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正能量传播力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2018-04-03 02:37于慧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精神传统

◎于慧芳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对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问题,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法治观念,提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在“基础课”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基础课”的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之所以必要,是由于现代道德观、价值观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借鉴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基础课”教学通过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使之传授引导的价值观、道德观奠定在本土的资源中,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是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种能激发人们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的精神动力。这种文化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各个具体方面。学者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说道:“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高波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与青年价值观研究》中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利民济世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和公忠精神;陆卫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中认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人文主义、儒道互补、以和为贵和实践理性;贾玉新提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为两个方面:天人合一和礼治精神;现代许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个方面: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种文化精神鼓励人们自信、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第二,人本主义。传统儒家、道家都倡导的思想,他们强调“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此种精神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追求,倡导人文关怀;第三,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后经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旨为以人道顺应天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第四,礼治精神。“仁”是“礼”的精神内核,“礼”是“仁”的具体表现,“仁”以“礼”为客观的评价标准,“礼”以“仁”为具体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准则。礼治主要强调通过道德修养锤炼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营造人与他人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和谐,形成安定和睦的社会。

二、基础课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的教学内容

正能量一词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著作《正能量》一书,主要观点是: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的话,通过激发内在潜能,使其表现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使人生更加自信和充满活力。人们今天所使用的正能量主要指的是一切能给予人积极向上、健康乐观、鼓舞人不懈奋斗,充满希望的动力和情感。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它的主要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相融合。在基础课中有意识地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引导、影响作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传播力。

在思想教育方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求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一以贯之的是勇于担当人间悲悯的情怀和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责任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的意识情怀在中国历史上有鲜明的体现。爱国诗人屈原在被贬流放期间,他仍心系祖国,忠于楚王,希望楚王有所醒悟,希望国家混乱的局面有所改观,但由于楚王昏庸、奸臣当道,使他不得不带着“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壮志未酬的遗憾,自投汨罗江。西汉贾谊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他曾在当时天下太平安定时给皇帝上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以遍举。”“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都是中国人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利用传统文化积淀的丰富爱国主义资源,结合新的时代气息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认同感和自豪感,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在大学生中牢牢扎根,使其自觉担当起奉献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立志高远、始于足下的理想追求,抱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我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凝结在“君子”人格中,君子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修己安身、内圣外王之道;《礼记·礼运》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老子》以“道”与“徳”的天道推出仁义道德的“人事”,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庄子》通过逍遥的精神自由来追求无情、无己、不以人助天的真人境界。儒道塑造的君子突破了自我局限、人类中心局限和外物局限,它对于市场经济中聚焦狭小的自我、被外物负累的自我有一定的释放作用,在时间上从现在、当前延展到将来、永远,在空间上从我拓展到家、国和地球,在精神上从狭小的名利提升为悬在头顶上的星空。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鼓励人志存高远,而且还要有将理想化为现实的态度,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坚持,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效法天“健”践行自强不息的人道时,就是积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过程,朝着自己的理想目标,永不停止,自信自强,乐观向上,进取奋斗。效法地“坤”践行柔美和顺的人道时,就是要遵循谦虚、诚信、团结的准则,形成和睦的人际社会。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二者的结合才能铸造一个社会中站立的人。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从君子追求的理想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将立志和求知问学结合起来,使大学的主动学习奠定在高远的志向中;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中引导学生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在自立自强自信、刚健有为的同时强化品德修养。

在道德观、法制观方面,传统文化强调以仁为核心的礼治在调节社会关系中的作用。礼是起源于原始社会尊祖敬宗、祭祀鬼神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祭祀的仪式逐渐发展为以维护秩序和权力为目的,以克己、安伦尽分、辞让等为内容的礼仪、规范和制度等。我国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记》强调:“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也非常重视礼治的作用,“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礼记·曾子问》)。礼治的实质是协调和维护社会秩序,这样的“礼”是以“仁”为核心的,“仁”是“礼”的人性根源和内在依据,如果离开了“仁”,道德主体就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实施“礼”;“礼”对“仁”有规范作用,符合“礼”的行为和思想是评价“仁”的标准,孔子曰:“君子博学以文,约以礼。”“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高扬了道德主体的自我实践、追求和锤炼,在此基础上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途径完成“礼”所达到的“和为贵”的社会秩序。基础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传授当代道德原理、法治精神让大学生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在教学中,可以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诚信、宽厚、仁爱、忠孝、勤俭等优秀的道德资源,通过大学生的践履、学习、内省、慎独等方法,使其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成为一代遵法守法、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三、基础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的教学方法途径

提升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基础课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同样也要讲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专题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等。

专题讲授法就是把基础课教材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的热点问题抽取出来形成专题讲授,以承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启示解决当代焦点问题的途径方法。如基础课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有孝亲忠义的内容,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传统孝德尊祖敬宗是对生命的本源追问,悦亲敬养体现了对自我生命的珍视,立身行道的孝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延嗣有后克服了死亡的恐惧,实现了生命死亡意识的超越。传统的孝徳思想充溢着盎然不竭、畅然不止、蓬勃有为的生命意识,这对于人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关注自我生命的权利和价值、追求个性自由的青年一代,在弘扬传统孝徳,关爱父母、回报社会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生命的珍视与追求自由的生命价值所在,从而更好地培养人们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样就可以把基础课中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中的孝亲忠义的传统孝德内容抽取出来,和价值观、生命观、道德观结合起来形成“弘扬传统孝德、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专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展示法主要把基础课教材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视频音频、图片、诗歌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受到形象生动的艺术化的冲击,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生正途的正能量作用。比如在讲到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时,通过展示孔子图片,配上老师的解说,孔子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把孔子具有浓郁诗情意味和强烈经世精神的人生理想展现出来,激励大学生治学为世。通过《屈原》《中国古代名将》《赤壁》等一些优秀的爱国影视展示,将同学们的目光拉回到历史的长河中,跟随古代伟大爱国将领的足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一起为祖国的命运同呼吸,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吟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情窦初开、活泼娇羞的少女形象就可以跃然在眼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爱情观。

讨论法是通过对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展示,找出和现代社会结合紧密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该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如讲到继承传统孝德时,介绍传统孝德的主要内容:“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为孝”。“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礼记·内则》),“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根据这些内容让同学们讨论,传统孝德包括哪些层次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老龄化今天,精神孝养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如何弘扬传统孝德的精神孝养对待自己的父母亲、老年人?在讨论中可以透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指导学生的实践行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基础课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老传统当传承
拿出精神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