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英语运动视域下的实用文体交际翻译策略

2018-04-03 06:33刘清波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体译者译文

刘清波

“残疾人专用”公厕的英文译成了“变形人专用”(Special for Deformed),“当心落水”的英文则译成了“小心地落水”(Take Care to Fall in Water),在公共场所乃至媒体中存在的“照葫芦画瓢”式的翻译时常令人啼笑皆非,也引发人们对英语教育的质疑。实用文体英译中的一个通病是谨守原文,造成译文累赘、臃肿,不堪卒读,即所谓的“翻译腔”。究其原因,除了译者受母语语言文化的制约和英语水平有限之外,英语中的“浮夸词语”“官样文章”也同样影响译者的英文表达。尤其是一些实用英语教材选用的应用文范例比较陈旧,译者深受结构笨拙、书卷味十足的公文文体范例的影响。片面追求公文规范的文本曾在英语国家盛行多年,是大小官员办公或发号施令时必须遵循的文体风格。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长篇累牍的行话、术语和陈词滥调激起了人们的反感,触发了抵制“官样文章”的简明英语运动。简明英语运动主要涉及政府公文、法律、金融、贸易等实用文体,其倡导的社会用语原则与纽马克“交际翻译”阐释的“读者中心论”相似,值得翻译工作者思考和借鉴。本文以简明英语运动为视角,探讨实用文体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策略。

一、简明英语运动倡导的社会用语原则

“简明英语运动”是总部位于英国的一个非盈利性公益组织,拥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70多万名注册会员。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颁布的文件、媒体及公众人物的讲话,致力于使英语成为一种简洁明了、让听众和读者易懂的语言。简明英语的倡导者包括世界各地的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国家的政府制定了简明英语政策,直接参与简明英语的推广运用。1998年6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备忘录,要求政府机构编写书面材料时使用简明英语,以方便美国公民阅读。克林顿说:“运用简明语言,可以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政府在做什么、要求做什么及提供什么服务。简明语言可以使政府和私人机构节省时间、精力和费用。”[1]

随着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商家竞争的加剧、公众知情权概念的提出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简明英语运动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倡使用简明英语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克林顿所提出的政府文件,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法律、金融、技术、商业、医疗,乃至一切实用性文本。简明英语运动所推崇的社会用语标准就是要求作者体现服务意识,顾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因素。“简明英语把读者的需求和作者的需求统一起来,可以增强交流效果,提高交流效率。可以增强交流效果是因为读者可以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可以提高交流效率是因为读者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只需阅读一遍。”[2]简明英语运动网站首页归纳了简明英语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使用短句;选用主动态;用人称代词;选择读者熟悉的词汇;多用祈使句;避免名词化;使用肯定语气;以表格方式展示信息[3]。还有众多的网站以写作指南、范文展示、免费课程培训等方式对简明英语的使用规则作了更加全面和具体的介绍。简明英语原则反映了商业化和信息化背景下语言演变的趋势,是我们翻译时应该遵循的标准。作为翻译工作者,在操控英语译文时,我们应当从简明英语运动中受到启发。虽然“翻译腔”的弊病与官样文章的性质不一样,但它们带给读者的麻烦却是相同的。只要尽心尽意地为读者着想,掌握不同文化中简明语言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在思维上不受旧式文体观念的束缚,随时关注英语语言演变的趋势,我们就可以剔除译文中晦涩难懂的字句,实现顺畅翻译的目的,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二、实用文体的交际翻译策略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一直是翻译界争执不休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翻译方法,而在于文本的适应性。就实用文本翻译而言,译者应该以“交际翻译”为指引。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是实用文本翻译的首选方式,译者应该以读者为中心,体贴读者的文化习惯[4]。诚然,交际翻译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翻译,有时不可避免地在语义上产生一定的偏离。但是,它遵循简明用语的原则,翻译时信息聚集,语义浓缩,逻辑性强,因而容易被译者接受。选用交际翻译,译者以信息传递为首选目标,理顺和优化原文的逻辑关系,使用简洁明了的句法替代臃肿的结构,减少含混与歧义,避免罗嗦与重复。尽量明晰宽泛词语的语义空间,规避偏僻生硬的语言,纠正主观上的语用失误。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策略与简明英语运动倡导的平实文风和服务读者的意识是一致的。译语简明的目的是服务读者,而要做到简明,既需要掌握删繁就简使用语言的共性,又需要审视源语和目标语简明化的不同标准和要求。

(一)研究译语读者的心理预期

以简明英语为出发点,实用文本翻译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研究译文读者的心理预期。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尔多·塞弗瑞(Theodore Savory)根据读者对原文的使用价值将他们分为四类。第一类读者基本上不会涉猎原文,他们偶然阅读译文只是受好奇心驱使。第二种读者是以原文为学习读本,阅读译文主要借以作为学习手段。第三类读者对原文似曾相识,但读之力不从心。第四类读者往往会是专业人士,他们以原文为研究材料[5]。勿需置疑,大多数英语译本的读者应该属于第一类。相对英语而言,汉语处于劣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对汉文化普遍感到陌生,时常以一种挑剔、甚至歧视的目光对待译文,稍微有不顺眼的地方就贬之为“rubbish”(垃圾)。由于语言环境的陌生和文化上缺乏认同感,阅读实用文英译本的读者往往不是因为“某种特别的兴趣”,而是出于某种需要。大体而言,他们有以下三种阅读意图。一是对政治、外交、科教和文化的关注,这只是少数读者群体的事。二是商贸往来的需要。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英美人士涉足于中国经济领域。三是中国旅游市场的无限魅力。源源不断涌入中国的商贸人士和观光游客是阅读英译文献资料的主流。虽然这些读者的阅读目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基础却一样。一方面,他们自认为处于一种优势的语言文化之中,对异域文化心存陌生感甚至抵制情绪。另一方面,出于某种需要,或者为了某种利益,又不得已而去阅读源于汉语的英译本获取信息。

对读者的正确定位是译作成功的基础。一篇译作能否赢得读者的认可,达到实用的交际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处理作品的方法是否与读者的预期相一致。英美读者对他们母语中的繁文缛节、官样文章滋生厌恶情绪,呼吁推行简明英语,反映了现代社会一种实用、功利的阅读趋向,表明他们关心的是文本的确切信息和阅读效率,而非花样繁多的形式、华而不实的架子。他们评判译入语时的要求更高,简明扼要通常是他们的首要标准。重复罗嗦、结构笨重的中式英语使他们更加反感。因此,译者在从事实用文本翻译时应放弃传统的纯文学翻译理念,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取向。即译文尽量符合目的语规范和风格,淡化源语的文化色彩,直接、明白、晓畅,从而减少读者的认知负荷,缩短领悟时间,增加信息传播速度[6]。

(二)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审视简明语言的不同标准

简明语言原则是世界语言文字共同追求的目标。所谓“简明”,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不外乎三种情况:一要避免啰嗦,不说废话;二要避免歧义,防止误解;三要避免晦涩,便于理解。我国实行的白话文运动、汉字改革、改字简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简明汉语运动”。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语言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在选词择句方面所要求的简明标准并不完全相同。英语是分析型语言,逻辑性强,措辞简约;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列次、递相迭加,阅读时有一种分明的层次感。汉语一向有偏重综合性思维习惯的传统,这在言语运用中就表现为注重语言组合的整体效应,略于句子结构的完备丰满,追求意境的浑厚圆融,不惜词语的重复叠加。以下从句子构造、范畴词语的处理和指代关系的取舍等方面来分析两种语言不同的简明标准。

1.句子结构。简明英语实用文本写作指南推荐三种简化句子结构的途径:(1)使用SVO,SV句型,突出主谓机制;(2)减少插入的修饰分,作到结构紧凑;(3)多用平行结构,使读者一目了然[7]。相比之下,汉语结构松散,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汉语的简明效果不依赖结构的调整。例如:

买方在收到和检验货物后,如发现该货物与合同所规定的一致,应立即按照合同第六款规定通知卖方收讫。

原译:Buyer,upon receipt and inspection of the goods,will,provided they are found to b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contract and otherwise as warranted,immediately notify,per section 6 of this contract,the seller of acceptance.Seller’s notification mus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section 6 of this contract.

译文紧扣原文的分散句式,插入的独立分句将主谓关系分割,造成“意义空白,使读者的思维迂回曲折,混淆不清”[8]。根据简明英语“突出主谓机制,减少插入成分”的原则,可以改译为:

Upon receipt of the goods,buyer will inspect them.If buyer finds that the goods comply with the contract and are as warranted,buyer will immediately notify seller of acceptance.Seller’s notification mus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section 6 of this contract.

2.范畴词语。范畴词是汉语的特指手段,它利用概念的两端确定出行为现象的范围,如“方面”“方式”“问题”“情况”等。它们在句子里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他们是构词形式上的辅助手段,有助于语句流畅。这种情况在实用文本中尤为常见。英语常用抽象名词表示事物的属性、状态、品质。为了简洁,汉英翻译时没有必要画蛇添足,添加范畴词语,通常将范畴词进行抽象化处理。例如:

氧化作用oxidization modification

修改方案 modification

短缺现象shortage of accumulation

累积过程accumulation

管理部门management

测量方法measurement

3.指代关系。汉语的意合性往往使得句子中的指代关系在外观上不明显,而英语却要求有明晰的指代关系,否则会造成混乱,影响意义的传达。英译时要增添汉语省略的指代词语,特别是实用文体,清晰的指代关系是读者解读文本深层信息的重要线索。例如:

该市行路难、乘车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是谁“行路难、乘车难”?显然不是“该市”,而是该市的人。翻译时化解歧义的关键是显示隐性主语“人们(people)”:

In the city people find great trouble in getting to their destinations on foot or by car and it has become a top social problem.

4.婉转与直接。为了突出意境,汉语讲究含蓄婉转的风格,而英语趋向于使用平铺直入的方法,从下面的促销广告用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用词比汉语简洁得多:

恕不讲价 one price

年终大甩卖 year-end sale

一条龙服务 door-to-door service

再如,“残疾人专用”和 “当心落水”的公示语,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简单明了地翻译成“Disabled Only”和“Danger—deep water”,就会避免谨守原文带来的尴尬。英语平实的风格决定了我们选词时要遵循简明易懂的原则,将译文的交际作用和信息传递功能放在首位,必要时采用创译、套译方法,而不是逐词硬译。

(三)力戒浮华藻饰,实现文体的平实化、常规化

实用文本的体式特征明显,对文体的正式程度有一定要求。这与简明英语运动倡导的平实文体风格并不矛盾。简明语言原则强调用词规范、语法规范和格式规范,因而也保证了文章的体式要求。提倡文体的平实化、常规化,反对浮华藻饰,淡化文体意识,并不是要将书面语言庸俗化和口语化。对文体正式程度定位的标准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作出调整。选用大众化的词语并不意味着与文体规范相冲突。早在几十年前,福勒(Fowler)兄弟就在《标准英语》(The King’s English)一书中提出用词的五条标准:即,能用人们熟悉的词,就不用牵强的词;能用表示具体概念的词,就不用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能用单个的词,就不用多个的词;能用短词、简单词,就不用长词、大词;能用盎格鲁撒克逊词,就不用拉丁词[8]。平实隽永的语言才能展现出宽宏大度的风范。在选词问题上,译者不应受旧式文体观念的束缚,依靠一些古旧的套语、学究词语和抽象词语来支撑门面,因而滥用正式文体。只要措辞严谨、准确、专业,文体风格就会理性务实,既简明又规范,具有可读性。诚然,简洁词语和简短的句式会降低文体正式程度的档次。所以,有必要在翻译中采取适当的补偿策略。

1.巧用强势词语。简明英语要求尽量减少动词的名词化使用。一个重要途径是把抽象名词替换成相应的动词,使该动词获得强势特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体功能的缺陷[9]。例如:

如果不能支付100元的费用,就要在递交税务报表前书面申请。

译文(1):If you cannot make the payment of the¥100 fee,you must make an application in writing before you file your tax return.

译文(2):If you cannot pay the ¥100 fee,you must apply in writing before you file your tax return.

译文(2)使用了相应的强势动词“pay”和“ apply”,避免了译文(1)中的隐性动词“make”,句子结构紧凑,语义表达简洁明了,语体质朴而不俗气。

2.讲究格式规范。随着高科技特别是网络的全球化普及,以及科技、商业、法律、计算机、金融语篇撰写方式的程式化,语言符号与符号的使用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约定性和很强的互文关系。例如,商业合同的格式特征明显,篇章构架大同小异。因此,熟知实用文本格式规范的译者不会在文体的正式程度上出现很大的偏差。简明的词语、严谨的句子、规范的格式实现了语言通俗性和权威性的统一,不会导致文体正式程度的大幅降低。况且,在语言简化的大趋势中,我们也要对文体正式程度的标准有一个新的认识。就实用文本的英译而言,只要译者遵循了相应的格式规范、语法规范,用词得体,就不能因为其使用简明英语而扣上一顶文体意识淡薄的“帽子”。

3.把握简明语言的基本原则,译写结合。为了达到简明英语的目标,我们提出实用文本英译中译写结合的构想。由于世界各国的科学论文、技术标准以及专利说明书、技术合同、贸易合同之类的法律文件的架构日趋国际化,加上某些文字的固定化,产生了翻译的程式化。程式化的翻译离不开模拟套写、“依葫芦画瓢”的写作方式。实际上,翻译与写作都是语言输出的方式,是一个同一体,只是参照物不同而已。写作的参照对象既是直接经验,也可能是间接经验。翻译实际上是改写,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其参照物永远是间接经验,但是译者的直接经验可以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帮助和理解作用[10]。从业务性质方面看,实用文本的译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专职人员,他们有较好的英文功底,经常用英语搜集信息,处理日常事物,英语是他们的工作语言之一。对他们来说,业务资料的翻译即写作。但是他们的“写作”往往要依凭汉语原稿,因此也有翻译的成分。他们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接经验”,当然容易适合英语读者的口味。另一类译者是纯粹的职业翻译或兼职翻译人员,他们的翻译以“间接经验”为基础。他们的优势是熟悉翻译的标准、原则,具备一定的技能意识。但对翻译标准片面、机械的理解时常制约他们创新思维的发挥,造成“谨守原本,亦步亦趋”的弊病,致使译文词不达意,生硬拗口,晦涩难懂。剔除这种弊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实用文本程式化语言的特点,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原文的体式、句子结构和固定词语,通过模拟、套写的手段实施翻译。

三、结语

简明英语运动反对浮华藻饰,竭力主张文体的平实化、常规化,慎用长词、大词,但绝对不是过分简化语言。简明英语不是儿童语言,不是被降低等次的语言,更不是缺乏美感和词汇贫乏的语言,因而也不是没有表现力的语言。它是按照公认的语法准则,在结构得当的句子中尽量使用简明词汇。语言的使用遵循特定受众,传递简单、清楚、有效的信息。使用简明英语是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的标志,反映了社会用语的方向,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相对而言,简明英语容易掌握,对在母语环境下从事翻译的语言工作者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实用文体翻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译者应及时了解英语实用文本的简明化趋势,熟悉交际翻译的理念,研究交际翻译的策略、方法,肩负简明英语运动倡导者和实施者的使命。

猜你喜欢
文体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I Like Thinking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