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展本质回归朴实悟“通法”
——“鸡兔同笼”教学新策略

2018-04-09 01:25何月丰张永辉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法鸡兔同笼板书

何月丰 张永辉

【课前思考】

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鸡兔同笼”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近两年时间,笔者与学校四年级学科组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问题一:“鸡兔同笼”该教哪种方法好?

“鸡兔同笼”的解法众多。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将其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这样“砍去”了方程一法,但仍有画图、列表、假设,还有古代经典“抬腿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画图是“幼稚”的——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逐步摆脱具体的图形,可以从抽象的数据进行理解了,因此,倘若把“画图”作为一种主要的方法来教,显然幼稚了点;列表是“傻傻”的——实践证明,在教师没提醒、要求或提供表格的前提下,学生一般不会按着顺序一个一个列表来寻求答案,尤其不会从“0”开始思考(鸡兔同笼,怎么可能没有鸡或兔),因此,列表显得傻傻的,是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方法;抬腿法是“怪怪”的——首先,这个方法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其次,这不是“通法”,当面对三轮车和自行车时,就很难实施了。如此看来,只剩下假设法了。所以笔者认为,四年级时“鸡兔同笼”教学的主要方法应该是假设法。

问题二:假设法该如何教?

对“鸡兔同笼”重点教假设法,是有质疑的,尤其是在四年级。因为许多学生面对假设法中的那一串算式,往往很难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总会有一些学生到下课都不能理解,许多时候一节课下来,目标的达成度是偏低的。那么,如何教假设法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假设法的本质是什么?二是学生面对假设法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厘清这两个问题,也就厘清了假设法在课堂上的实施路径。

当我们把一个数据较小的典型“鸡兔同笼”问题给学生,如“6个头、16只脚”,绝大部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会得出答案。他们的方法中,较为普遍的一类是:先任意猜一个,如果没对,调整一下再猜一个。因为数据较小,没几次就能猜对。很明显,“猜”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我们所谓的“假设法”,无非是猜了一种极端情况(全部是鸡或兔)。现在的问题是“没猜对怎么办?”假设法中极端的猜,显然不能猜对,然后做的事情是调整。学生任意猜,没猜对,接下来也是调整,直到正确为止。至此,可以看出假设法的本质:猜——调整。这也就成了假设法教学的重点。

问题三:假设法中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

多次实践发现,学生第一次猜好后,接下来的调整有差异。低级水平:猜好后,不做分析,没有方向的再任意猜一个;中级水平:猜好后,进行分析,明确接下来鸡、兔的增减方向,再猜;高级水平:猜好后,进行分析,明确接下来鸡、兔的增减方向,根据脚的数量关系,一次性调整到位。这里,高级水平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假设法”的做法。由此可见,第一次猜好后,“如何调整”是学生难理解的地方。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就四年级学生而言,解“鸡兔同笼”方法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猜——调整”,重点是“没猜对——怎么调整”,难点是“能不能一次调整到位”。这是一种朴实的方法,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

基于以上思辨,笔者就“鸡兔同笼”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鸡兔同笼”,理解“猜——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尝试、对比、分析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推理能力。

3.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过程设计】

一、认识“鸡兔同笼”,理解“鸡兔互换”规律

1.课件呈现问题: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5个头。 猜一猜,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

2.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出鸡、兔数量,按顺序排列(如图所示)。

3.追问这些情况下脚一共有几只,怎么算的。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出各种情况下脚的数量(如图所示)。

4.对比发现规律:增加1只鸡,减少1只兔,脚的数量减少2(反之脚的数量增加2)。结合板书(画图:展现添上2只脚和去掉2只脚的过程),直观理解这个道理,最终归结为:把1只兔换成1只鸡,脚减少2;把1只鸡换成1只兔,脚增加2。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1只鸡与1只兔进行交换,脚的总数量会相差2,并直观理解“相差2”是怎么发生的。由此,将画图法作为一种辅助理解的方法进行合理使用。】

二、初识“猜—调整”,尝试运用方法

1.课件呈现问题: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6个头。猜一猜,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

2.学生猜一种情况,教师板书学生猜的情况(例如2只鸡,4只兔),并计算出脚的数量(20)。

3.教师告之正确的脚数量(一般根据学生猜的那种情况的脚数量,增加2或者减少2即可,此处以脚数“22”为例),发现没有猜对。追问:你能不能根据现在猜的情况,很快知道鸡和兔正确应该是几只吗?

4.学生观察思考,结合前面的学习经验,通过一次调换,得到正确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板书直观理解:脚要增加,兔要增加;脚要增加2,要把1只鸡换成1只兔。

5.回顾方法:先任意猜一个,如果没猜对,可以根据脚的数量进行调整(板书:猜—调整)。

6.改变脚的数量,学生自己调整:把黑板上的正确脚数“22”改成“16”。

(1)请学生学着板书的样子写一写,并独立调整出正确的结果。

(2)反馈学生的调整。

水平一:1只1只调整(这种方法同样予以肯定)。

水平二:一次性调整到位,重点理解“4÷2=2”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猜—调整”的方法。这里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掌握“一次性调整到位”的方法,而是只要学生能感受到“猜”也能解决问题,并且允许学生1只1只调整。同时,在学生独立调整的过程中,熟悉“图式化”的书写方式。】

三、运用“猜—调整”,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1.课件呈现问题: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12个头,从下面数,有30只脚。则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

2.简单回顾“猜—调整”的方法,然后请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反馈学生的方法。

方法一:先任意猜一个,然后几次调整找到答案。

请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方法,重点说明第一次猜好后该往哪个方向调整。

方法二:先任意猜一个,然后一次调整找到答案。

请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方法,重点说明如何一下子知道要调整几次。这里,根据学生第一次猜的情况不一样,可多反馈几个,加深对“一次性调整到位”的理解。

方法三: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

(1)展示学生的算式(或写到黑板上)。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3)思考:他这样的方法与我们刚才的方法有联系吗?(看情况可请学生再解释一遍)

(4)结合上面的思考,引领全班学生依次理解每个算式的意思(黑板上配合图示)。

解释第一步:全部猜成鸡或兔,计算出脚的总量。

解释第二步:与正确脚数量进行比较,得出脚多了或少了的数量。

解释第三步:根据换一次相差2只脚,得出应该换几次。

(5)将其纳入“猜——调整”方法的范畴,认识到这只是一种猜的比较特殊的方法,全部猜成鸡或兔。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重点放在猜好以后如何调整的教学上,并将一般意义上的“假设法”纳入其中,一方面使本来就会“假设法”的学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也使大家理解了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猜—调整”。】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方法

1.专项练习。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16个头。从下面数,有40只脚。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小明猜:鸡可能有8只,兔也可能有8只。

(1)他猜得对吗?

(2)你能帮他调整吗?

2.基础练习。

(1)先出示《孙子算经》中的问题(如图所示),解释其意义,再用现代形式表述。

(2)请学生独立解决。

(3)反馈:重点说清先怎么猜,然后怎么调整。

3.方法推广。

(1)先出示问题(如图所示),理解题意。

(2)请学生独立解决。

(3)反馈:重点在方法推广与模型建立。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旨在巩固学生对于本课核心方法“猜—调整”的理解和掌握。在练习一和练习二的教学中,可适当渗透“第一次如何猜”的教学,即先各猜一半。练习三重点在模型的建立。】

【课后思考】

通过对不同地方(城镇、农村等)学校学生调查发现,就“鸡兔同笼”解题方法而言,学生的课前知晓率差异是明显的。有的班级“假设法”的知晓率在10%左右,也有知晓率高于50%的班级。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更加坚信“猜——调整”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因为,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他们经历了40分钟,带着朴实的“猜”走出课堂,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四年级的学生,从不将“猜”看作是一种方法的存在。有一次,老师问学生“猜”这种方法怎么样?学生都表示这种方法水平太低了。让学生猜,学生竟然不敢猜。是呀!在他们之前的学习中,都是通过严密的计算来寻求问题答案的。当然,本课的“猜”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猜”,其本质是一种假设,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认知上是一次飞跃。

猜你喜欢
通法鸡兔同笼板书
从鸡兔同笼谈起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鸡兔同笼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