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评价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2018-04-08 10:17高绍科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名师幸福感

○高绍科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教师职业幸福水平的提升创造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在新形势下,如何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其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都面临转型。笔者近期在北京大学参加培训,针对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问题,各地教研员一致认为:部分教师之所以专业成长动力不足,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部分学校教师评价存在设计上不合理、管理上形式化、落实上不到位等问题。一方面是制度性原因:教师工作有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之分,也有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之别,师德标准和能力目标等确实难以量化。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的问题:管,行动上不能公平公正,缺少责任担当;理,思想上不能以教师为本,专业上不能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对教师缺乏人文关怀,使教师的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职业价值得不到充分认同,职业幸福感便会大打折扣。

要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外部需要创建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内部需要完善和创新教师管理体制,这是一个系统性综合工程。

笔者作为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培训专家团队”成员,近几年全程参与、策划了巨鹿县“名师讲坛”与“名师课堂”等特色教学教研活动。我县通过创新教研内容和形式,实现了由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由单一式服务向订单式服务转变,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转变作风,创新服务,多措并举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为解决教研针对性差和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我县成立了“名师课堂”与“名师讲坛”人才库。各单位根据自身教学需要,邀请名师下乡讲座、作公开课和示范课。这样,受邀学校及名师有了荣誉感和成就感,邀请单位也提升了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教育局不断创新教研形式和内容,把“送课下乡”变为“城乡牵手”,变“单向输送”为“双向互动”;把“城乡牵手”变为“联片教研”,变“行政指派”为“自由组合”。教研形式不断调整,教研内容不断升级,教师参与度与满意度逐渐提高。

二、量化过程,考核常规,教师评价实现精细化管理

为解决教学常规管理易定性难定量的问题,教育局制定了《巨鹿县中小学教学视导实施方案和细则》。每学期对全县各个单位的教学教研常规管理进行逐项打分,量化考核,其中教师队伍管理是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视导激发了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教师感受到领导的尊重和关爱,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育局创办的《教研简报》,通过总结典型经验,推广特色做法,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为全县名师搭建了展示形象的舞台。

三、多面激励,多元评价,有效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随着国培项目重心下移,县级培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为了让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又能接地气,我县按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分类、分层设置培训课程。从需求调研、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效果测评、效果跟踪,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精心策划培训方案。这些措施,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总书记“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等重要讲话,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尊师道,强师能,铸师魂,向着打造专业型、智慧型教师团队的目标不断奋进。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名师幸福感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