基层和重点行业区域就业。引导毕业生接受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已经成为用人主体的现状,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就业区域。大多数毕业生将就业区域聚焦于省内,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求职视野,还造成省外就业机会的浪费和省内就业机会的内耗。而希望在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大多数选择北上广一线城市及各省会、沿海和中心城市就业。这些城市虽然提供的就业机会多,但就业竞争和生存压力也相对更大。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引导毕业生开阔求职视野,扩大求职范围,放眼二三线城市和西部地区求职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求职时间。大多数毕业生开始求职时间较晚,引导学生自入校起就开始关注和规划就业,鼓励低年级阶段做好求职准备和实习实践,高年级阶段掌握求职技巧、关注就业信息,把握住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的求职黄金期,早准备、早下手、早就业。[5]

2.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要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指导渠道,做好就业政策解读、求职技巧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指导、招聘信息处理、基层就业项目宣传等一系列就业指导工作[6]。同时,提高就业政策法规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知晓、用好政策,了解就业法律法规,实现安全、顺利就业。

3.开展就业指导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多数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求职影响因素。用人单位招聘时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注重学生的可迁移技能以及自我管理技能。因此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实习实践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同时将就业知识、就业技能的培训融入到就业指导活动的具体实践环节中,普及就业知识,增强就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7]

(三)加强校家沟通和师生互动,营造全员就业格局

1.加强校家沟通,发挥家长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关于影响毕业生择业决策的人物选择,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大多数选择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城市生源学生的择业决策受父母影响大于农村或乡镇生源的学生。因此要重视家长对学生择业的作用,通过加强校家沟通,在降低学生就业期望值前首先降低学生家长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端正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家长择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将学生家长吸纳到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通过适当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家长在毕业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降低学生家长对“慢就业”、“不就业”子女的支持。

2.加强师生互动,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关于影响毕业生择业决策的人物选择,任课教师及辅导员所占比例是很小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学校开展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但二者对学生择业决策的影响力严重不足[8]。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利用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优势,利用课堂时间以及课余生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发挥教师在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