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德建设从实处生发

2018-04-08 10:17马识宇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青县师德育人

○马识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更高要求,教师队伍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必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一名人民教师,就应当恪守师德规范,树立师风品质,提高育人能力,履行岗位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教书育人,师德是关键

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无论在校园里还是课堂上,举手投足间,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同春风化雨。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受到教育,才能成人成才。

教师的工作是熏陶、是感染,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这一切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能真切、动人。

教书育人,师德是关键。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每一项活动都需要教师去落实。师本为先,如果我们不增加自我的内在能量,不调动自我积极性,不挖掘内在潜力,就无法教好学生,学校形象更是无从谈起。

以青县树人学校为例,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我校以“道德青县”品牌创设为背景,让“月评教师”评选活动成为校际风景线。在一月一评的公开评选中,引领大家发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育人真谛。经过思维碰撞,教师之间的合作会更有默契,会感受到更广阔的生命情怀。通过学期初“品牌树人”“荣誉树人”两次表彰,教师们明确规则,尊重规则,循着生命成长的规律育人,努力发展自我,为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美德教师的品格修为,“最后一公里”在教学一线

真正的教育质量提升,绝不仅仅是教学成绩的提升,而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居首位的德育,主阵地更应该放在课堂上。这就对教师的育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树人学校为例,学校通过“师本大学堂”传递能量,加强教师生命化教育思想和学科专业教学素养的培训,探索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入职培训,建立新教师储备新模式,用生命点燃生命。

“师本大学堂”活动意义深远,教师的积极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2016年12月,经历了课堂翻转理念后,借力青县教育局个性化导学构式示范观摩课,树人学校推出了二期名师,也完善了常态化学堂评价。

这些改革措施的逐一落地,表明树人学校新一轮生命化教育改革走进深水区。教师在成长,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生命化教育深水区的这场改革,体现出学校发展以师为本,意味着教师对自己职业认识的再更新,这些都成就着教师的发展。在实践中,改革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在科技课、思品课、第二课堂中,德育成为看得见摸得到的活动,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师本为先,搭建“师本大学堂”,三级学习机制发展教师,从摸索前行的教育改革践行者,再到小团队发展的树人学堂建设锋行者,经历过头脑风暴的教师走上成长的快车道。各年级自行组织的教科研活动每周定期举行,各学部先后开发出名师讲坛、周末论坛、青年教师读书沙龙等品牌学习活动。三级学习机制的有序展开,让老教师焕发出活力,更让新生力量迅速投身于课改中。

学校通过校报校刊、微信公众平台等大力宣传名师风采,推先进树典型,塑造师德榜样。同时也列出师德考核负面清单,用制度说话,对“无德教师”零容忍,让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行为无处遁形。

师德建设,我们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青县师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的新伙伴
童年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春天来了
爷爷最爱我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