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时代观与新时代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①

2018-04-03 23:27秦正为
关键词:文集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秦正为

(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 )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判断,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是基于中国当前的历史方位提出的,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依据和指导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创始人的马克思也有着关于时代问题的系统分析和总体看法,学界对此也已经从多个角度作了分析。但是综观学界研究现状,尚未发现对马克思关于时代划分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的文章。因此,对此作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既能丰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理论研究,又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马克思关于时代的划分

马克思的时代观,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关于时代的划分方面。马克思在其多部著作中有过多种关于“时代”的表述。其中既有明确意义上的“时代”表述,也有诸如“社会形态”“共同体”“王国”等表述。这些没有明确以“时代”相称的表述虽然不能等同于“时代”,但结合马克思语境亦有时代之意。所以,基于对马克思关于时代表述的这种认识,可以将其对时代的划分概括为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四种。其中,两阶段说、五阶段说又分为两种,三阶段说又分为七种。

1.两阶段说

两阶段说之一,即从必然王国时代到自由王国时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8-929页。所谓“必然王国”,是指人们没有掌握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行为活动受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盲目力量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人们困囿于自身的物质生产;而“自由王国”,则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在这个阶段,物质生产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自由的、愉悦的、幸福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两阶段说之二,即从史前史时代到人类史时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在分析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几个时代”之后,接着指出:“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所谓的“史前史”,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仍受到动物性的制约,还没有真正进入人的发展阶段。1846年,马克思在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的信中指出:随着每一代在前一代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因此,所谓的“人类的历史”或简称“人类史”,指的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人自由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历史。当然,在有些地方,马克思也把资本主义之前的时代称为“史前时期”。

2.三阶段说

三阶段说之一,即从封闭时代,经过半封闭半开放时代,到开放时代。这种划分,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这一划分作过经典表述:一开始,各民族均处于孤立封闭状态,此时整个世界处于封闭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开辟,商品经济的发展、贸易交往的扩大,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人类逐渐走出了封闭时代,进入到了半封闭时代;而后,“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整个世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此,人类社会也就由原来的封闭时代,经过半封闭半开放时代,最终过渡到开放时代。

三阶段说之二,即从原始公有制时代,经过私有制时代,到共同所有制时代。根据马克思的众多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原始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等分配,这是原始的公有制时代;在此以后,随着家庭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私有制得到发展,并逐渐取代了公有制,期间经历了奴隶主私有制、封建主私有制、资本家私有制,或者说带有共同体外观的私有制阶段、“纯粹私有制”和“私有制的现代形式”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私有制时代;最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私有制终将被消灭,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为社会成员全体所共同所有和占有。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明确提到了此种时代划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由此可见,在“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也不是对原始公有的回归,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公有,是社会共有、个人所有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

三阶段说之三,即从人的本质不能充分展现的时代,经过人的本质异化的时代,到人的本质真正回归的社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在第一个时代(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社会关系的狭隘,个人成长的条件是不全面的,所以人虽然能够占有自己的本质,却是不充分不完全的。进入到第二个时代(马克思指的是资本主义时代),人发展了起来,人的本质也开始得到进一步地展现,但是这种展现却由于“异化劳动”而使其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把正常的关系颠倒了。因此,只有推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消除了异化劳动,人的本质才能重新真正被自己所占有,真正回归到本质。只有到了那个时代,“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

三阶段说之四,即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时代,经历虚幻的共同体时代,到真正的共同体时代。在《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从共同体的角度对时代作了划分。首先,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部落共同体,即天然的共同体”[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个人完全从属于共同体,依托共同体而存在,这是一个没有个人的时代。其次,随着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的形成,人们作为阶级成员隶属于这个共同体、作为个人隶属于市民社会,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相区别,“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6页。。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个人有了一定的自由,但是相对于“国家”“阶级”而言,个人仍然没有完全实现自身的自由。相对于个人的自由发展而言,这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时代”。最后,人类社会迎来了真正的共同体时代。“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1页。这种“真正的共同体”就是“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只有在这种“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1页。。

三阶段说之五,即从人的依赖的最初社会形态,经历物的依赖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到个人全面发展的第三大社会形态,这主要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在人的依赖社会形态下,人不能离开他人而发展,这是一个个人没有独立性的时代;而在物的依赖社会形态下,人们开始有了独立性,这是一个依托“物”而确立个人自身独立性和自由、平等的时代,并且这一时代为下一个时代的来临准备着条件。而“自由个性”,则是“马克思追求个性独立、自由和解放、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价值诉求和目标,也是个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注]王盛辉:《货币权力与“自由个性”的辩证关系——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7—1858 草稿)》,《理论学刊》2013年第7期。。这样一个“自由个性”的时代必是每一个个人都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时代。

三阶段说之六,即从直接劳动关系时代,经历物与物的关系时代,到自由人联合体时代。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认为:产品反映的是人的直接劳动关系,即产品是人劳动的产物,劳动者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的生成和变动反映的是人劳动过程中和劳动带来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产品成为商品之后,随着商品的流动,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就转化为劳动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劳动产品一旦变为商品,就带上了拜物教的性质。由此,也就使得私人劳动“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0页。。为此,他“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6页。,认为“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由此,人类也才能进入“自由人联合体”时代。

三阶段说之七,即从游牧时代,经历农业社会时代,到工业社会时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无须改变现有东西的形式(这种改变甚至在游牧中就已发生了)等等的这样一种状态,是非常短暂的,在任何地方也不能被认为是事物的正常状态,甚至也不能被认为是正常的原始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5页。他还指出:“在工业社会的这一基础得到充分发展的状态和家长制状态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阶段,无数的色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其中,最为典型的中间环节就是“农业社会”。为此,马克思明确说道:“由封建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相应的工业战争,都取决于资本的加速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不是沿着所谓自然的道路而是靠强制的手段达到。”[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7页。由此,由较为典型的较早的“游牧时代”、中间的“农业社会”时代、当时的“工业社会”时代构成了一个新的时代划分。

3.四阶段说

四阶段说,即从石器时代,经过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机器时代。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先提出了三个时代:“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把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同时我们注意到,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还提出了“机器时代”的概念:“在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和农业)的场合,机器被用来完成个别过程,而其他过程(尽管和那些用机器来完成的过程也是相连接的)则形成机器生产过程的中断,它们需要人的劳动并不是用来看管某个机械过程,而是为了实现生产本身。在机器时代以改变了的形式重新出现的工场手工业和大农业的情况就是这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17页。如果我们按照石器时代对应原始社会、青铜时代对应奴隶社会、铁器时代对应封建社会的理解,那么,机器时代则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前后相继的四个时代。

4.五阶段说

五阶段说之一,即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由此,资本主义也就必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对原始的氏族公社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开始以“原始社会”取代“亚细亚的”生产方式,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典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五阶段说之二,即从部落所有制时代,经过古典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时代、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时代、纯粹私有制时代,到无产阶级的占有制时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1页。“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1页。“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2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继续分析了“现代资本”的“纯粹私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3页。和未来“无产阶级的占有制”,认为“在无产者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1页。。这样,又形成了所有制关系角度的五个时代。

综观马克思关于时代划分的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划分时代时并没有坚持严格的单一标准,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采用一种乃至多种标准来划分时代。例如,“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时代——虚幻的共同体时代——真正的共同体时代”“直接劳动关系时代——物与物的关系时代——自由人联合体时代”“人的依赖的最初社会形态——物的依赖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个人全面发展的第三大社会形态”三种不同的时代划分表述其标准都在于人的自由发展程度。又如“原始公有制时代——私有制时代——共同所有制时代”,其划分标准既可以说是所有制,也可以说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对时代划分的这样一种标准多元化特征实则表明了其对时代划分的一些基本原则。

其一,时代划分的最根本标准是社会基本矛盾。纵观马克思时代划分的标准,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生产工具、人的发展、人的本质、人的关系、社会状态,等等都是马克思划分时代的标准。但是,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划分时代的最根本标准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分析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对此曾有过对此表述:“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7页。“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虽然划分时代的标准较多,但这些标准都可以归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原因上来,都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得到解释。

其二,时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关于为什么要划分时代、怎样划分时代,马克思认为主要在于问题,即出现了问题,如何去面对、去认识、去解决。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所以,马克思对时代的划分,是建立在对问题的寻找、解析和解决基础上的。例如马克思之所以将资本主义称之为一个时代,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的矛盾,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处于异化的状态,看到了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剥削的事实。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如何去认识、去解决呢?马克思认为就要从理论上、实践上、到历史长河中去寻找答案。“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所以,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时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阶级的革命任务和实现共产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二、马克思的新时代

在对时代作出划分的基础上,马克思对于“何为新时代”也有着自己的理解。综合其多个语境,马克思心目中的“新时代”较多的是指资本主义时代,或者共产主义时代。这主要在于,马克思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此时还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期,相对于封建的、奴隶的乃至原始的时代,资本主义就是“新时代”;同时,在这一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的弊病日益显现,相对而言,未来的共产主义更是“新时代”。

(一)关于资本主义新时代

马克思首先指出,资本主义新时代是在旧时代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社会分工变化的角度具体考察了资本主义新时代来临这一重大事件。最初,分工表现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6页。这一分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做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做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7页。。其次,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生产和交往的分离”,出现了“工场手工业”和商人这一“特殊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页。,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原来行会中帮工和学徒的关系被工场手工业中工人和资本家的金钱关系代替了。最后,“产生了大工业”,即“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5页。。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资本主义时代来临了。

尽管马克思的所有理论都在寻求和批判资本主义时代的问题和弊端,但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予以充分肯定。首先,肯定其新时代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8页。其次,承认其革命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页。“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最后,肯定其进步性。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36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与此同时,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弊端有着极为犀利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首先,其建立具有残暴性。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60-861页。因此,“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1页。。其次,其固有的危机性。《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页。最后,其时代的反动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因而,生产力越发展,资本主义的阻碍性就越明显。《共产党宣言》指出:“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因而,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时代也就必然会走向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二)关于共产主义新时代

无产阶级新时代的来临就是共产主义新时代的来临。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新时代的来临也将表现为一个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未来的“共产主义”新时代的来临。1849年末至1850年初,马克思在伦敦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举办的讲座中谈到,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将至少经历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纯粹共产主义共和国三个阶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明确提出可以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页。,正因如此,“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5页。。而到了“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5-436页。,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6页。。

三、马克思的时代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时代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其一,时代的大小和新旧都是相对的。根据马克思的时代观,我们可以看出,时代有大时代、小时代、旧时代、新时代之分。就大时代而言,如史前史时代、人类史时代;就小时代而言,如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代、大工业时代,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高级阶段。就旧时代而言,如中世纪;就新时代而言,如未来社会。但是,时代的大小、新旧又都是相对的,如资本主义,相对于史前史或人类史时代是小时代,相对于大工业时代是大时代,相对于封建社会是新时代,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旧时代。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判断,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对于这个“新时代”,我们也必须采取这样的认识态度。这个“新时代”,“富有鲜明的时代性”[注]高继文:《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表现为十个方面的新变化:新主题、新意味、新方位、新矛盾、新任务、新框架、新布局、新内容、新方略、新思想。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是相对于党的十八大之前而言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也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没有变,即基本国情没有变、国际地位没有变,仍然属于改革开放时代,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秦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及其深远影响——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解读》,《学术界》2017年第12期。如此,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这个新时代。

其二,根据新时代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根据马克思的时代观,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矛盾决定社会性质,社会性质决定革命性质,因而中国历史分为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页。这一重大判断。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提出时代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的宝贵品格和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提出,也正反映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判断力、深刻的洞察力和战略定力。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具体战略和解决方法,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的革命气魄和担当意识。在新时代,我们党清醒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这个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是新时代的发展蓝图和具体路径。

其三,根据新时代提出新思想解决新问题。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1页。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是源于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透彻分析,列宁主义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对帝国主义时代的分析,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也必然诞生新思想。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同时,也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划分时代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时代、解决时代问题。马克思致力于解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问题,列宁致力于解决帝国主义时代的问题,毛泽东致力于解决中国战争与革命时代的问题,邓小平致力于解决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主要矛盾,围绕着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的总任务、总目标,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一系列新方略、新思想,新方案,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转变事件。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必须坚定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时代、走进新时代,才能献身新时代、推进新时代。

猜你喜欢
文集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郭汉城文集》简介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