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党建ERP发展研究

2018-03-31 21:29张婷
实事求是 2018年4期
关键词:时代信息化信息

张婷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新时代是信息主导的时代,是网络强国的时代。放眼全球,互联网阵地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抢夺的对象,立足国内,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和舆论生态空间。因此,建设网络强国,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模式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在传统经济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中提高了产业效益,在传统民族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中拓宽了文化广度,在传统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的交织中改善了服务质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1]因此,党建工作要想行稳致远、厚植开放,就需要有互联网的参与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其中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技术的使用为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契机。

一、因时而进:时代“新时”驱动党建ERP发展

1.信息化“新时”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结构。信息化在厚植开放中播撒希望。第一,信息化是国家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革命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空间革命作为继海洋革命后的新一轮“新时”,其影响覆盖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深刻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而且全面改造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反馈的数据资料来看,“截止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已超出7.31亿,网络普及率已高达53.2%。”[2]可以说,信息化不仅是现在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信息化、建设网络强国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第二,信息化是人民意愿表达的桥梁纽带。作为新涌现出的媒体成员,互联网在新时代业已成为广大群众用来提出诉求、交流沟通的联络纽带,也逐渐成为人民大众抨击时弊、集思广益的献策平台,在新时代只有寻求互联网发展的新空间,抢占信息化的制高点,才能更好地符合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第三,信息化是党建工作转型的机缘。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发展必然要站在时代高度,获得时代视角,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欣欣向荣。信息化不仅改变着社会运行机制,也在改变着党的治理手段。党建工作要想激浊扬清、导扬风化,就必须把握信息化机缘,占领互联网新高地,充分利用手头的网络平台资源,延伸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总之,信息化的厚植优势,明确了将传统的党建工作流程同网络信息相结合的思路,将新时代“互联网+党建”的发展付诸于行。

党建工作在戮力前行中借势而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党建信息化应势而动地调整党建工作结构。198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海内工程”来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这是党建信息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重点解决了网站的硬件建设,扩大了网上党建的覆盖广度,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一套有一定规模且带有鲜明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网站信息传播系统,从而战略性的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了互联网的价值阵地。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党的工作业务系统建设”,标志着电子党务建设的开始,这也是党建信息化的第二步,这一步将党的自动化办公从中央政府向基层党组织推进。2007年以后,党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升级。据统计,党建网站总数以及加上全国党校系统的远程教学和党政专网总数已超过3 000个,所有涉及的网站均在党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4]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1]一路走来,党中央一步步把“信息化”提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举措顺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势。可以说,经过多年的结合发展,“互联网+党建”模式实现了党建工作结构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飞跃,这是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转变的时代要求。

2.ERP理论“新时”突破党建信息建设瓶颈。党建信息化瓶颈呼吁ERP理论的加盟。经过长期的笃志躬行,党建信息化经历了推行电子党务、建立党建网站、党建信息化三个发展阶段,各项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党建信息化优势也在建设中得到了凸显,“互联网+党建”的模式创新了党建平台,拓展了党建空间,丰富了党建形式,提高了党建效率,为党务公开、信息公开、理论宣传和理论学习提供了捷径,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但利弊相依,传统党建工作固有的弊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副作用,使新旧事物的结合出现了不完全兼容的情形,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延伸到群体层面,限制了党建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第二,党建工作无法有效地做到对整体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弱化了党建信息化的时效和交互;第三,跨部门间的工作交接依旧繁琐费时,遇到问题时甚至可能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淡化了党建信息化的民主和透明。这些问题造成了党建信息化建设陷入Web 2.0时代①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的时代。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的内容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的困局。党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党建科学化程度的深浅,将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紧密而完美结合,有助于提高党建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服务人民的本领。为了解决对象单一、管理欠缺和工作交接繁琐等问题,为了顺应党建信息化发展的党务集成化、党务流程化、党务智能化的三大趋势,在党建工作中引进ERP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ERP理论为党建信息化困境纾难解困。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或企业资源规划,是美国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ner Group Inc提出的一种供应链的管理思想。“ERP是指建立在资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5]ERP系统起初被定位为应用软件,其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各管理部门更加敏锐地感受市场导向,更加柔性地开展业务活动,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由于其集成化的优势、信息快速处理的性能迅速被全世界各大企业所采纳,如今已成长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虽然ERP是一款主要实现制造行业领域内物质、资金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它在实际应用中突破了部门、公司、地区的限制,打破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间的壁垒,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整合。正是由于ERP系统的包容互鉴,其应用思想很快被运用到相似的管理岗位上,促成了ERP系统在各领域内的统筹联动,这一趋势也为ERP理论被党建工作采纳提供了可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党务集成化、流程化和智能化的思想,党建工作的运行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了ERP系统的管理理念。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工作中,ERP系统和党建信息化的非零和博弈将是解决党建信息化发展困境的良药,将是“互联网+党建”时代的福音。

二、因事而化:时代“新事”聚焦党建ERP不足

纷纭激荡的新时代向我们证明,党建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建立完善的网络化、一体化的党建ERP系统,有助于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搞活各级党组织的活力。将ERP系统融入党建工作中,在“互联网+”的今天无疑是一种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创新之举,它在实际运行中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验证了它的科学性。正是在这个交融与促进的过程中,党建ERP的魅力逐渐散发出来并愈加耀眼,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建ERP建设有待完善和改进,这些时代“新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普及度不足,认识中存在误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建ERP的普及度仍有待提升。第一,未认识而因循守旧。部分地区或者企业没有意识到ERP系统的优越性能,依然以老旧的方法办公,延续传统的工作流程,造就了繁重事务下更加低下的工作效率,出现了部分地方“排队”的现象。第二,片面认识而止步不前。即使意识到党建工作需要ERP系统来加快工作运转,但认识不足导致的想当然情况也屡见不鲜。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党建ERP工程纯粹只是一个业务系统,因而仍旧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案,在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还是采用电话通知、集中开会、文件传达等传统形式进行办公,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建ERP系统建设是为了提高党务工作的效率、降低党务工作的成本。正是由于缺乏对ERP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从而导致ERP系统建设的投入不足,其所必须的软、硬件设备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党员对党建ERP系统的建设存在误区。部分党员就如何使用ERP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仍然一知半解,只能把ERP系统的建设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表面,脱离了党建的实际要求,造成了与现实脱节,导致党建ERP系统建设成为了纯粹的系统建设,完全没有发挥其在党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失去了“互联网+党建”模式应有的时代价值。总之,网络党建的新产物造成认识欠缺的“新事”为党建ERP的推进埋下了认识隐患。

2.完善统一的系统和制度尚未建立。部分地区和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党建ERP系统的建设,但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系统和确立严格、规范的制度,致使尚未完善的ERP系统无法与党建工作相匹配。一方面,在系统完善上未包容共鉴。目前,各级党委、党组织以及国营企业的党建ERP工作均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无论是硬件建设、软件开发还是生产应用等方面都缺乏科学的、统一的标准,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科学的ERP建设布局,导致大量的信息无法共用,繁杂的数据难以交换,大部分资源未能共享。而部分地区和企业刻意地跟风模仿,导致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局面,甚至出现了大规模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在制度建构上未统筹联动。党建ERP工作不仅要攻克技术难题,还要注重推进ERP系统的实际应用,这需要制定配套的制度来支撑党建ERP的建设工程。目前,党建ERP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各级党组织、党员、党务工作者不清楚在党建ERP建设上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权责不清、任务不明反映出的是党建ERP建设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流程。诸如在日常ERP系统的维护中,海量信息未能及时更新上传,造成了党建ERP系统资源丧失了时效性,这种实际发布的信息难以满足实时的需求,信息更新缓慢且滞后的现象导致了很多党建ERP系统变成“死系统”,其建设意义也就被搁浅了。总之,没有完善统一的系统和制度造成“互联网+党建”实践模式未能有效落实的“新事”为党建ERP的推进埋下了制度隐患。

3.综合型人才不足。党建ERP系统作为党建信息化的又一层次的提升,其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一方面,党建ERP系统建设需要具有综合专业背景的人才。党建信息化所需人才与其他信息行业所需人才有显著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精通信息技术又了解行政事务而且还要熟悉党务工作的综合型人才。目前,虽然我国每年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日渐增多,但很多年轻人并没有选择进入党务机关或者相关国企,加之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考系统不够完善,打击了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的自信心,造成了不少拥有真才实学的信息管理人才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录用了相关的信息专业人才,由于缺乏处理行政事务的经验及不熟悉党务工作的流程,在实际工作操作中难免出现失误。另一方面,党建ERP系统建设需要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的综合型人才。在知识层面选拔出的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一部分思想觉悟低的人员即使掌握了尖端的信息化技术也难以胜任党建ERP系统建设的重任,这也是对口人才匮乏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所需人才和社会培养断层、实际业务能力和思想觉悟高低脱节的“新事”为党建ERP建设埋下了人才隐患。

三、因势而新:时代“新势”引领党建ERP改进

党建工作中ERP系统的推广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能,这是党建信息化演进中的创新点之一,但在具体实施中党建ERP系统并没有取得理想成果,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现实困境、时代“新势”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地改进。

1.加大ERP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完善的党建ERP系统。如果把党建信息系统视为党建信息化的枢纽,那么党建ERP系统便是党建信息系统的联络站。要发挥党建ERP系统的联络站作用,最基本的是要加大对ERP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因势而新快速推进党建ERP的完善。在ERP系统基础设施的创建方面,首先,要制定统一且科学有效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仅要确保各类信息彼此联系、多方共享,也要注重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为此,要统一建设网站标准、统一具体发布信息标准、统一处理数据标准、统一确保信息安全标准等;其次,要做到定期对软、硬件环境进行日常维护,以确保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最后,要做好数据存储与备份工作,运用多种存储途径,并制定相应备份和恢复方案。因此,只有全方位的完善ERP基础设施才能为党建工作奠定基础和提供牵引。如果没有健全的党建ERP系统,党建信息化将失去强有力的支撑,很难真正达到“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实际要求。完善的党建ERP系统应该把各个党建信息化系统相连接,每个独立系统即每个独立联络站都可以共用数据库,共享信息资源,形成科学、高效运转的内外网协同平台。同时,整个系统也要将管理者和实行者联系起来,使双方彼此理解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子系统的运营。总之,加大ERP基础设施的投入是顺应时代“新势”,完善党建ERP系统的“开学第一课”。

2.完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党建ERP系统的效能。党建工作信息化管理拥有全面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极大搞活了党建工作的氛围,规范了党建工作的管理。党建ERP系统是新时代信息化系统的一次大升级,这项新的工作把各级党组织、党员、党务工作者以及不同的部门都囊括在内,其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采取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推进ERP系统的进程,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效能。首先,拓宽ERP系统管理制度的覆盖面,充分发挥ERP系统的集成效应、智能操作、交流共享功能。其次,加强整个ERP系统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机制,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巩固以密码技术为支撑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加快涉密信息系统测评机构建设,能大有成效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最后,充分认识到ERP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不是套在头上的“紧箍咒”,我们要确保在符合制度规定的情况下保持党建ERP工作的统一性、规范性和积极性,不然就会丧失开展党建ERP工作的现实意义。总之,完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党建ERP系统的效能是顺应时代“新势”,健全党建ERP系统的制度依托。

3.培养党建信息化人才,壮大网络党建人才队伍。党建ERP系统建设有其时代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有思想上的重视而没有相应知识的补充支撑也很难快速准确地推进党建ERP系统建设。首先,全面动员,深化认识。各级党组织、党员、党务工作者要自觉主动地了解并掌握系统的基本操作,坚持主动发声、正面回声,让领导熟悉,让干部知晓,让群众了解党建ERP工作中的各项任务,从而更大程度提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以及人民群众建设ERP系统的参与度。其次,政策扶持,吸纳人才。ERP系统在党建信息化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技术提升有助于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并发挥着传统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ERP系统的建设需要相应的人才配备,目前信息化人才多数都没有选择进入党务机关,造成作为党建信息化高级项目的党建ERP系统缺乏尖端人才的支撑,延误了党建ERP系统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系统的设计存在漏洞。因此,党务机关要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制度安排,积极吸收各类信息化人才。最后,提升觉悟,精准发力。在党建ERP进程中,信息化人才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要在积极了解党建工作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开发设计,保证ERP系统推出后能被人民群众快速接受,能被广大党务机关及时应用。总之,培养党建信息化人才,壮大网络党建人才队伍是顺应时代“新势”,打牢党建ERP系统根基的人才举措。

4.提高党员信息伦理素养,加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党建ERP系统是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较大程度取决于使用者的信息素养。首先,在提高党员信息素养上要突破传统。广大党员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习惯做法,改变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提高对党建ERP的认知和认可,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党员进行相应的ERP理论知识培训。广大党员也要紧跟时代潮流,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特别是ERP理论的相关知识,提高在繁杂数据信息中发现、识别、获取有用数据信息的能力。其次,在塑造网络文化环境上要激浊扬清、崇德向善。第一,重点开展信息道德和互联网法治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党员抵御腐朽、错误思想观念的能力,增强广大党员与有悖于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腐朽信息作斗争的魄力。第二,广大党员要自觉了解相关信息的法律法规,在虚拟信息网络空间强化自身法律观念,增强自身守法意识。第三,党员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自觉加大优秀信息文化和信息政治文明建设,自觉优化网络生态环境和党建网络操作平台,引导党建信息化工作良性发展。完善网络文化建设,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需要,又是信息时代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既要创新体制,健全网上引导机制,出台网络文化建设法律规范,又要严格监督管理,使得网络文化循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只有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下,才能开展信息的公开化和网络问政的透明化,既使群众了解党建信息化进程,了解党建工作原理和办事效率,加深对党建信息化的认识,又使群众通过信息平台提供个人见解,更好地发挥网络问政功能。总之,提高党员信息伦理素养,加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是顺应时代“新势”,营造党建ERP环境的文化因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工作急需信息化技术的辅助。这种“互联网+党建”形式的创新,既给民众以耳目一新之感,又推进了党建工作的高效运行。党建的创新之路不只是生搬硬套的强行结合,而是要做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融合。要真正发挥“互联网+”模式的潜在力量,就需要不断改革党建中与之不相匹配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人才队伍的补给、管理制度的完善、党员素质的提升。在未来的结合和发展中,将会面临新的问题,只有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方可不畏葸不前,不行无依归,务实客观的看待现实存在的难题,让党建ERP发展焕发新的活力,让信息化与新时代全面融合。“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因此,只有不断顺应时代大势推动国家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才能真正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时代信息化信息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订阅信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