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建设现状及建设内容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湖北省的调查

2018-03-31 21:25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1期
关键词:被访者家政家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①。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动员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②。习近平的两次重要讲话将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表达了中国人民最深沉的家国情怀,为我国家庭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为了解当前家庭建设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深入分析家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设内容的影响因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湖北省展开了调查研究。

一、当前家庭建设的基本情况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湖北省内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为91%,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人数为179人。深度访谈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样本40人。回收的问卷经过数据录入和SPSS分析,从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庭政策、家庭服务、家风传承七个方面来呈现家庭建设的基本情况。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情况主要从家庭规模和家庭类型两个指标来测量。

第一,家庭规模小型化。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中,家庭人口数为1—2人的有49人,占27.4%;家庭人口数为3人的有74人,占41.3%;家庭人口数为4人的有37人,占20.7%;家庭人口数为5人的有15人,占8.4%;家庭人口数为6人及以上的有4人,占2.2%。可见,家庭规模以3人为主,小型化特质明显。

第二,家庭类型核心化。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中,20.2%被访者与父母同住,9.9%被访者与公婆/岳父母同住,26.8%被访者与未婚子女同住,0.9%被访者与孙辈同住,39.9%被访者为夫妻同住,2.3%被访者选择其它。可见,典型的核心家庭类型以夫妻同住和与未婚子女同住为主。

2.家庭经济

家庭经济主要从夫妻双方就业、收入和支出三个指标来测量。

第一,夫妻双方就业较为稳定。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中,大部分被访者及其配偶均有全职工作,其中本人有全职工作的比例为87.6%,配偶有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4%。本人及配偶的就业状况为临时工作的人较少,其中本人有临时工作的比例为5.6%,配偶有临时工作的比例为8.1%。本人全职料理家务的被访者占1.7%,配偶全职料理家务的被访者占4%。这表明大部分家庭的夫妻双方均有较为稳定的工作。

第二,夫妻双方共同赚取家庭收入 。 (1)收入感知。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中,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低等水平的有18人,占10%;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的有64人,占35.7%;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的有84人,占46.7%;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有12人,占6.7%;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上等水平的有2人,占1.1%。不难发现,大部分被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访者将自己归为中等收入以下群体。 (2)家庭收入来源。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中,52.6%被访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夫妻双方共同赚取,主要由本人提供的占32%,主要由配偶提供的占11.4%,主要由成年子女、父母和成年子女配偶赚取的占比非常小,这说明家庭收入以夫妻双方共同赚取为主。

第三,买 (供)房与日常开销成为家庭支出的重点。在家庭支出中,开销最多的是买 (供)房,占31.8%;日常开销仅次于买 (供)房,占31.3%;教育支出排第三,占18.2%;医疗支出排第四,占8%;养老支出排第五,占3.4%;娱乐支出和投资支出排第六,占2.3%;买车支出排第七,占1.7%;还有1.1%被访者选择了其它,这表明买 (供)房和日常开销是家庭最主要的两项支出。

3.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三个指标来测量。

第一,夫妻关系良好。在夫妻双方的婚姻幸福感调查中,32%被访者认为很幸福,33%被访者认为比较幸福,31%被访者认为一般,3%被访者认为不太幸福,1%被访者认为很不幸福。总体来看,被访者夫妻关系良好。

第二,亲子关系较为亲密。亲子关系主要通过民主程度和情感沟通两个指标来测量。 (1)民主程度。在民主程度测量中,23.1%的父母碰到事情经常与子女商量,42.3%的父母碰到事情与子女商量较多,25.3%的父母碰到事情很少与子女商量,9.3%的父母碰到事情完全不与子女商量。显然,大部分父母碰到事情愿意与子女商量。 (2)情感沟通。在情感沟通测量中,34.1%的父母认为与子女的关系很亲密,39.6%的父母认为与子女的关系比较亲密,22%的父母认为与子女的关系一般,3.8%的父母认为与子女的关系比较疏远,0.5%的父母认为与子女的关系很疏远。在与子女进行谈心的沟通中,56.6%的父母与子女沟通较多,28.6%的父母与子女沟通一般,14.8%的父母与子女沟通很少。数据显示,大部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亲密,沟通较多,但仍有26.4%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不是很亲密,43.4%的父母与子女很少开展情感沟通,并且从两组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看,亲子关系与情感沟通关联度较高,亲子关系会随着情感沟通次数的增多而显著上升。

第三,代际关系比较融洽。代际关系主要通过赡养老人和老人理解青年人两个指标来测量。 (1)赡养老人。在赡养老人情况测量中,42.9%被访者选择居家养老,38.5%被访者选择社区居家养老,8.2%被访者选择入住老年公寓,4.9%被访者选择入住福利院和敬老院,5.5%被访者选择其它。不难看出,居家养老依旧是民众首选,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慢慢接受社区居家养老。 (2)老人对青年人的理解。在老人理解青年人情况测量中,12.6%被访者认为家里老年人事事都自己说了算,66.1%被访者认为家里老年人愿意与子女商量解决家庭问题,20.1%被访者认为家里老年人基本按照子女意见处理家庭问题,1.1%被访者认为家里老年人完全按照子女意见处理家庭问题。很明显,在家庭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老年人并非独断专行,能够理解青年人,并与子女协商解决家庭问题。

4.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情况主要从与子女沟通情况和是否认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两个指标来测量。

第一,与子女的沟通情况良好。在教育方式测量中,77.3%被访者认为应该尊重子女的意见或感受,和子女平等交流。20.5%被访者认为应该考虑子女的意见或感受,但仍按父母的意见执行,只有2.3%被访者认为父母直接下达命令就行。可喜地发现,绝大部分被访者认为与子女平等沟通非常重要,能够尊重子女的意见或感受。

第二,能认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家庭教育行动上,绝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在教育子女时应注重言传身教,因为53.9%被访者认为父母应该同时注重口头教育与自身学习,42.1%被访者认为应该注重自身学习并为子女做好榜样,只有3.9%被访者认为父母注重口头教育就行。

5.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情况主要从家风的成因、家风的评价和家风的作用三个指标来测量。

第一,家风形成主要依赖长辈的言传身教,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较小。76.3%被访者看来,家风的形成主要依靠家里长辈的言传身教,15.3%被访者认为家风的形成主要依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7.3%被访者认为家风的形成主要依靠与周围人的交往。从数据可以看出,家里长辈的言传身教是家风形成的核心要素,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家风的形成影响较小。

第二,渴望好家风,最看重诚实守信、夫妻和睦和尊老爱幼。总体来看,被访者对爱国护家、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邻里和睦等好家风的评价均较高,认为这些好家风 “非常重要”的比例均超过60%。具体而言,排列第一的是诚实守信,认为此项家风“非常重要”的高达82.1%。其次是夫妻和睦,认为此项家风 “非常重要”的占77.1%。第三为尊老爱幼,73.7%被访者认为此项家风 “非常重要”。第四为爱国护家,认为此项家风 “非常重要”的有66.1%。

第三,认可重拾家风有助于传承传统美德和改善社会风气。在家规家训的作用评价测量中,76.3%被访者认为家规家训有利于传承传统美德,60.5%被访者认为家规家训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59.3%被访者认为家规家训有利于提高民众思想道德水平,56.5%被访者认为家规家训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可见,重视家规家训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改善社会风气等有积极影响。

6.家庭政策

家庭政策主要从急需出台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和如何帮扶困难家庭两个方面来测量。

第一,急需出台各项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在急需出台的政策测量中,68.2%被访者认为需要制定家庭福利津贴制度,65.9%被访者认为需要制定家庭养老激励政策,57.2%被访者认为需要制定家庭服务支持政策,56.1%被访者认为需要制定家庭风险防范政策,52.6%被访者认为需要制定家庭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发现,大部分被访者渴望出台各项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对家庭福利津贴制度和家庭养老激励政策的呼声尤其高。

第二,提供个性化家庭服务和设立 “救急难”基金是最有效的家庭帮扶措施。在如何帮扶困难家庭的测量中,69%被访者认为应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62.6%被访者认为应该资助社会组织提供个性化家庭服务,53.8%被访者认为应该设立 “救急难”基金,50.9%被访者认为应该开展困难家庭风险评估与救助,48%被访者认为应该鼓励困难家庭成立自主互助组织。数据表明,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由社会组织提供个性化家庭服务和设立“救急难”基金是帮扶困难家庭最有效的三条途径。

7.家庭服务

家庭服务情况主要从市场前景、急需服务种类和选择途径这三个指标来测量。

第一,家庭服务市场前景广阔。在家庭服务现状测量中,47%被访者没有请过家政服务员,30%被访者请过,17%被访者认为虽然目前不需要,但未来可能会请,6%被访者迫切需要,但未找到合适的家政服务员。显然未请过家政服务员的被访者较多,较多人也表示未来可能会请家政服务员,家政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第二,急需服务类别为家教咨询、家庭心理咨询和医疗服务。在家庭最需要的帮助测量中,41.3%被访者需要子女家教咨询,26.7%被访者需要家庭心理咨询和社区/村医疗服务,24.4%被访者需要老人照管服务,19.8%被访者需要婚姻家庭关系指导服务,16.3%被访者需要文体活动辅导服务和婴幼儿照料服务,13.4%被访者需要法律支持服务,10.5%被访者需要就业服务。这表明,子女家庭教育咨询、家庭心理咨询和社区/村医疗服务成为家庭最急需的三项服务。

第三,选择家庭服务的主要途径为熟人介绍和通过中介。在家政服务选择途径测量中,46%被访者通过熟人介绍来选择家政服务员,28%被访者通过中介选择家政服务员,12%被访者通过网络来选择家政服务员,8%被访者通过劳务市场选择家政服务员,6%被访者通过其他方式选择家政服务员。看来被访者在选择家政服务的途径中,主要依靠熟人介绍和中介公司。

二、当前家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关系较为紧张,亲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伴随着核心家庭的独立和父辈权威制度的衰落,家庭重心从以父子关系为主轴向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变化。夫妻关系逐渐成为家庭的主体,夫妻关系是家庭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夫妻关系不和谐将严重影响整个家庭关系。调研数据显示,有近1/3的被访者表示夫妻之间存在较多问题,婚姻并不幸福。此外,家庭关系中的婆媳关系也较为紧张,46.2%被访者认为婆媳关系一般或者不好。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以及未来成就,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提升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而调查数据显示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并不乐观,34.6%的父母碰到事情不愿意与子女商量,26.4%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不亲密,43.4%的父母与子女很少开展情感沟通。

2.家庭教育问题较多, “重学习轻品德”现象严重

众所周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 “学校化”倾向非常严重,一些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主要推手。学校为学生 “减负”,家长则给孩子 “加负”,家长往往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忽视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教育。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普遍认为教育子女吃力,只有26.6%被访者认为教育子女比较轻松。在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测量中,被访者认为品德最为重要,占40.6%。其次是为人处事的方式,占33.1%。再次为性格,占17.7%。最后为学习成绩,占5.7%。在家庭教育缺失测量中,55.4%被访者认为存在 “重学习轻品德”现象,48.6%的被访者认为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47.4%的被访者认为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40%被访者认为存在过分干预孩子言行、重物质轻精神、过分溺爱孩子、与孩子缺少沟通等问题的。这表明虽然被访者认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为品德与为人处事的方式,但在现实家庭教育中,最缺的也是品德教育。

3.家风传承遗失严重,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较小

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家风传承遗失比较严重,在被调查样本中,仅5%的家庭存在严格的家规家训,52.2%的家庭存在一些家规家训,39%的家庭完全没有家规家训,还有4%的家庭没听说过家规家训。2014年2月,习近平提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③。家风传承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因此家风的传承除了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外,还必须承载着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数据显示,76.3%被访者认为家风的形成主要依靠家里长辈的言传身教,15.3%被访者认为家风的形成主要依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7.3%被访者认为家风的形成主要依靠人际交往。这充分表明,现实生活中家风形成主要依赖长辈的言传身教,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较小。

4.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堪忧,生病较为普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但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民众得不到定期的身体检查,疾病得不到系统的治疗和护理。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方面需要落实大病保险政策,另一方面表明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平有待提升。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认为自己健康状况 “非常好”的占7.2%,认为 “比较好”的占33.1%,认为 “一般”的占49.2%,认为“比较差”的占8.8%,认为 “非常差”的占1.7%。在2017年上半年,33.7%被访者没生过病,30.3%被访者生过一次病,20.2%被访者生过三次病,11.2%被访者生过多次病。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被访者在半年的时间内生过病,这说明被访者生病很普遍。

5.家庭致贫原因多元,求助对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对贫困家庭困难程度的评估主要从收入角度进行测量。从收入角度测量贫困可以有效界定绝对贫困家庭,从而构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保障贫困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然而,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庭虽然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但因种种原因致贫。在家庭困难原因测量中,45.2%被访者认为孩子的教育费越来越高,31%被访者家庭生活窘迫,26.2%被访者家务负担太重,19.6%被访者家里有病人,17.9%被访者认为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差,13.1%被访者住房拥挤,11.3%被访者照顾老人太费力,10.1%被访者夫妻关系紧张,8.9%被访者就业难。家庭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遇到困难急需帮助时,59.6%被访者找配偶帮忙,46.6%被访者找父母帮忙,39.9%被访者找好友帮忙,36.5%被访者找兄弟姐妹帮忙,29.8%被访者找亲戚帮忙,6.2%被访者找同事帮忙,3.9%被访者谁也不找,2.8%被访者找邻居帮忙,2.2%被访者找村 (居)委会帮忙,1.1%被访者找妇联帮忙。可见,遇到困难时,被访者最主要的求助对象多为亲朋好友,向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求助的非常少。

6.家庭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存在 “重利益轻服务”现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社会服务的需要不断加大。虽然家政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国的家政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如家政服务人员素质低,服务综合水平不高,家政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家政服务法律法规滞后,家政行业市场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如调查数据所示,42.7%被访者认为家政服务人员素质低,20.5%被访者认为家政服务人员存在 “重利益轻服务”问题,19.9%被访者认为家政服务业缺乏监管,8.8%被访者认为家政服务业存在服务人员缺乏问题,8.2%被访者认为家政服务种类少。这说明被访者对目前家政服务员的素质感到严重不满,认为对家政服务员的相关监管缺乏、家政服务中 “重利益轻服务”现象突出。

三、家庭建设内容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家庭成员既是家庭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家庭成员的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文化等直接影响着其对家庭建设的认知和家庭建设重点内容的选择。

第一,性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分工并不相同,因此两者对家庭建设的感知和体会也有所不同。此次调查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家教家风、求助对象、求助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家庭教育方式方面,多数被访者认同应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教育子女。具体而言,84.2%女性赞同在家庭教育中需尊重子女意见和感受,与其平等沟通交流,而男性中持该观点的占68%,相差16.2%,女性比男性更认同应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教育子女。此外,26.7%男性认为可以考虑子女意见和感受,但仍要按父母意见执行,其比例同样高于持相同观点的女性。这表明父性权威的思想依然影响着男性教育方式的选择。虽然现代教育观念对传统思想有所冲击,但男性在家庭生活中仍潜意识地选择维护自身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沿袭着传统家教中的 “严父”做法。

家庭教育重点方面,女性最注重子女品德培养,占50%,其次是为人处事的方式,占31%,最后是性格,占15%。男性则首先关注子女为人处事的方式,占36%,其次是品德培养,占28%,最后是性格,占21%。可见,男性的家庭教育着眼于子女未来的社会生活,其比女性更注重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关注点也更为平衡。女性虽然也关心子女今后的社会发展,但更加看重内在品德。

第二,年龄。以年龄为指标对家庭建设进行测量,使我们能够更清晰的看出隐藏在其中的生命周期特点。

家庭教育重点方面,35岁以下被访者和50岁以上被访者更关注品德,分别占41.5%、61.5%。而35—49岁被访者更注重为人处事方式,占38.9%,其次是品德,占35.2%,这体现出其社会生活角色的变化。35岁以下被访者的子女尚年幼,正是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50岁以上被访者正逐步或已经退出职场,晚辈的品德教育成为其关注重点,而35—49岁被访者正处于壮年,社会生活的经历使其非常重视培养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兼顾品德教育。

所需家庭服务和国家政策扶持方面,家庭生命周期的特点十分突出。从家庭服务需求看,婚姻家庭关系指导和社区 (村)开办婴幼儿照料服务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而社区 (村)提供老人照管服务的需求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这充分折射出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家庭服务需求变化。具体而言,在婚姻家庭关系指导和婴幼儿照料服务方面,35岁以下被访者需求最高,占32.5%。老人照管服务方面,50岁以上受访者的需求最高,达到45.8%。就国家政策扶持而言,由于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家庭负担不同,其政策期待也随之变化。50岁以下群体正处于 “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特别是35—49岁群体,家庭经济负担重,职场压力大。因此,50岁以下受访者希望国家给予家庭税收优惠政策和出台家庭福利津贴制度等家庭服务支持政策。

从求助对象看,当人们遇到困难选择求助对象时,不仅要考虑彼此关系远近,还要衡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高低。当我们以年龄为变量进行分析时,可以清楚看到,与以子女为求助对象的行为正好相反,以父母为求助对象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求助兄弟姐妹的受访者以35—49岁群体为主,其次是50岁以上群体。具体而言,74.4%的35岁以下被访者会向父母求助,35—49岁被访者比重降至42.7%,50岁以上被访者中只有16%会选择求助于父母。与此相对,16%的50岁以上被访者会选择求助于子女,35—49岁被访者中此项比例仅为4.5%。这种对比,不仅使我们看到人们选择求助对象时的理性思考,而且也使我们看出隐藏其中的沉重关爱。即当父母遇到困难时,宁可自己寻求解决方式,也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因此,即使有50岁以上被访者选择向子女求助,其比例也极少,远低于子女向父母求助的比重。

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管理上存在“一轻一重”的问题,对在职党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比较重视,对离退休管理、教育和服务有所忽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离退休党员的流动性变大,原单位很难掌握他们的去向,相当一部分离退休党员成了“自由人”、“口袋党员”和无人管的党员。而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一些年老体弱、卧病在床、子女下岗、企业改制的离退休党员们晚景确实困难,有的甚至难以保障基本生活,急需党和组织的关怀帮助。

第三,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直接反映出人们的文化程度,并影响其接触群体类别、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模式和评价方式,其中也包括对家庭建设的理解和认知。研究表明,教育背景的不同使人们在求助对象、求助内容、家庭政策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

就求助对象而言,低学历者更倾向于向亲戚求助。62.5%的初中文化程度被访者选择求助于亲戚,44.8%的高中/职高文化程度被访者选择求助于亲戚,只有约20%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被访者选择求助于亲戚。

从所需家庭服务看,高学历者更希望得到家庭法律支持服务。33.3%的大专学历被访者选择此项,而该选择在初中学历被访者中只占比12.5%。

国家家庭政策评价方面,被访者文化程度越高,越认为国家政策对家庭支持的力度不够。57.5%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被访者不满现有政策对家庭的支持力度。在国家应如何帮助困境家庭方面,赞同 “设立救急难基金”的比例与被访者教育水平呈正比。60.2%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被访者认为应 “设立救急难基金”,55.6%的大专学历被访者支持此观点者,33.3%的高中/职高学历被访者赞成此观点,14.3%的初中学历被访者支持此观点。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们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下,人们逐渐形成自身的道德标准、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家庭也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人们对家教家风的认知不同。本次调研根据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非核心家庭、亲密型家庭、疏离型家庭,并对各类别的家庭建设进行测量。研究表明,家庭构成的异质化促使家庭成员对家教形式和家教缺失的感受存在差异。

家教行为方面,62.5%的亲密型家庭被访者更为认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同时注重口头教育与自身学习,高于疏离型家庭近20个百分点,这与其融洽的家庭氛围密切相关。在亲密型家庭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均好于疏离型家庭,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也较为频繁,这为父母同时注重口头教育与自身学习的教育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该教育行为下的亲子互动也反过来促进了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

家教缺失方面,核心家庭与疏离型家庭被访者感觉当前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心理需要、与孩子缺少沟通的情况更严重。具体而言,分别有52.6%的核心家庭被访者与56.3%的疏离型家庭被访者认为,家庭教育中存在忽视孩子心理需要的现象,超过30%的非核心家庭与亲密型家庭被访者持此观点。超过40%的核心家庭与疏离型家庭被访者表示家教所存在与孩子缺少沟通的不足。此外,55.3%的核心家庭被访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正确教育方式,65.5%的疏离型家庭被访者认为存在重学习轻品德的现象。可以说,对家教缺失评价的差异折射出不同家庭环境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如在关系疏远的家庭中,忽视孩子心理需要、与孩子缺少沟通、重学习轻品德等正是无暇看顾子女、只关心学习、亲子间缺乏交流等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核心家庭被访者认为,当前家庭教育缺失主要体现在忽视孩子心理需要、与孩子缺少沟通、缺少正确教育方式,部分出于自身感受,部分源于对当前子女教育的担忧。

3.经济因素

经济状况是家庭生活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调查显示,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围绕各自家庭利益形成差异化的家庭需求,并影响其对家风、家庭政策的看法。

家风传承方面,虽然76.3%被访者认为家风形成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但不同收入群体的看法依然有所不同,即家庭年收入1—5万元和10—15万元群体认为家风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的比例最高,其比例分别为84.6%、84.0%,高于家庭年收入5—10万元 (73.9%)和15万元以上群体 (72.2%)十余个百分比。同时,经济收入也影响人们对家风作用的评价,即家庭年收入5—10万元被访者最为认可家风在传承传统美德中的作用,其比例高达84.3%,其次是10万元以上家庭年收入者,5万元以下家庭年收入者中的比重最低。

家政服务方面,虽然家政服务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社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就目前而言,家政服务需求与实际购买行为间并不对等,其最终购买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状况。换言之,家庭收入与购买家政服务的行为呈正比。调研中,55.6%的家庭年收入15万元群体、34.8%的家庭年收入10—15万元者、约20%的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群体购买过家政服务。

家庭政策需求方面,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被访者所需的政策帮扶也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收入越高,越希望国家出台家庭税收优惠政策、家庭养老激励政策和家庭服务三方面政策,来支持家庭发展。调研中,68.6%的家庭年收入15万元以上被访者希望国家出台家庭税收优惠政策,超过50%的5—15万元家庭年收入被访者持相同态度,高于1—5万元家庭年收入被访者近20个比分比。超过70%的5万元以上家庭年收入被访者认为,国家应出台家庭养老激励政策来支持家庭发展,而在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群体中,只有不足50%被访者支持该观点。74.3%的15万元以上家庭年收入被访者希望国家出台家庭服务支持政策,仅45.9%的1—5万元家庭年收入被访者持此观点。

正如歌词所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家庭治理是社会乃至国家治理的基础。基于上述对家庭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庭建设内容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认为,未来应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从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多个层面出发,共同促进家庭建设,推动形成 “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④。

注释:

①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参见 《人民日报》2015年2月17日。

②④ 习近平: 《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2016年12月12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③ 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参见 《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猜你喜欢
被访者家政家风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勤劳节俭传家风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家政未来 个性定制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家政业须对“恐怖保姆”设防
2016年上海市政府家政实事项目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