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2018-04-03 02:37吴勇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高水平总书记

◎吴勇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习近平教育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提出了“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在高职教育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促进和检验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依据。

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是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价值思想,则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深化。正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不仅仅针对教育而提出,而是涉及经济、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种领域的科学思想,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共同富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同样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不仅成为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而且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尤其是他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思想,是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进一步深化。

(一)培养什么人的教育价值体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核心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按照人才培养的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由人才培养的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在这样一个总的系统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体系反映了教育的价值属性,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中形成和被广泛接受的以思想、理论、观念的形式而存在的价值观念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思想的指导思想,他所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及其系统论述,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核心体系,毫无疑问的是高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体系。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之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是加快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无疑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重技术技能培养,但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的初心,要始终坚守高职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以这“四个服务”为根本,笃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把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有机统一在一起。高职教育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要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1],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教育在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什么样的素质和精神状态,总书记指出了明确方向,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样一个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就不能成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1]。

怎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关于教育的价值属性的根本问题。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的,尽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在世界上早就被提出,但剥去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外衣之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越来越与各国的政治要求相融合,尤其是马克思建立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教育的价值属性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六个下功夫)[1],全面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使他们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才能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使他们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才能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才能教育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增强才识;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才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二)高职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学校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在高职院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促进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人的未成性和待定性”的哲学命题为教育确立了“成人”的价值目的,在教育学原理中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常常会受到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的影响,而忽略或偏离了“成人”的教育价值目的。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产教融合质量的评价聚焦于可见的、易于采集‘客观'数据的物质层面”,导致只重视“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这一显性目标”,忽视了“‘成人'的目的”[2],剥离了人的主体性的产教融合,就等于割断了人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联系,根本无法造就“成人”的教育。“成人”的教育应当是超越物质层面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才是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习总书记对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做出了精辟诠释,在品德修养上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增长知识上要“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知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在身体的教育上“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审美上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劳动教育上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在全面发展中加强劳动教育已多年不提了,总书记把劳动纳入到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之中具有重大意义”[3],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教育中再次回归,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发展了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再一方面是劳动在教育价值中的回归,进一步丰富了“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价值体系而存在于教育价值体系中的,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独立性。从整体性上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体系是整体中一个系统,需要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教学体系等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或系统;从独立性上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体系的形成,决定和影响着教育体系的发展,这是由它自身的“上层建筑”政治价值决定的,即决定和影响着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教材、教学、管理等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体系决定和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决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标。

二、由“模式”到“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如果说高职教育现实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偏重于物质层面而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那么其模式本身过度聚焦于方法层面的局限,同样与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同日而语,直接影响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由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转变,是实现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

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如国民教育体系是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则是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系统,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则是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和其与教育目标体系、质量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系统的内部联系,面向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教育系统组合而成的整体,整体性是其主要特征。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实现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衔接,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要素与结构才有可操作性,其具有一般性、简约性、重复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辞海》把模式看作“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学者把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化的形式”[4],标准样式、简约性和对现实过程(或结构)的再现都决定了模式是基于方法层面的,结构和操作性是其方法的保证基础。

高职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宏观层面简约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微观层面,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构建了诸如“校企双主体育人”“双证书制”“政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2+1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从不同角度再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构化样式或过程,以彰显其人才培养特色。但是,以人才培养过程结构、标准样式和方法途径为核心追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完整表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价值,并不能突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整体意义,并不能涵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全面性,同时往往由于“模式构建,一劳永逸”的惯性思维,缺乏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对相关要素及结构的适时调整,使其损减了操作性,由模式化走向僵化。正是由于体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凌驾于模式的结构形式性、操作方法性之上,所以,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总的人才培养体系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殷殷重托,在一年中的5个月内,总书记两次谈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三就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大学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了,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5]。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检验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什么、学得怎么样的根本价值标准。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中,思想道德是第一位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用“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之典,形象地指出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5],“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6],所以“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育人与育才的辩证法,是我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是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5]。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根本是育人,不仅“德不立,无以成才”,而且缺乏了健康体质、健全人格、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等基本综合素质,缺乏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前进方向和敢于担当、不懈奋斗、乐观向上等人生态度和精神,既影响“成人”,也影响成才。所以,高职教育必须按照总书记有关育人与育才的辩证法思想,以育人为根本,把“德智体美劳”统一在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之中,把育人与育才统一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才能够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才能够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要素融入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之中,才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形成整体、产生合力。

首先,贯通人才培养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5]在人才培养体系所涉及的所有体系中,只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唯一贯通其中的体系,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基于人才培养的政治思想工作,首先“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5]。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虽然包括了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但绝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在全员参与中进行有效的功能整合,按照“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作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形成的规律[7],紧紧把握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上的内在思想矛盾,强化外界条件与内在主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发挥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信息管理、队伍管理,形成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功在体系。

其次,在学科体系建设中高水平融入“德智体美劳”素质要素。狭义上讲,学科体系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反映了专业门类与经济结构、科技结构、产业结构等之间的联系,依据学科门类设置专业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无论普通高等教育按照学科门类形成学科体系和设置专业,还是技术应用类高等教育按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形成专业群体系和设置专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法论,而不是机械地进入。对于学科来说,除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外,还有其相对独特的方法体系,而在方法体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方法论——即认识论上的根本方法,正是由于方法体系的存在,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或专业知识才有了不同形式的结构方式或行动方式。所以,“德智体美劳”融入学科体系或专业群体系,是建立在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辩证法基础上的对学科知识重新结构、组合而形成的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目的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或专业群体系。

再次,在教学体系中高水平融入“德智体美劳”素质要素。教育学原理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是教学的教育性,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是一个育人、成人的过程,深含着育人与育才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过去人们喜欢用“渗透”一词来讲“德智体美劳”在“教学的教育性”上的实现方法,但“渗透”的本义是指水分子的扩散现象,引申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是对渐进或扩散现象的描述,而“融入”指融合之义,是指一种物质融入了另一种物质而形成新的结构或一种思想融入到另一种思想而形成一个新的思想的过程,描述的是物质或事物间的融合和接纳。所以,要把“德智体美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是精神层级的学科教学与“德智体美劳”的直接融合而形成新的教学体系,而不是逐渐的进入。尤其人们会觉得专业教学与体育相融合是一种奇怪现象,其实广义的体育指的是“身体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中的身体,是更高层面上对身体和生命的敬畏,“天地之大德曰生”,没有对身体和生命的敬畏,怎样能够实现总书记所期望的“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的育人目标呢?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都面对承载着活生生的生命的身体,都肩负着对身体的教育的职责。融入“德智体美劳”的教学体系,不仅单指教学过程中学科或专业知识与“德智体美劳”的融合,而且包括在教学目标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等形成全方位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更高水平的教学体系。

另外,在教材体系中高水平融入“德智体美劳”素质要素。教材体系建设首先离不开对教材结构方法的把握。教材结构方法不外乎三种形式:一是以知识自身逻辑进行结构,二是以认知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进行结构,三是以育人的逻辑与认知逻辑、知识逻辑相结合进行结构。按照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预设、教材内容的结构等环节,都应该把立德树人的育人逻辑放在第一位,不偏离有利于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将育人的逻辑与学生认知的逻辑和知识自身的逻辑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教材基础。由于专业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最小单元,依据学科门类或专业群设置专业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教材体系也必须按照一个学科门类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进行教育知识选择和结构,而形成统一规范、统一规格、统一结构方法的教材体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逻辑和认知逻辑去整合专业知识自身的逻辑,保证“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融入,才能够形成更高水平的教材体系。

最后,在管理体系中高水平融入“德智体美劳”要素。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很多人把管理育人理解为服务育人,认为是服务教书育人的,是把“教书”放在第一位的,并没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放在第一位,难以形成育人的系统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8],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一步丰富到全员育人,为“系统育人”提供了“系统思维”“系统眼光”和“系统自觉”,要求我们自觉地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系统化,通过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全员育人,形成“系统教育力”。总书记指出的管理体系要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设计,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形成“系统育人力”。在高校形成“系统育人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因为管理不仅是连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桥梁,而且也是协调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后勤工作等方面的重要途径,更是组织实施和监控全程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没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管理体系,是强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

由人才培养模式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全方位的变革,是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按照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设计、重新完善。

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改革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1]所以,在高职院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改革。

(一)必须深刻理解“九个坚持”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改革是有方向的,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核心要义是‘九个坚持'”,“这‘九个坚持'全部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同‘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是在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主要矛盾、发展道路、改革目标、战略举措基础上,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提出来的”[9],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中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0]“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集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战略目标、根本任务、发展规律、育人模式、动力源泉、依靠力量和治理体现等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全景式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一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定位。习近平总书

记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所以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有关教育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等具体要求,是对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全新定位。三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目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对这样的战略目标作出具体阐述:“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四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必须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五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个坚持”“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必须明确,“九个坚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六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模式。七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动力源泉,而且指出了如何做、怎样改。八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中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通过提出教师的“三传播”“三塑造”的新时代使命和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依靠力量。九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负责。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教育”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怎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有理论上的系统阐述,也有对实践上的目标、路径、方略的要求。

(二)必须以“六个下功夫”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六个下功夫'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11],高职教育必须依照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去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已经实施了20年的素质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里面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社会共识,但实践中“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经常被“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所遮蔽。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通过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发展和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实践中发展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之后,深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境界、新思想、新要求。对于怎样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总书记首先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上“下功夫”,突出遵循“立德为先,修身为本”人才成长逻辑的重要意义,强调品德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六个下功夫”明确了包含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在内的各项基本素质要求,极具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同时要求彻底转变唯学历、唯分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在尊重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上为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在“六个下功夫”人才培养指南下,总书记推出了“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既从思想、观念层面为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要求,也从实践层面对如何做、如何改提出了要求。所以,必须以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作为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作为高职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行动指南,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遵循。

(三)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传播”“三塑造”“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全力打造高职教育优秀教师队伍

教师肩负着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的同时,也指出了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总书记提出的教师的“三传播”“三塑造”的使命观、责任观,与其“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三个牢固树立”的思想一脉相承。2014年教师节,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就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2],2016年9月10日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了“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奉献祖国的领路人”[13],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指出教师要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心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4],2013年教师节在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对教师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的要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之一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贡献”[15],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1]在习近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中,“三个牢固树立”和“四个相统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方向性、指导性原则,只有坚持“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才能够担负其“三个塑造”的时代重任,才能够成就“四有好老师”,才能够当好“四个引路人”,才能够巩固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要在高职教育中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须以总书记指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和“四个相统一”为指导,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目标追求,以“三个塑造”为责任担当,坚守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信息化时代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什么人的教育价值体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核心体系,高职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思想是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要实现由“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必须深刻理解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和整体性意义,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才能够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以“六个下功夫”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三传播”“三塑造”“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全力打造高职教育优秀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高水平总书记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