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视角

2018-03-29 03:48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理论课实效性

彭 远 菊

(云南农业大学 热带作物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学界成果颇丰,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些过于繁杂,尚无以唯物辩证法为视角的分析。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去探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和方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性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诸多困惑和争议,因此,必须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义,在此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义

从字面上看,“实效”可以解释为“实际的效果”。“实效性”是“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1]。可见,实效性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的一种价值属性或意义的判断,有强弱、高低之分。人类作为改造世界的实践主体对于其实践结果效用有着特别的关注,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经验理论,以此不断调整和修正实践活动,以争取实践结果对目标的最大吻合度和效益的最大化。如同经济学中投入与产出比率一样,系数越大,实效性越高、越大。实效性成为判断人类实践活动效益的指针和标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同样也讲求“实效性”。早在1978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要经常地进行,深入细致,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2]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思想政治工作首次提出“增强实效性”要求,“实效性”一词在以后的中央政策文件中得到明确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开始反对形式主义到强调结果与目的统一,从注重“实效”到强化“实效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实践与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

新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关注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葛坤英教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所达到的有效程度和实际效果。”[3]张耀灿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4]。实效性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和教育任务的完成状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指挥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形成性的、现实性的状态和结果,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育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评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首要标准应该是政治标准,即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政治信仰,这才是最大的、最根本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构筑起一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防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和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唯物辩证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的指导性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形而上学相对立,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其总特征就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大学生从实质上来说是社会存在物,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处理好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存在着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基本规律”和“五对基本范畴”,为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有力的武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社会科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其理论范畴涵盖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供了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理论指导,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分析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武器和有效工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而展开的。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可以被运用于指导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审视教育教学现状,反思现存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唯物辩证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评价、指导、反思和预见的作用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两者的关联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们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唯物辩证法发展联系的观点认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该适应社会的转型发展和新常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要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指导;最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是认识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解决思路和路径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实效性依然不容乐观。以下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运用“五大范畴”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现象与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要以遵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爱国主义为理想,发展思想道德为基础,重视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四有人才”为根本任务,培育一种符合社会进步以及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导向。[5]随着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多样性方面,还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组成形式以及利益分配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大学生来说,在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多样的选择。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迅速涌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对他们的三观取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多变性逐渐增强,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化产生冲突。部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不高,对于各种社会现象,未能达到认识本质的思想境界及其能力,造成了错误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没有深刻地融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没有与学生的当前实际需求与思想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教学课堂中,没有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生活情况和未来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特点和需求不相对应[6],内容重复。因此,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不高,导致实效性普遍低。第二,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些承担主阵地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缺乏创新,采取满堂灌的僵化单一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同时考核方式简单,重考试轻实践,重记忆力轻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性和重要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不可割裂,不可偏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热热闹闹,花样百出,过后冷静下来思考却一无所获。相反,只重内容不重形式则是一种懈怠和自负,缺乏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偶然性和必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联系和发展趋势的方法论,有助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分析。首先,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发展调整之中,历史上先后出现了“53方案”“56方案”“61方案”“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须把握当代“95”后、“00”后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多样化的,是无限的,各种方法和形式的出现有偶然性,但必须受到必然性的制约,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制造纯粹的偶然性。偶然虽是一种不确定或未知的状态,但其背后却有着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必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视域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内涵及规律,积极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尤其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统一对立规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

对立统一是矛盾规律的实质和核心,万事万物“囿于”这一矛盾关系,在对立中相互完善,在统一中互为依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制定、实施、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样不能置于矛盾规律之外。对立统一规律是制定和实施具有辩证性评价体系的基本依据,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则是指引教育者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方向和标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需要确定一套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动态性的辩证评价体系,以发挥“总指挥”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需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党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囊括促进大学生知、情、意、信、行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动态性发展为方向的基本原则,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灵活、好新奇事物、知识多元化明显、个性化鲜明,加之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有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还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个性化、个体性差异的尊重,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妨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确立灵活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机制,以助于原则性的有效发挥。

其次,通过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将阶段性评价与动态性评价有机结合。当代大学生不同年级具有不同的思想特征,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所出现的思想问题呈现出阶段差异。由此,评价体系的制定需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及成长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彰显评判与激励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既不用高标准要求低年级,也不轻视高年级“理所当然”的教育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评价体系必须保持与时俱进,必须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技能的前沿,将其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

再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行之有效的原则。定量评价是通过分数的形式测评和呈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可量化的学习和工作成果,从而发现问题、弥补缺憾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与之相对,是通过民主评议、自我评议等方式,以概括性、抽象性语言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的评价方式,它能够弥补唯“分数”是从的教育评价弊端。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坚持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评价体系的客体,但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并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参与者,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发挥教师和学生主客双重身份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二)质量互变规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长效机制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当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实际上也是一个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只能建立在踏踏实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基础之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只有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长效机制,才能真正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从量变到质变。

第一,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专门性的政策文件,一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党委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例会机制,建立专门领导机构,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有序管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广,机构组织众多,必须制定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形成“大思政”格局的运行机制。必须建立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运行工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质变”提升。另一方面,要整合各种资源,高校党政机关、学工社团和相关课程都要参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绝不能仅仅寄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要结合。

第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高校每年列入预算,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干、一身正气的师资队伍。提高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保障基本教育教学工作量,形成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政治堡垒。

第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制。要确保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要的地位,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制”。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各级干部,尤其是高校书记、校长,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绩纳入高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辅导员长期目标评比考核体系之中,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既要有批判精神,又要有创新意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高校都把改革教学方法作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突破口和依赖路径,契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对原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方式、手段、模式进行“扬弃”,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实现“螺旋式”向前发展,使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完备,达到日益完善的境界。

首先,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日益丰富,除了常规传统的讲授式,现在发展到案例式、研究式、启发式、互动式、专题式、体验式、辩论式、讨论式、情境设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音频、视频资源等,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仅局限于“粉笔+黑板”的单纯讲授。

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并非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价值和作用。高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经费、场所、师资等条件保障,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各种红色革命文化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打造和营造红色校园文化。

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运用网络媒介,打造育人平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互联网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和形式,可以通过构建网络思政课教学共享平台,推送“慕课”在线课程,利用QQ、微信、微博的形式和功能,将信息发布到共享平台,让学生广泛参与和讨论,关注和了解学生动态。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设置网上虚拟课堂,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

最后,改革传统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考核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显著的导向性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需改革传统考核模式,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可以分为多项内容、多种形式。既包括平时成绩,如纪律考勤、课堂表现等,以及形成性的主观考核,如撰写小论文、演讲、辩论、调查报告等,也包括期末闭卷的客观性考核等,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1] 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9,(9).

[2]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葛坤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效性[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杨俊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银锋.唯物辩证法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0,(11).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理论课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