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意转换”的教学方法谈

2018-04-08 08:11张云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建构文本课文

张云飞

言,即语言;意,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指感受、感想、情感、思想、观点等。言语表达与言语理解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两个关键能力,其本质是指学习如何用语言形式来表情达意。由此可见,由“言”到“意”的转换是一个“言语理解”的过程,由“意”到“言”的转换则是一个“言语表达”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言意转换的训练是落实学生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基于“言意转换”的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言意转换的初步阶段——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感官系统接触文字载体,并使其反映到大脑中形成画面的活动。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言意转换的初步阶段,也是学生对文本了解与认识的基本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感知环节的落实,以奠定他们言意转换的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言意转换能力。

如《花钟》一课主要讲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学习本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养成从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于文中“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傍晚六点……”这样的描写,我让学生先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中的语言,然后思考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读着读着,眼前好像浮现出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睡莲、午时花……昙花的样子。此时,课文中描写的花儿都像活了一般,在学生的脑海中竞相闪现。这个画面闪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读者把所描述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原有实物的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言意转换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在言意转换的教学中,我主要鼓励学生从朗读中感知,让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从而使学生心有所想,意有所指,心随意动,意由心生,奠定了学生言意转换的基础。

二、言意转换的深化阶段——对话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语言内容、特色、风格,描写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等都是学生对话的内容。经过对话,学生可以真正获得对文本内容全方面的感知。教师应关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并帮助学生实现文本言意转换,进而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重构人物形象,使文本中言意转换更具厚度、深度与力度。

如《窃读记》一文主要以自语式的白描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小时候窃读害怕并快乐着的各种滋味以及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促进学生言意转换能力的提升,我主要采取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对话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描写放学后“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铲敲打的声音”等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作者求知若渴的心情;而“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这句话主要表现“我”对一本书想要读完的迫切心情;“我跨进店门……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句话用“跨、踮、钻、挤”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读书心理……就这样,在对话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明白了文中“言”与“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与课文深入对话的形式展开教学。这样一来,课文中每个字、每个词都能够在学生的深入品味中彰显出意想不到的意义。如此教学,有助于学生言意转换能力的深化,真正明白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言意转换的融会阶段——体验

体验是读者与文本产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方式之一,是可以使文本从静态的语言符号还原为鲜活生命的途径。因此,在言意转换的过程中,体验是学生在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来回穿行的有效方式,它能使学生的言意转换显得更加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主要讲了“糟糕透了”(父亲)“精彩极了”与(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的人生产生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使得作者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深刻认知,我主要采取了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文中母亲与父亲不同的评价就发生在自己身上,面对此种情形,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此教学,学生可以真正置身其中,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真正去感受体验,真切地感受到“糟糕透了”这句话对自己的打击以及“精彩极了”给自己带来的信心。就这样,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文本语言带给自己的体验,在真实的体验中理解了课文的本质内涵。这样教学降低了学生的言意转换难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主要以体验式学习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真正沉入文本,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感世界。如此教学,不仅再现了文本内容,还促进了文本言意之间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也会显得更加轻松自如,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言意转换的创造阶段——建构

言意转换是一种对文本意义建构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解读才能得以建构。因此,在教学中,言意转换的本质不光在于对文本原意的理解,还在于读者在理解和解释文本的时候都要站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立场,以特定的观点去理解与解释,这样才算是一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建构活动。

如《桂林山水》一文主要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作者主要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以及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语言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言意转换,在学生品读、欣赏、感受的基础上,我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描写方法进行建构,让学生基本把握文章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主要是让学生仿照文本布局谋篇的方法以及采取的描写方法,对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进行描写,鼓励学生创造文本、超越文本。这样教学,自然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再是停留在口头或者表面上,而是在重构文本的基础上真正走向了阅读的深处。

言意转换的本质或者最终目标就是能够读懂文本、创造文本、超越文本。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主要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令学生能够真正把握文本在写法上的特点与规律。如此,不仅为学生的言意转换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还能够使学生的读写水平真正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课堂教学中,言意转换作为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经历言意转换的感知、对话、体验、建构等阶段,使学生亲历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踏实、有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建构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