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

2018-03-31 21:29毛奎
实事求是 2018年4期
关键词:培育特色精神

毛奎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明确提出。他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并谈及,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和重要价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深入探寻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的路径,有助于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质和育人效果。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我们所坚持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信心的精神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历史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儿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战争疾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古老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时并没有对自己的文化文明失去信心。尤其是中华民族的觉醒使无数仁人志士、社会贤达前赴后继救亡图存,力求挽救民族危机以实现国家振兴、人民幸福。这种情怀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勤于学习的精神,源自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源自于坚韧弘毅、拼搏进取的力量,源自于以天下为己任的目标。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使我们从近代积贫积弱走到现代日益强大,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向世界其他民族展示中华民族的靓丽名片,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所在,也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之源。

2.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实之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指导,始终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和形成的革命文化,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展现,是文化自信的坚实之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领导中华儿女为了富国强民进行浴血奋战和艰苦斗争。这一时期的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战争文化,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转变。新中国的成立,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党号召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的革命文化展现为: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勇于创业的革命精神,为我们顺利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奠定了精神基础和力量源泉;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革命文化又具体表现为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等伟大时代精神。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优良品质和精神追求,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和继承革命文化,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之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熟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革,完善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统领,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现实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增长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立足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始终紧紧围绕为国内各项建设服务的总方针,始终高扬社会正气和社会正能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文化。“如果说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是文化自信的源泉、鼓舞人心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那么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4]当前,我们正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前进,代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之维。

二、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5]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振兴的基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助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要求。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首先,将文化自信纳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考量,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要求和应有之义;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学生的文化思维和文化修养,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解释力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最后,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文化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有效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即始终坚持文化引领,坚定文化立场、坚持文化方向、保持文化定力、强化文化功能,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将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相联系,并纳入其全过程来进行考量。

2.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目标追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强大道德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思想脉络。文化自信是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关乎历史、现在、未来三个向度的自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内在关联和相互融通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为主的实践活动,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因而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是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3.文化自信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并着力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一方面,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力量,是党和国家可以依靠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而要努力用文化自信来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力,培养他们对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弘扬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用文化自信引领青年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使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进程,用自己的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4.文化自信是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在需要。“文化是人类社会一种符号化的表意系统,其主旨就是建构意义世界,并为其经济基础服务。”[7]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但中华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汇聚在一起,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比较广泛,但是他们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错误思潮和消极价值观念的侵蚀与影响。具体表现为政治理想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较差且具有功利主义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失衡和精神世界的不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心理品质、道德规范等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内容和精神产品,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信心,在弘扬真善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

三、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的路径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实现的必然旨归。必须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目标的实现。

1.坚持文化自信培育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教育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我们前行的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我们努力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撑。“四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向学生进一步阐明和阐释“四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要明确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是最基础、最深厚、最广泛的自信。另一方面,要坚持“四个自信”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2.坚持文化自信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统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课程,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而要不断夯实其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的基础作用。一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铸魂凝神的工程来抓,彰显文化自信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学生品德的基础性课程,要注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发挥其文化传递与文化交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风采,树立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对知识的机械照搬和简单说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以便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也提升了文化自信的培养温度。

3.坚持文化自信培育与提升教育者文化素养相统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文化自信的主体。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必须推动文化自信培育与提高教育者文化素养相统合,让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熏陶和文化魅力,助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功能的彰显。一是提升教育者的文化自觉性,坚定主流思想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这就需要教育者要有文化主体意识,努力提升文化的自觉意识,坚定主流思想文化自信,努力传播和弘扬社会主流文化,担负起新时代教育者的文化责任。二是用文化自信增强教育者的底气和信心,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效果。教育者要不断加强文化学习,提升文化修养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充满坚定的信心,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气与信心,不断厚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底蕴。三是教育者要积极学习传播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提高理论解读水平。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修改党章的决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写进党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来都是党执政的坚定维护者和支持者,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积极学习并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然是其重大的政治任务。

4.坚持文化自信培育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相联系。一是以经典传统文化活动涵养校园文化底气,助力文化自信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纪念中华传统节日”活动、“中华优秀戏曲文艺”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民间技艺大师”讲座、“民间优秀文化”进课堂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二要因地制宜地打造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如开展校园文化节邀请文化名人进校园,让学生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人文熏陶。三是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培养校园文化正气,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中,要立足学校实际、依托校园文化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在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中促进价值观培育。

5.坚持文化自信培育与提高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相结合。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8]大学生能否培养起文化自信意识,事关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力量的塑造。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培育与提高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相结合。首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敏锐性。当前,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大学生要坚持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以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其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价值。大学生要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融入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当中,深刻领会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提高自己的文化认知水平与文化修养,提升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感。再次,大学生要自觉担当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力量,是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主体,要自觉担当起文化生力军和文化建设者的责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自信。

总之,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所抱有的从容态度,是中华民族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所发出的文化强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面对和研究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

猜你喜欢
培育特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医的特色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