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2018-04-10 02:18姜树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姜树华

摘要:“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言”与“意”相互激荡生成,彼此交互实现,不断创生出“新意”与“新言”。这种教学方式主张具身学习,走进言意场境;主张图式建构,生成语文“原件”;主张梳理探究,觅得言语奥妙;主张渐进思维,产生纵深对话;主张解构创生,提升审视能力;主张阅读指向,实现课内得法。旨在真正实现“言”与“意”的缠绵一体、和谐统一、交互生成。

关键词:言意共生;具身学习;图式建构;渐进思维;解构创生;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21-05

任何言语表达总是采用特别形式来实现特定内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容即形式,形式也是内容,言语形式与内容互为表征。“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强调的“言”与“意”不是单方单向的,而是互为双向,相互激荡生成,彼此交互实现的统一体。“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而工”(朱熹)一说,讲的是“辞达而已矣”(孔子),切忌因文害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说,讲的是 “言不尽意”(庄子),突出了言语的困难。究其本质,“意会”和“言传”是不能割裂的,“言传”让“意会”显性化,是外在的表达过程;“意会”是内在的“言传”过程,是心灵求通而未能的感悟之始。李维鼎先生在其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指明,“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言意共生”语文教学落实了“言”“意”互转的言语实践,不断创生出“新意”与“新言”,进而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生长:言说更有表现力,理解更具洞察力。

语文学习不能总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一般地感知,语文学科总该具有语文属性的学习特质与策略。笔者主持的“‘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2017年江蘇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该成果主要着眼行进于“言”“意”相生的通途上,探寻一些可行的操作路径与基本策略,以有效实现“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笔者现就“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六大基本策略,逐一阐释,见教于大方:

一、具身学习策略

贝洛克的《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动》一书中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人类认知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便利、最为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体和环境来认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整个身体都是“大脑”。我们能够理解书画家、演奏家、舞蹈家们运用手臂、指法、身体技巧来创造艺术,但我们不大理解语言也是一种身体运动。说白了,书面的、口头的表达本质上就是喉部的运动给人带来的气息感受,无论是创作者,还是阅读者,都需要历经这样的过程。尤其是诗歌类作品,断然不能默读,非大声朗诵不可,通过全身心运动,才能再现诗人创作时的完整身体活动,充分感受诗歌内在的音律之美。由此,语文教学当然也要遵循“具身认知”的学习规律。

以《桂花雨》(人教版第九册)一文中“缠”着母亲摇桂花的片段教学为例,文中“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花呢?”教者围绕句中“缠”字展开了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都来做一回小琦君,我现在就是你的母亲。这里的“缠着”该会是怎样的动作?

(学生说出好多词语:拉着、顶着、拽着、靠着、粘着……)

师:百说不如一做。我们现场走一回。

(老师在行间慢走,学生们宛如一只只小老鼠般粘着上来,模仿“缠着”动作)

师:大家都缠着我了,怎么不开口啊?

(学生们纷纷开口读,语气比较书面化,生活情趣不够)

师:“缠着”母亲说话,会像读书一样?会是这样的一板一腔?

(学生们改变语气,有了生活中说话的感觉)

师:你们真“缠着”母亲的时候,会只说一遍?

(学生们纷纷说上几遍)

师:“缠着”别人时,说的话语都是一样的吗?

(学生们恍悟,于是纷纷说“妈,怎么还不摇花呢?”“妈,摇花嘛!”“妈,我们去摇花吧!”“妈,去摇花!”……)

教室内,充满情趣,执教者和学生们完全融在了一起。教者由理解“缠着”的动作,到体会“缠着”的语气,再到体会“缠着”的情形,最后加上自我编创的“缠着”时的话语。将学生们完全带入了话语场境,乐此不疲地创造出生活中的语文情境,在具体语境中准确体验词语的生活感觉。语文课堂生活既不同于文本生活,亦不同于真实的生活。用“具身学习”策略,将师生置身言语场景,用整个身体参与语文的感知,自主体验言语生活,更全景、更真切、更富实感地走进语文的“言”与“意”,实现“言”“意”共振。

二、图式建构策略

语文教育专家金振邦先生认为:“每种文体都有着对这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它在表达统一思想内容时,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换言之,文体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文体是有用的。文章体裁不一,所反映生活的内容、角度、表达形式等特点亦不同。任何文体都会有自身的结构,而结构在文本中常常是隐蔽的,所以才会有歌德的那句话:“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旨在通过各类文体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言意共生”的课堂教学,着力于引领学生从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去发现文体的言语形式,建构出不同文体的表达图式与阅读图式,从而更好地运用于阅读,实现阅读力的提升。如:记叙文尤为强调表达的序列,以时间推移、空间变换、时空交错、题材性质、意识心流等角度为结构顺序;议论文的文体重心在于聚焦观点的多角度论证,常常呈现为并列式、递进式、结合式等结构安排;说明文的文体重心在于解说清楚事例或事理,有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空间位置的变换顺序、事物的逻辑顺序等等。

如,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说理文中的事例论证图式,教学如下:

师:第三自然段的事例显然不是随便选取的,很有讲究的。

(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生:我觉得这些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成就的。

生:我们发现了三个事例的主角是代表了古今中外。

生:这三个人物还是不同行业的杰出代表。

生:我从第三段中读出三个人的事迹介绍都很简短。

师:这是我们共同的感觉。为了更好地去体会作者概括着写,姜老师带来“李时珍故事片段”,请大家静静地读。会读书的孩子总能从李时珍故事片段中找到与课文相关联的内容。

(生默读李时珍故事片段)

生:故事中写李时珍采集、品尝曼陀罗用了一大段,而文中只用了三个字“尝药草”。

生:文中“访名医”三个字,阅读材料中却用了一句话来写。

生:“翻山越岭”四个字,故事片段里却说了一大句“白天……晚上……”

形成文体特质的表达图式,既为了阅读力的提升,也为了表达力的形成。上述教学中,教者为了引领学生建构说理文事例论证图式,让学生自我发现“文中列举的讲究”。学生很快从“意”的角度领会三个事例具有“古今中外”的时空代表性,医学、科学、艺术的行业普及性,家喻户晓的人物典型性;从“言”的角度领会了说理文事例的高度概括性,并具体感知了如何概括,抓住主要信息,维度清晰,概述精炼,让学生掌握从长文中概述事例的方法,形成了概述事例的图式。一种新的言语图式,会与已知言语图式形成自动链接,最终形成阅读或表达都用得上的一个个语文“原件”。

三、梳理探究策略

“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基于听说读写的更为高级的阅读活动。小学语文课堂似乎对“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比较亲近,对“梳理与探究”比較疏远。关于梳理,通常是指学生对多年接触和积累的零散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排序、链接,而探究则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拓展能力、发现能力、筛选能力等。“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实施的“梳理与探究”,不仅是多篇文本的学习活动或语文学习的阶段性活动,也可发生在一篇文本、一节课堂的教学之中。基于“言意共生”的“梳理探究”既是语文学习的策略,也是语文学习的技能。

比如,执教《春联》(苏教版第七册)一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可充分引领学生对呈现的春联进行梳理探究。

师:每一副春联都描绘着一幅幅鲜活画面。好好读读,你会看到了许多画面。

(生读春联,交流)

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还有成片成片的粉红色的桃花、杏花,白色的梨花。

生:“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让我看到了清晨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看到了培植花圃的花木奶奶,看到了码头上装卸货物的工人,看到来回穿梭的护士阿姨。

……

师:好经典啊,春联让我们读出的尽是美好。

师:同学们再用心读读这四副春联,看看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生:这四副春联有的写大自然,有的写各行各业,有的写人们的勤劳。

师:这是对内容角度的梳理。同学们有没有尝试从这四副春联的安排次序角度来梳理梳理?(组内热烈讨论)

生:我们发现这四副春联写的内容范围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来安排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指向描写大自然,“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指向祝福祖国,“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指向祝福家庭,“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是聚焦祝福人们的。

生:四副春联是从写大千世界到写人情物态的。

生:四副春联由风调雨顺,到行业兴旺,到其乐融融,再到美好祝愿。

梳理探究策略,一旦成为学习语文的惯常,学生们自然生出发现言语奥秘的眼睛,生长整体建构文本的架构力。课堂上,学生们由走进具体的春联,感知画面内容,感受美好情感,到跳出段落整体看春联的呈现,发现了作者表达顺序中的规律,由恢宏到具体,由环境到生活。学生们发现的表达范畴的聚焦也好,表达情感的升华也罢,都是对这一段落进行的梳理与探究,既关乎内容方面的“意”,也关乎表达形式的“言”。过程中,既生“意”,也生“言”,这是对文本表达逻辑的梳理与探究。梳理探究是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带得走”的宏观梳理、微观探究的语文本领。

四、渐进思维策略

“渐进思维”是蔡元培先生启创的一种思维方式,缘起于北大管理制度的渐进变革,似乎与语文教学关联不大。蔡校长提及的渐进思维,“渐”是表象,“进”才是本质,是一种面对复杂事物的策略,是一种面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洞察。语文教学情形类似,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强调言意的“共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聚焦某点,从言意的角度,逐层递进,直至感受深刻,言语活化,形成我之“言”、我之“意”。

以《灰椋鸟》(苏教版第十册)一文中“排空而至”一词的教学为例:

“排”字有多个意思:“排列、除去、推开、释放”等。教学中,让学生斟酌词中“排”的准确意思,果然有不少学生误解为“排列”“除去”之意。应从鸟儿飞行的角度正确理解为“推开”,用力推开正是鸟儿奋力飞行的状态。教者接着呈现灰椋鸟排空而至的画面与视频,教室内传出阵阵惊叹,学生们感叹着成千上万只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再接着用词语描述的方式表达眼前之景如“千军万马一般”,有“排山倒海之势”。最后用重叠接读的方式表达眼前的震撼画面,重叠读的效果,似乎鸟儿更多了,气势更大了,连文字也有了排空而至的效果。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教者没有停留于音形义的粗浅知晓或者以词解词的概略性感受,而是有序递进,逐层撩开词语本义。教者历经了这样四步:准确甄别字义—结合动感画面,真切感受—联想词语,抒发感怀—感情朗读,表达壮观气势。

“言意共生”语文教学是有生长过程的,“渐进思维”策略就是聚焦言意教学点,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直至全方位、有深度地掌握。渐进思维策略,表现出来的课堂状态是纵深式对话,留给学生言意“共生”过程以“时空”,并非强硬地叠加,而是有序地生长。

五、解构创生策略

传统的“文本观”认为,作者是文本的权威,是作品意义的创作者。但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应打破作者对文本意义的垄断。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甚至写了一本书叫《作者之死》,认为“文本诞生后,作者就死去了,不再有解释权了”。比较两种观点,正在于“知人论世”与“阅读建构”之别。当下阅读教学中有一种过度现象,就是奉作品为圭臬,亦步亦趋地复制式学习,以一种朝圣的心态去挖掘言语之妙,以至于达到了“作者也没想到”的地步。其实,任何文本都是作者的“私有产品”,未见得就是处处经典,经不起半点“推敲”。给我们的启发是文本的“意”是可以“新生”的,文本的“言”也是可以商榷的,这恰恰是经典的魅力。“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解构创生策略就是要带着思辨的眼光去结构性阅读,去建构新的“意”,去生长新的“言”。

执教《秋天》(苏教版第七册)第三节时,教者引领学生感受诗句节奏,教学如下:

稻穗儿熟,蝉声儿消,

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

野菊花香了田间羊肠小路,

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

师:(出示)诗句特别讲究节奏感,老师建议大家打着节拍来读。(生拍手齐读,读到第二行时,节奏有点乱起来)

师:读起来是不是有点不爽?我们不妨做些修改,当然删的时候要尽可能保持诗句的原意。

(生练读,尝试删改诗句,交流)

生:我们觉得可以把第三行“田间”删掉,这样读得很顺。

(生试读,果然顺多了)

师:(追问)同样要删两个字,怎么就删“田间”,没删“羊肠”呢?明摆的偏心哦!

生:我觉得田间小路很平常,羊肠小路弯弯曲曲,更加好玩。(师竖起大拇指)

生:羊肠小路还有一种有粗有细的感觉。

生:我想把“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中的这个“在”字去掉。

生:这个“在”字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生:“牛儿羊儿都……”中的“都”删掉,是因为牛儿羊儿来了就表示都来了。

师:我们来边拍手边读好全小节诗句。

(生齐读,很合节奏,同学们很是满意)

师:我们再读读,有没有同学觉得可以不用删,诗句也能读出节奏的。

(再次练读,有三名同学能不删字词也基本能合上节奏)

师:看来,诗人有诗人的节奏,我们有我们的节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以上教学,学生们聚焦诗句的节奏,在不改变诗句意思的前提下,与文本商榷,进行言语的新创造,删去了“无关紧要”的字词。这样的“折腾”,是对文本的批判性阅读,也是对作者的“挑战”。在斟酌文本的过程中,生长“言”“意”,生长思辨力。整个过程,让学生渐渐领悟:文本不都是“精致的艺术品”,阅读文本应该有“自己”的存在。解构创生策略,就是培养学生带上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着阅读,审视作者的“言”,审视作者的“意”,进而生出自己的“言”与“意”。

六、阅读指向策略

这是一个资讯极为丰富的时代,捕捉资讯面的大小成了读懂这个世界的关键参数。于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解决问题等阅读的方法与能力尤显重要。当下,语文课堂常常在内容指向与表达指向之间“钟摆”状,唯有忘了阅读指向的应有之责。恰切说,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属,各科都有阅读的任务:阅读文本,理解知识,获得感想或启发。于是,好多语文老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任务,而是和别的学科老师混在一起“不明不白”地干活,虽然汗流满面,收获的只是陈述性知识,而非阅读能力,难建语文功业。由此,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独当之任。这是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第十册)第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第三至五自然段,船夫一定有好多地方让你佩服。

(学生们很快找到“极快”“挤过去”“穿过去”“急转弯”等词语)

师:还有吗?

生:“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还有男女老少、各类人群的生活常态,都在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极棒,都属于侧面表达。

师:真会读书!能不能将刚才的同学们读出的信息,整合起来,有序地赞赞这里的船夫。小组内相互试着说说:(出示)“船夫……你看……你听……你想……”

(小组商量着说—班级交流,略)

师:五年级的孩子啦,这样说就有序有深度了,真好!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几自然段,你眼中就只是船夫和乘客们吗?

(课堂进入安静的沉思)

生:我觉得写船夫的本领,其实也在说明小艇的轻便、灵活、小巧。

生:写人们的出行很方便,也在说明小艇的重要性,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

生:第五自然段,小艇决定了城市的喧闹与寂静,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的阅读,常常是打开教学视窗、深度阅读文本、有效读写结合的言意共生路径。以上教学中,执教者在学生散状阅读感受基础上,学会搜集整合信息,学会有序、有深度地解释:由船夫与游客的正面与侧面,进而读懂了作者的“苦心”;写船夫本领高超、乘客的闲适自然,实质也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小艇的小、巧、活。于是,小艇成了城市的主角,小艇的动与静就是人们的出与归,是城市的动与静。整个教学以阅读力指向为主旨,实现了阅读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相互并进,通过言意的搜集、归纳、整合、解释、辐射,思维逐层递进,实现了真正的“课内得法”——“学阅读”。语文思维的跳跃性、逻辑性,活泼泼地呈现在课堂中。

教学一定是有起伏、波动和变化的,“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当然不是一条直线,一成不变地一往前行。课堂中,该凸显“意”时就要“意识”到点,该凸显“言”时就要“言行”到位。静态看到的是“言”或“意”,動态看到的就是“言”与“意”的缠绵一体、交互运行。世间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中达到和谐、统一、美好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言意共生”语文教学追求的就是“言”“意”和谐、统一、美好地实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策略都是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的,本文枚举的六大策略,该是“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而非全部。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