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策略

2018-04-07 17:05盛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答题题型意象

◎盛丹

一、答题模式

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从大的角度上来说有两种题型:一是直观的对一首诗歌进行鉴赏,二是比较鉴赏。无论是哪一种解题思路和模式差别不大。所以此处我们主要从出题的角度来分析题型,并解决答题模式的问题。

1.意象题 这是相对简单的一类,对于题目本身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所以一笔带过不再多说,关键是这一题对于下一题或者是对于主题的揭示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就牵涉到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的问题,因为它们往往包含着特定的情感。

2.赏析题 赏析题的解题模式是:手法+具体内容+表达效果。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比如说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等,所以即使没有完全读懂诗歌,可以根据解题的模式,有目的地去寻找,往往也能帮助理解诗歌的主题。当然赏析的对象可以是整首诗歌,也可以是一联,特别是诗歌中描写景的诗句,更是鉴赏的重点。

例如2014(浙江卷)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

再如2015如浙江卷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此题考查音乐表现手法,考查的依然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了解诗歌鉴赏的答题模式对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3.主题思想类 诗歌的鉴赏,最终的目的是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诗歌想要表达什么感情,这一题型是离不开对诗歌的阅读理解的,读不懂诗歌,这道题目就无法回答。大体上的答题模式是先概括后分析,也可以先分析后概括。

二、诗歌的阅读方法

1.抓题目 古人有一个写作习惯,即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的,从而了解开头的内容。而且很多诗歌的标题就是“诗眼”,比如崔涂的《孤雁》,这首诗的标题就是诗眼,通过标题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内容,而且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就是诗歌的主题。

2.充分利用诗歌下面的注解 很多诗歌的作者我们并不熟悉,所以对于诗歌写作的背景就无法了解,注就在这方面提供了可能,帮助我们了解诗歌的情感,还有诗歌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或者我们不熟悉的物象,都可以通过注的形式告诉我们,降低阅读的难度。比如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在此诗中,如果没有下面的注,我们很难理解作者略带失落之意的寂寞从何而来。

3.抓意象 诗歌本身就是由意象构成的,没有意象的诗歌就称不上是诗歌,包括在解题的时候,对意象的分析就是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分析意象其实要从意象所包含的特殊含义入手。因为古人往往在特定的意象上赋予了特定的情感。比如“杨柳”:伤别情怀;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紧紧抓牢意象就了解了诗歌主题的一半。而由意象构成的意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写景)更使作者的情感呼之欲出。

4.学会寻找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或者句子(意象的修饰词) 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或者句子无疑是很直观的了解诗歌主题的一种方式,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个“愁”字,把作者的情感明确地点出来了,然后再是什么样的愁呢?通过对故国的回忆就更加明确了,是故国之思,以及故国不再的亡国之痛。再比如崔涂的《孤雁》一个“孤”字,写出的不仅仅是雁之孤,更是诗人之孤。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5.借助题目的提示 有些诗歌是比较晦涩难懂的,用以上的方法仍然觉得难以读懂,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借用题目的暗示。比如董颖的《江上》题目中问到“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的妙处何在?”“一双”自然而然地让人想到了作者的孤单之意。

事实上诗歌鉴赏远非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么简单,这是针对高考所总结出来的一些相对简单而又容易掌握的方法,并非是万能的,要真正意义上的读懂诗歌,并很好的解答题目,还有其他很多方面要掌握,比如对诗歌题材的分类的掌握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当然对于诗歌鉴赏来说,真正读懂诗歌永远都是解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王新辉《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猜你喜欢
答题题型意象
邀你来答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邀你来答题
抚远意象等
邀你来答题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邀你来答题
意象、形神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