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写作现状、前瞻及对策
——湖北省写作学会2018年会综述

2018-03-31 21:25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1期
关键词:江汉副教授大学

陈 澜

2018年8月4日至6日,由湖北省写作学会和江汉大学主办、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 “新媒体时代的写作现状与前瞻”研讨会暨湖北省写作学会2018年会在江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 “新媒体时代的写作现状”、 “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前瞻”、 “新媒体时代的校园诗歌写作”、 “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和 “当代高校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五个子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

一、新媒体时代写作现状令人堪忧

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诗人李强认为,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写作问题,很有现实意义。结合自身诗歌创作体会,他提出 “语言是来自民间的浪潮”,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对写作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高等院校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并结合哈佛等世界名校教育案例,论证了写作的学习和创新对学生、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艳教授围绕会议议题,分析了微信传播视域下的文学批评现象,认为微信传播的及时性、交互性、发散性和分众性特点,助推了文学批评的传播,但同时也表浅化、碎片化了文学批评文本及其传播过程。

湖北省写作学会会长毛正天教授介绍了湖北省写作学会发展历史、核心精神和建设成绩,提出在学科发展中存在 “视界”、 “边界”和 “境界”三大困境和矛盾,强调写作学科建设任重道远。他认为,在当前全媒体语境下, “术”的研究即写作的操作性研究,固然大有必要,但 “学”的研究即写作的学理性研究,才是学科的灵魂所在。写作学研究者要对写作有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要树立理论自信,强化学术意识,保持学科的学理性和自由性之间的张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以一场别开生面的 “学术相声”方式,针砭了当前应用文写作错字连篇的弊病,并提出写作学新的学术增长点就是创新论文表现形式,不应 “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写作研究者和教学者要成为既有真实学问又活泼好玩的人,更要把学生教育成为 “高级而有趣”的人。长江大学何世龙教授、武汉大学高文强教授、江汉大学肖敏副教授和网络作家王道民等人,围绕 “新媒体时代的写作现状”各自发表观点。何世龙提出 “萌写作”概念,并引用大量现实案例,说明其异质化的话语特征和文本形式,并将其归入 “青年亚文化”阵营。高文强认为大众对写作存在一种固化认知模式,限制了写作学科的发展,比如佛教书写,在理念上具有超越性、语言上具有文学性、内容上具有实用性,却一直以来被排斥在写作研究领域之外,并呼吁业界改变对写作学的固化印象,不妨让宗教书写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肖敏注意到网络化写作时代存在着严重的、难以治理的抄袭现象,并归纳了抄袭盛行的原因,提出对抄袭行为应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从法律角度予以打击。王道民从自身创作实践出发,将网络小说界定为 “受读者干涉的、具备表演要素的小说的总称”,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文类和亚文类区分开来予以探讨。

二、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前瞻令人期待

《长江丛刊》杂志社社长刘诗伟先生围绕 “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前瞻”议题,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当世叙事的写作出路。他认为,新媒体从内容、传播方式和读者三个方面,对当世叙事写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而突围的办法也只能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武汉大学荣光启副教授回顾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变,重点阐述了新媒体时代诗歌写作与传播情况,强调尽管新媒体对文学写作产生巨大影响,但它依然只是写作的一种工具和媒介,不应成为写作的中心。他批评了在新媒体传播机制之下,某些作家试图干预文学史自然积淀过程的现象,指出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应该以作品为中心,而这需要作家在历史中保持沉默和隐形,耐得住寂寞。

荆楚理工学院吴浪平副教授对 “人工智能 (以下简称AI)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予以关注。他以“微软小冰”的诗歌创作为例,探讨了AI写作的高度和限度,认为AI写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只可能作为人类写作的辅助手段,因为虽然其在语言形式方面可以与人类媲美,但在写作情感思想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停留在命题作文的语言探索层面,而非灵感创造的情感升华。江汉大学庄桂成教授认为 “微软小冰”诗歌之所以被看作是诗,主要在于其晦涩使其具备了诗歌的某种外形。实际上AI不具备自我意识,没有情感,不能创作出好诗。人类的综合分析和决策判断能力、对艺术文化的审美和创作性思维是AI时代最有价值的,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文华学院刘晶老师提出了 “移动新媒体”概念,分析了移动新媒体写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将其与传统媒体写作予以比较分析。江汉大学吴晓红副教授以冯小刚与崔永元的网络之争为例,对网络写作的善恶之思进行了深层思考,认为网络写作应该具有道德立场、逻辑表达,并对社会形成积极的信念影响。

三、高校写作课教学任重道远

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最多的,是当代高校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湖北大学黄晓华教授表示,在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长普遍不足的背景下, “写作课程到底能教什么”是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写作是一个终身过程,当下只适合把写作定位为理论教学,并建议各高校应把写作课程体系化,合理安排不同文体的教学时间和时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国和教授对财经类高校创意写作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梳理,介绍了该校创意写作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即故事类创意写作的研讨和系统训练、当代文艺新文体的分析及写作训练、创意文体的训练,为学界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江汉大学柳宗宣副教授介绍了创意写作在国际高校中的现状及形态,认为中国高校创意写作课开设提升了人们对写作课的新认识,为继承与创新、创意与写作、文学性写作与非文学性写作及分类写作深化研究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吴矛副教授认为,写作教学应将写作建构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热爱。朱晓青老师介绍了高校通识课程 《文学鉴赏与写作》的设置初衷,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应该强化课堂管理,教师本身则应努力加强课堂生动活泼效应和趣味性,调整教学思路和课时安排,精讲多练。何冬梅副教授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探讨了新媒体语境下应用写作教学策略,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培养沟通意识、问题意识,倡导个性化,建构内在精神,使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在 “固本培基”上“推陈出新”,应用写作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蔡勤副教授介绍了网络背景下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主张充分利用好各类校园活动和文化资源。江汉大学陈澜老师通过对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探讨了自媒体传播语境下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出现的新问题,并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杨健老师介绍了中职实用语文课堂中的真实性任务教学模式,江汉大学梁红敏老师从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角度探讨了大学写作课程教学的策略,江汉大学梁洁老师则提出高校应及时开设新媒体写作课程,认真组织开发编写新教材,以便快速契合新媒体写作需要。

猜你喜欢
江汉副教授大学
高鹏副教授
江汉英美术作品
张燕副教授
“留白”是个大学问
江汉英美术作品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望江汉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你不是“生”而为父母,而是“学”而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