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导向型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机制探讨*

2018-04-02 00:56
教书育人 2018年9期
关键词:师资双创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重要紧迫的课题。李克强总理在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批示中强调: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由此可见,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加快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发展孕育了一批创新创业导师,但在如何强化创新创业导师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利用高校、政府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加快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应用导向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特点,从高校、政府和社会(企业)“三位一体、主体互动”的思路出发探讨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为丰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和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思路借鉴。

一 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西方学者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展开了初步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由西方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在其所著的《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一书中提出“创业型经济需要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育”“创业能力是可以学习而得之的”。斯坦福第五任校长斯特林为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采取聘用全世界最杰出的教授等措施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近来年,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与优化管理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高度热议和关注,针对“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存在的体量不足、能力欠佳、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滞后以及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等焦点问题,纷纷提出了对策建议。李新仓等[1]强调“双创”师资的基础理论和实战能力的协同重要性,指出具有高等教育背景且精通企业商业管理和操作的企业家是“双创”教育师资人才的最佳人选,因其能够针对性地向教育对象(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创业发展。蒋德勤[2]建议高校应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并认为高校在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实行校际教师互聘,资源共享,可以使优质师资的使用向培养青年教师等方向延伸,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水平和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孟祥霞等[3]从国际化视角介绍了百森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犹他大学等美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成功案例,认为创业专家体系在创业教育中起到加速作用,指出该专家体系是由以从事创业教育最基本最主要力量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政府管理、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法律专家等各行业领域专家共同组成。柴蕾[4]围绕高校创业型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培训内容、师资评价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创新创业导师赴企业进行假期实践甚至挂职锻炼、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创业教育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创业教育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颇具新意。刘忠艳[5]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勾勒出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精细化管理的系统链图,为优化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学界均对加强高校“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达成广泛共识,而且对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但从高校“双创”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视角来看,绝大部分理论研究囿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教育质量等微观层面,缺乏“双创”师资人才能力培养的系统化方案。从“双创”教育师资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来看,大多囿于“拉郎配”“大拼凑”“复合型”以及“专兼结合”等层面,虽有少数研究提及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参与主体,但视角仅限于单个主体的功能性,对于系统性原因导致的创新创业师资能力培养问题缺乏主体关联性分析,缺乏相应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高校“双创”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与创新创业目标需求不相适宜的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双创”教育工作的良序化运行。

二 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机制探讨

1 构建创新创业师资能力培养平台

改变创新创业师资能力培养由高校唱“独角戏”的局面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如何将高校与政府和社会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系列性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平台,将各个参与主体纳入平台建设当中,通过深入研究高校、政府与社会(企业)等主体的角色、功能和关联要素,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是构建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长效化机制的有效途径。图1所示为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平台的初步构架。框架设计主要从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管理制度及政策等组成要素入手,梳理围绕平台建设的关键组成因素,如由师资结构、资源配置、信息反馈、资金投入和政策制度等因素的主体归属和主体互动的关键环节及实质内容。围绕该平台,高校的主要定位是人才输送和技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做好政策引领和资金支持,企业作为社会力量的中坚主要提供创业指导和市场信息反馈等软硬件支持。与此同时,强化各个主体的互动性,在宏观的层面促进高校和企业的成果转化与对接,政府通过投资融资和政策支持对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间接的支持。

图1 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平台构架

2 建立创新创业师资能力培养平台运行机制

围绕师资培养平台建设,从理念、管理、角色定位等重要影响因素入手,研究政府—高校—企业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相互协作的理论依据和落脚点。例如合作创建形式多样的实训基地、创业基地、孵化器等实践场所,将政府、高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探索一条企业技术与市场反馈—师生校内创新—企业、高校合作指导创业—政府、企业政策资金扶持的良性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围绕平台从人力资源培养、资金投入监管、管理制度创新、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以及效果评价等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系列化运行机制,保证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养平台的长效化运行,例如,完善师资培养系列化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师资选拔、项目设置等具体的措施制定;研究建立“政府指导、高校抓实、企业配合、师生参与”的管理模式,以上述平台建设框架为指导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健全网络及加强监管;研究有效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由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综合参与,强调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兼顾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利益诉求,使创新创业的成果既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又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政府投资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和社会评价。

总之,加强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培养,需要从系统化的视角出发,考虑改变目前创新创业师资能力培养基本由高校唱“独角戏”的局面,以构建高校、社会与政府“三位一体”的培养平台为落脚点,突出平台建设在师资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有效建立高校、社会与政府在创新创业师资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密切联系,凝聚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创新创业师资能力的培养当中,开拓创新创业师资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1]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

[2]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3]孟祥霞,黄文军.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

[4]柴蕾.创业教育下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3).

[5]刘忠艳.精细化管理视阈下“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5).

猜你喜欢
师资双创能力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