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转换发展性资助工作思路的一点思考

2018-04-08 09:08龙伶俐肖红艳
魅力中国 2018年50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

龙伶俐 肖红艳

摘要:高校发展性资助是新时代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新要求,即把单纯的“扶困”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除了对其进行物质资助之外,还要对高校贫困生的能力提升和精神进行引导帮扶。

关键词:发展性资助;扶困;扶智;扶志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四位一体的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国家立体型、发展型资助体系,形成物质资助、道德浸润、素质发展、精神激励相结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形成“解决经济困难-育人成才-回馈社会”的良性循环,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自强、自立、诚实、守信、感恩的良好品质。

一、发展性资助从“扶困”到“扶智”、“扶志”的思路转换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如不涉及“扶智”与“扶志”核心内容,把其价值目标停留在物质资助层面,即使解决了贫困生在校的经济困难,也无法解决思想、心理等层面的困难。如果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那么他们将无法真正成长为“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领过硬”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一)从“扶困”到“扶智”的转换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功能是“扶贫”,主要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国家资助政策有奖、贷、助、补、免等措施,加上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物质和经济资助,“扶困”是贫困生发展的最低层次的需求。“扶智”主要针对贫困生能力的精准帮扶,能力是自身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来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想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要解决个人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全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绝大部分停留在关注贫困生经济条件的改善,却没有重视贫困生更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提出从“扶困”到“扶智”、“扶志”的转换,就是强调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的基础上,同时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能力提升平台,来推动贫困大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及心理抗压能力,最终具备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

(二)从“扶困”到“扶志”的转换

“扶困”到“扶志”的转换,也是发展性资助政策创新体现。“扶智”与“扶志”的区别在于”扶智”是对贫困生能力的帮扶,“扶志”主要是對贫困生的精神激励。“扶志”同样也会被现有资助政策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发展性资助的核心内容。“扶志”包含心理疏导、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部分贫困生家庭因贫困而产生心理缺失、敏感等心理问题,出现抑郁和焦虑等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负面心理,高校在贫苦资助工作中必须时刻关注受助对象的内心世界,同时为其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心理干预及心理援助。另外,单纯的物质资助,让部分贫困生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产生“等靠要”思想,不利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和国家资助效能的优化。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激发贫困生的内在动力,防止贫困代际相传,使其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二、发展性资助从“扶贫”到“扶智”、“扶志”的实践要求

“资助工作的灵魂是育人”,“这就要求要关心、关爱、关注贫困生,通过人文关怀的资助使其得到尊重形成独立的人格。由“保障”到“发展”的过渡和转型是发展性资助功能的体现,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必须围绕“育人”精神,使贫困生精神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一)在资助目标方面。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两者结合起来,高校既要使贫困生摆脱在校的经济困难,又要排解因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诸多困扰,使其争取与其他学生均等的发展机会。因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理念上一定要坚持“扶贫、扶智和扶志”相融合。不仅给予贫困生适当物质帮助,还要积极引导贫困生自己面对困难与挫折,提升个人能力与自身素质,通过自身艰苦奋斗实现物质和精神双重脱贫。“扶困”、“扶智”、“扶志”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是发展性资助的三个重要功能。“扶困”是前提和基础;“扶智”重在强调以贫困生的内在需求为引领,全面多渠道提供不同层面的帮助,以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而“扶志”则是全方位保障“扶困”的经济效能,保障资助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二)在资助资金来源方面。发展性资助考虑国家人力资源发展与社会发展与的需求,充分吸引社会资源多种形式参与捐助,鼓励贫困生进行自助,改变资助资金来源单一且逐年递增的压力现状,形成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等立体型资助资金来源,资助渠道多元共存、互相互补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在资助项目设置方面。发展性资助为了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根据目前贫困生资助日益增长的趋势,从经济帮扶、精神激励、素质拓展、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构建不同的资助项目,引导贫困生实现学习能力、就业竞争力等全面发展,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四)在资助结构方面。首先应以学生为本,树立隐性资助理念,尊重学生自身人格及隐私,彰显人文关怀,了解他们的需求,因材施教,为其成长成才服务;其次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倡有偿资助,通过助学贷款和勤工学等渠道确保及时、适当资助;三是要倡导无偿与有偿资助、显性与隐性资助相融合,建立权责对等的创新型资助模式。

(五)在资助实施效果方面。不仅要帮助贫困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同时要培养其诚信、感恩意识,既要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通过自身努力脱离贫困代际传递,又要鼓励受助学生在“助我”的基础上,回馈社会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助他”的社会责任,从而推动高校贫困生资助形成“解困一育人一成才一回馈”的良性发展模式。

三、结语

发展性资助,已成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的新要求,促进形成“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新理念,为资助工作提供新指南,为搞好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创造条件,从而为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2]丁绍家.从扶困到扶智、扶志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创新实践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

1.龙伶俐,女,本科,讲师,湖南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中文教育。

2.肖红艳,女,硕士研究生,讲师,湖南信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
扶贫·扶志·扶智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智力扶贫,让扶贫更高效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