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教学设计

2018-04-10 02:18马伟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靠窗品析美景

马伟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13-03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概括说出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说说本文“心理描写”的方法特点及作用。

3.结合语境,揣摩人物心情,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人物的心理。

二、教学方法

运用“五自”课堂结构,创设“醒悟”学习情境。

三、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明了自觉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感情先行,激趣融情。

(二)整体感知,概括自述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写

(1)本文中用到的成语:争奇斗妍、津津有味、栩栩如生、不得而知、大惊小怪。

(2)容易读写错误的字词:一h5ng(  )清泉、俯k3n(  )、咳s7u(  )、sh&( )口水。

形式:投影显示,辨析比较,检测矫正。

意图:培养学生的朗读意识和能力,关注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

2.圈划词句,复述情节

问题1:小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在此基础上复述小说主要情节。

方法指导:小说情节的概括,本质上要抓住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主线,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基本步骤,以小说主人公为叙述主体,尽量保持主语的一致性(屏幕显示)。

形式:学生自读课文,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演变”这一主线,圈划关键词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写在相应的语段旁。教师巡回,相机指点。

具体步骤: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一开始两位病人相处怎样?

关系:相处和谐,其乐融融。

语言品析:

①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全部内容:相依相伴,驱除寂寥)。

②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享受(享受:得到愉悦,理应感恩)。

(2)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两个人之间的“和谐”是怎样被打破的?变成了怎样的关系?

关系:嫉妒。

语言品析:

①为什么是偏偏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偏偏:抱怨不公,心生嫉妒)?

②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不该是我:欲念滋生,想要取代)?

(3)朗读课文第8—11节,说说这种“嫉妒”最后演变成了什么?

关系:冷漠绝情。

语言品析:纹丝不动、仍然盯著天花板(丧失理智,人性泯灭)。

(4)朗读最后3小节,说说两人之间怎样的关系?结果怎样?

关系:取代。

语言品析:

①就提出是否能将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急不可待,费尽心力)。

②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荒芜死寂,大失所望)。

明确:从上述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两位病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嫉妒—冷漠—取代”的变化过程,围绕这一关系演变,主要写了“远窗病人享受靠窗病人关于窗外美景的描述—远窗病人心生嫉妒,病情加重—远窗病人见死不救—远窗病人来到窗口,见到秃墙”。

问题2:从上文的情节发展来看?请你说说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步骤:

(1)从情节发展来看,哪一个人物决定了情节发展的突变?

明确:远窗病人的“嫉妒”之心,及其愈演愈烈的怨恨绝情,制造了情节的突变,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我们应将此作为品读的重点。

(2)小说塑造这一人物,有何目的?

明确:批判“嫉妒”这一罪恶的人性心理,呼吁人们剪除心中“嫉妒”的毒草。

(3)小说既然以批判远窗病人的“嫉妒”及其带给他人和自我的双重伤害,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靠窗病人”的善良及其所虚构的窗外美景?

蓄势、铺垫,增强悲剧色彩,反衬“嫉妒”之心对美好生命的严重戕害。

意图:

(1)帮助学生确立以“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起承转合”为主线,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故事情节,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策略。

(2)帮助学生确立从“情节发展的转折点、立意主旨的承载点、行文笔墨的着力点”来判断小说的主人公,培养学生“结构化”的语文思维方式。

(3)为下面的品读探究作铺垫,体现从整体感知到聚焦重点,从文本内容到文本表达的自然衔接,凸显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努力避免教学问题的混乱无序、缺乏理据。

(三)建构结构,探究自能

问题1:“嫉妒”产生前、面对结局时远窗病人心理如何?

(1)品读开头:“嫉妒”产生之前,描绘的美丽画面。

心理:平静,愉悦,满足。

语言品析:

①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这里的“同伴”,就是远窗病人,其心理是平静安然的)。

②细致生动的窗外美景(从远窗病人的视角来看,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园美景,烘托出他内心的喜悦向往)。

③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直接写出他内心的满足幸福)。

(2)品读结局: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心理:绝望、懊悔、痛苦。

语言品析:

①眼前的现实如何?

——荒芜、暗淡、死寂,大失所望。

②他原本想要看到的景象如何?

——绚丽、热烈、活泼。

③面对巨大的反差,其心理如何?

导致其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带给他心理上和身体上致命一击,使他陷入绝望和痛苦的深渊。

④ 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背负承重的愧疚。

问题2:细读课文第6—12小节,说说他的“嫉妒”之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①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嫉妒之心开始于带有憎恨的羡慕,抱怨不公)?

②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强调自我,全然不顾自己的实际,忽略了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嫉妒演变为自私;句子结尾的句号,说明这种心理已经充塞着他的内心,没有半点犹豫或反省)。

③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嫉妒演变为仇恨,“嫉妒者的特性在于因别人窃取他们的幸福而憎恨别人”。——乔治·桑)?

④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和前文“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相呼应,写他内心被嫉妒所深深困扰,用这样一个僵化的动作,显示其内心除了嫉妒憎恨已经没有别的意识了,感恩悲悯已经荡然无存,他在静静等待那个让他如愿的结局。被嫉妒迷住心窍的人,是冷酷无情的)。

明确:小说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运用环境烘托、细节刻画、心理独白等手法,一步步勾画出远窗病人“嫉妒”之心的罪恶轨迹,凸显出“嫉妒”对人心的戕害,对美好的毁灭,留给世人以深刻的警醒。在这一过程中,概括形成“心理描写”的知识结构,投影显示。

(四)当堂反馈,迁移自测

问题1:其实,两位病人眼前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一堵光秃秃的墙”,但在善良者眼里,墙幻化成了五彩斑斓的夏日风景,请你用心理独白的形式,模拟远窗病人的口吻,写几句话,说说他这样做的心理。

问题2:面对眼前的荒芜景象,嫉妒自私的远窗病人,在秃墙这面镜子前,照出了自己人性的卑劣,请你也用心理独白的形式,写一写他心中的忏悔。

明确:

(1)心理独白的语言特点:直接告白自己的心理活动,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运用表现心理活动的动词,来体现心理活动的细微变化。

(2)通过两者的对比,揭示善恶之别,昭示真理:自私卑劣者看不到春天,善良仁爱者或遭忘恩负义,但人性之光永不湮没。

问题3:我们从小说中,感受到了“窗”的深刻含义,体悟到了人性善恶的鲜明对比。请你结合下面一句话:“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林清玄语)请你结合读了小说之后的感受,说说我们需要一面什么样的窗子来眺望世界,又需要一面什么样的镜子来警醒自己?

明确:我们需要一面看见美好的窗子,用来发现世界之美;我们需要一面照见污点的镜子,用来剪除人性之恶。

(五)归纳小结,评价自省

本文给我们揭示了“嫉妒”这一人性之恶,让我们认清了“嫉妒”是多么可怕。那么,“嫉妒”的本质是什么呢?借用日本作家阿部次郎在《人格主义》中的一句名言:“嫉妒是什么?那就是对于别人的价值伴随着憎恶的羡慕。”

问题1:文中针对远窗病人来说,写了哪些“别人的价值?”结合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

明确:

(1)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靠窗病人相对病情较轻,有靠窗的便利条件)。

(2)靠窗病人在描述窗外美景时的认真用心(细致动人的窗外美景,包含了靠窗病人对生命的热爱,包含了对“讲述美景”这份职责的用心)。

问题2:这仅仅是“别人的价值”吗?于己有关吗?

明确:

(1)他从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2)他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激起他对生活的憧憬(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问题3:我们该如何对待“别人的价值”?

(1)远窗病人的“嫉妒”,在于他对“别人的价值”怀着一种“憎恶的羡慕”,忽视了自己其实也在分享着“别人的价值”,最终让“嫉妒”迷住了心窍。

(2)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中“别人的价值”:别人的“价值”与我们息息相关,别人的“幸福”并不是对我们的权利的侵犯,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会与“别人的价值”和谐共处,共享美好,远离嫉妒。

猜你喜欢
靠窗品析美景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唤醒生命感悟美好
兴义的美景多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
你说的美景我知道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