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祥《蓉林笔抄》版本探论

2018-03-30 05:02何惠华
图书馆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宗亲平阳浦江

何惠华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福建 漳州 363000)

清朝儒林循吏何子祥(1707—1770),字象宣,号蓉林,福建漳州平和何地人(今属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石鼓村)。何子祥出生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选为浙江浦江县令,兼任义乌县令,乾隆三十年(1765)调任平阳知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何子祥病逝于平阳任上。何子祥出仕为官之前,他尽心尽力为家乡人民谋福祉,设置义坛,建造宗祠,劝修本乡道路,造路亭,筹建炉峰书院,修撰《何氏家谱》。他出仕之后,“力追古循吏芳轨”,以天下苍生为念,时时处处关心百姓疾苦。他整修道路,修建桥梁,建造路亭,设置渡船,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他新建社仓储谷,抑制富豪囤货居奇,避免百姓挨饿受苦。他惩办恶少,剪除衙蠹,扫除各种邪恶势力,积极创造便民、利民的和谐社会。他拆除野庙,创办书院,培育人才。他捐金为善事,移风易俗,使民风转醇。他用科学方法兴修水利,鼓励农业发展。正如何子祥的座师韩彦曾云:“其居官实政,到一处留心一处,非特贪墨者逊其廉介,即谨饬者亦弗逮其刚决有为。”他调离浦江时,百姓“拈香跪送”;逝世平阳后,群众立庙祭祀。最后魂归故里,至今他的墓园还耸立着两根石烛,石烛上刻着:“宰浦江莅平阳惠政清风传浙水,兴文祠设义坛建宗修谱肇和山。”何子祥居官勤政,一生著述甚丰,晚年自集而成《蓉林笔抄》,共四卷。《蓉林笔抄》记载了浙江浦江、平阳两地的民俗风情和何子祥的仕途业绩,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同时还记载了一些历史事迹,《蓉林笔抄》第一卷有《忠甫公传》一文,“忠甫公”即何义,是马铺乡人,何子祥的本家叔祖,郑成功麾下战将,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与郑经不和归降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随施琅统兵再次收复台湾。这篇记载对于研究郑成功本人,研究台湾地区历史,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还有记载何氏族人移居台湾的史实,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蓉林笔抄》流传至今已二百多年了,流传过程难免出现缺失、错误。因笔者对《蓉林笔抄》做过研究,发现各种版本都有脱漏、讹误,为避免以讹传讹,笔者根据目前所查到的《蓉林笔抄》版本,考辨其源流,比较其异同、优劣,并根据不同版本补足缺失,订正错误,尽量还原《蓉林笔抄》的本来面貌,希望能为其他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文献。

1 《蓉林笔抄》版本源流概况

1.1 温州本《蓉林笔抄》

温州图书馆存有目前最早的清刻本《蓉林笔抄》。在网上搜索“温州市图书馆”,点作者,输入“何子祥”,即有《蓉林笔抄》,四卷本,显示出版日期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是写刻本(以下简称“温州本”)。笔者经多方查询,得到温州本的扫描本,因原书有缺损,所以扫描本有的文字已缺失不完整。该版《蓉林笔抄》共四卷,分为三册。第一卷二十七篇,记出仕前事,内容涉及修族谱、建宗祠、造书院和一些前辈传略,还包括小品数篇;第二卷四十九篇,主要记任期浦江事,其中一篇《重修白石山房记》只剩篇名,内容缺失;第三卷四十篇,记载任职平阳事;第四卷为诗歌五十首,主要是写景诗,其中《白石山房十二景诗》、《钱仓渠成闸竣溉田近七万亩顾而乐之为赋四绝》有内容,但目录缺失。温州本卷首有何子祥的座师韩彦曾为《蓉林笔抄》写的《序》。《序》的末尾有韩彦曾的印章。从韩《序》中看出,何子祥晚年时已经把自己的著作自集成《蓉林笔抄》二卷。韩《序》中云:“而何子向有书来,从未自白其政绩,余再三询之,始得其《蓉林笔抄》二卷。”由此看出,《蓉林笔抄》最早的版本分为二卷,即二册。韩彦曾这篇《序》是在何子祥逝世后,重新出版时加上去的。《序》中云:“视夫当时则荣,没则已焉,一转盼而与草木同腐,其贤不肖相去何如哉?”也就是温州本的《蓉林笔抄》是在何子祥去世后,在原二卷本的基础上,加上韩彦曾为《蓉林笔抄》写的《序》,同时还加了一篇金华知府杨志道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为浦阳书院建成写的《序》整合而成。杨《序》中云:“乃易其名曰‘浦阳’,而具其本末来告,请为记以垂后。”另据《蓉林笔抄》中《重建浦阳书院记》载:“(浦阳书院)兴工于壬午(1762)之六月,告竣于癸未(1763)之九月,共縻金若干。”杨《序》写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九月(末尾有杨志道的印章),也就是浦阳书院建成之时。所以温州图书馆揭示该书出版时间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应该是看到杨《序》的书写时间而产生的误判。从《蓉林笔抄》的内容看,第三卷是记载何子祥任职平阳的政绩。何子祥于乾隆三十年调任平阳知县,亦即乾隆三十年以后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在乾隆二十八年之前记载下来。另外,温州本所有含“玄”的字,如:“絃”“眩”都缺末笔,是避清圣祖玄烨名讳。综合以上情况,温州本应该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后。从两枚印章看(其余版本两篇《序》的末尾没有印章),温州本应是最早公开出版的,文字讹误相对少一些,虽然原书有少量虫蛀、脱漏,但大部分还完好可作为底本。

201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蓉林笔抄》,是李成廉、张奋根据温州本点校出版的,因底本缺损,有少量脱漏,点校者没有补充完整,部分讹误没有订正,有些遗憾。

1.2 漳州古宋本《蓉林笔抄》

漳州古宋印刷代印的《蓉林笔抄》,现收藏于云霄县图书馆(以下简称漳州古宋本),此本封皮为蓝色厚纸,封面左边书签底为灰色,书名为黑色字体,内有白色护页与封皮粘连。内封页是土黄色厚纸,左边写有书名,右边小楷写着“云霄县立图书馆惠存”,中间落款“石鼓乡何乃堂敬赠”,时间为一九三○年七月十五日。漳州古宋本版框高一九四毫米,宽二六二毫米,四周单边,无界行;版心白口,单鱼尾,鱼尾上标书名,中标卷次、页数,下标“漳州古宋印刷代印”;半页二十一行,行五十字。漳州古宋本为民国时期线装铅印本,分上下两册。据薛冰《线装铅印本》载:“(民国时期)当时的铅印技术较晚清又有进步,文字排列十分规整,尤其是油墨质量提高,版面上不再有油迹泛出,七十年后,看来仍清新悦目。”漳州古宋本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虽然字体小,每行字数多,但字体清晰可见。因保存完好,漳州古宋本成为目前查到的版本中内容最完整的,但有些字有讹误。漳州古宋本内容上最后多一篇《去西门卜者匾记》,其余内容与温州本一样,应是温州本再版时加上的。因何子祥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担任浦江县令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平阳任上逝世,一直在浙江浦江、平阳一带,其《蓉林笔抄》成书于平阳,流传于平阳。

漳州古宋本还有一个后印本,封皮是一张薄红纸,上写书名,没有护页,没有内封。也是漳州古宋印刷代印,版框与漳州古宋本一样,只是再版相隔时间较长,版框有一些断版,字迹模糊不清,很难卒读,分为上下两册,但笔者只查找到上册。

1.3 台湾宗亲本《蓉林笔抄》

台湾台中市何氏宗亲会二十周年纪念编印的《蓉林笔抄》(以下简称“台湾宗亲本”),2005年出版。台湾宗亲本缺损文字较多,所据底本,笔者不详。清朝时,何子祥的很多族人迁居台湾,应该是温州本带到台湾再版的。从内容看,台湾宗亲本卷二没有《重修白石山房记》篇名,卷四第一篇目录为《霖雨图》,实际内容是《霖雨行》的内容,即缺一篇《题金华郡伯玉沙杨先生霖雨图》,又将第二篇篇名《霖雨行》误为《霖雨图》。台湾宗亲本将杨《序》放在前,其余二本则是韩《序》在前。台湾宗亲本内封页多了一幅何子祥半身肖像和何子祥墓园的一副对联:“宰浦江莅平阳惠政清风传浙水,兴文祠设义坛建宗修谱肇和山。”台湾宗亲本四卷装订成一册,多次印刷,使用不同的封面装订。

2 校勘心得

笔者以温州本为底本,以漳州古宋本、台湾宗亲本为参校本进行校勘,笔者在校勘过程中,发现有因形似而误、倒文而误、脱字、衍字而误、羼入而误、音同而误、意义相近而误,甚至还有的是不明原因的错误。针对这些讹误,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2.1 温州本的讹误

温州本是最早公开出版发行的版本,文字讹误少,但该版本是写刻本,有一部分文字是书写者的疏忽导致的错误。如:“甲戍”应为“甲戌”,指乾隆十九年(1754),“成功令公坐已舟督军,而已坐公舟监后。”这里“已”应该为“己”。“梼杭饕餮”应为“梼杌饕餮”,“梼杌”是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借指凶恶的人。“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梼杌饕餮”这里指凶恶、贪婪的人。又如:“黎祠及学舍亦渐倾圯”应为“倾圮”。“母令引诱各童嬉游以致败群”应为“毋令”。“父老谓旱从予言,当不及此”应为“早从予言”。“跏跌”应为“跏趺”,“跏趺”是盘腿而坐,脚背放在股上,是佛教徒的一种坐法。“庙事峻”应为“庙事竣”。

2.2 漳州古宋本的讹误

2.3 台湾宗亲本的讹误

台湾宗亲本出现大部分讹误与漳州古宋本一样,而且还有一部分脱漏,有的脱字没有留空位,连在一起,难以卒读。如杨《序》中云:“予既嘉何君之绩,又愿肄业浦阳者与月泉……以上追柳、吴、宋数君子之遗风,而鸣国家之盛……若夫沿革迁徙之迹,徒庸货产之数,何君自为记述之详矣,此皆不书。”台湾宗亲本脱“之绩……与”“数”“遗风”“而鸣”“夫沿革”“之迹”“产之数……之详”。《重游浦江记》载:“出双门,航海三日起岸。中过括苍,上桃花岭,越婺郡,下兰溪,又水行三日始至杭。”台湾宗亲本“过”误为“遇”,脱“括苍……又”,没留空位,误为:“中遇水行三日始至杭。”《龙湖书院志总序》载:“然登城四望濠淤者半,桥欹梁塌,尸柩骸罐累累……此倡彼和,而吾南、环青、逢源相继而起,各配以恒产。”台湾宗亲本脱“濠淤者半,桥欹梁塌,尸柩骸”“吾南、环青、逢源相继而起,各”。“淫祠遍郊野,靡民牲牢甚,于是禁淫祀,筑路亭,造舟楫,通灌溉。”台湾宗亲本脱“野”“甚于是禁淫祀,筑路亭,造舟”。综合以上分析,三种版本以温州本为佳。

综上所述,清朝儒者何子祥的重要著作《蓉林笔抄》是珍贵的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同时笔者还希望更多学者,更多有识之士参与研究,让《蓉林笔抄》的价值更好体现出来。我们还可以和台湾的研究者合作,尽量找到更多版本,通过比较、研究,形成更好的文本,为其他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文献。

[1](清)薛凝度.云霄厅志(点校本)[O].嘉庆二十一年本,第16页.

[2](清)何子祥.何氏家谱[M].修于1755年,1987年据民国十七年重印本誊影重印.

[3](清)何子祥.蓉林笔抄[O].清写刻本.

[4]温州市图书馆[EB/0L].[2017-00-00].http:∥www.wzlib.cn/.

[5](清)何子祥.李成廉,张奋点校.蓉林笔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6](清)何子祥.蓉林笔抄[O].漳州:漳州古宋印刷,民国时期.

[7]薛 冰.版本杂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91.

[8](清)何子祥.蓉林笔抄[M].台中:台湾台中市何氏宗亲会编印,2005.

猜你喜欢
宗亲平阳浦江
陈毅颂
虎园观虎
泥火交融见初心 入窑淬炼现珍品
宗亲联谊与宗祠文化传承
红海遗珠:浦江清先生的《红楼梦》研究
春梅
中华余氏宗亲总会向洪灾重区湖南省平江县捐款10万元
简述平阳木版年画体裁
政坛明星梦断第四情感
世界郑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深圳举行首届恳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