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与基本经验

2018-04-12 00:05李建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

李建柱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浦东 200120)

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挑战和困难,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战略价值和深远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出了诸多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意识形态治理举措,对当前和今后的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将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归纳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并阐述理解上述实践和经验的四条线索。

一、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创造性地开展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斗争,形成了意识形态治理的丰富实践,使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大力推进思想理论创新,为意识形态治理提供前提基础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理论是时代的精华。加强意识形态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创新思想理论话语,为意识形态治理提供内容基础和价值引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上,大力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前提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中国梦,命运共同体,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拧紧思想总开关,掌握看家本领和基本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涉及哲学思维、理论修养、制度建设、干部教育等多个方面,全面覆盖了哲学、政治、文学艺术、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每一个理论片段都有其现实基础、实践来源和科学内涵,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据。在过去的五年中,习近平先后出席或主持了多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会议,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提出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意识形态治理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习近平论述摘编”,总共收入习近平重要论述2410条,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部分占14.9%*本文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与《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等统计。;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3次集体学习,其中有11次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占25.6%*根据新华社2017年10月16日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统计。;习近平在十八大以来出席的260多场重大活动中有47场次谈到了意识形态工作,占18.1%*同上。。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这些理论片段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形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内容创新的理论集群,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二)抓好理论武装,最大限度凝聚社会成员之间的思想共识

科学的思想理论只有转化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才能发挥其统一思想、指引行动的作用,才能在日益多元的社会结构中凝聚不同社会阶层的集体思想共识。而要将“思想武器”转变成“物质武器”,必须对科学理论进行科学的研究阐释和有效传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不断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与历史中国的思想传统相结合,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开拓了意识形态治理的新格局。一是围绕治国理政重大理论和方略加强中央宣讲力度。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组织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讲活动,尤其是中央层面的宣讲活动已经成为十八大以来组织传播科学理论的惯例。十八大以来,中央宣讲团先后围绕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主题集中宣讲,累计宣讲140场次,组织座谈会220场次,直接受众超过3000万人[1]1。中央宣讲团为各地区各部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科学理论入脑入心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二是培育新型智库提升重大科学理论的研究阐释能力。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提升新型智库的功能和作用,围绕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科学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五年间,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等联合打造了15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1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5家高端智库,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支持了215万项研究课题,继续做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了覆盖全国的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基层,成为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重大科学理论成果的重要意识形态平台。三是创新思想理论武装的意识形态载体。中宣部、中组部等联合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论述摘编”丛书等政治理论畅销书,成为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物。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出品的大型纪录片和历史题材影视剧《毛泽东》《焦裕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广受好评,《中国合伙人》等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商业电影既收到良好经济效益,又成功地“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受到各界好评。除此之外,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主办的官方微信微博客户端“学习小组”“侠客岛”“新华视点”“央视新闻”“长安剑”等,在报道重大突发新闻、解读中央政策精神、引导社会大众认知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三)积极引导舆论,健全科学理论向集体行动转化的中间环节

科学理论是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容基础,现实的集体行动是意识形态的最终落脚点,而舆论则是联系科学理论和集体行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564,因为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旗帜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3]38。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端正舆论工作理念、健全舆论领导机制、增强舆论工作活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最根本的原则是党性原则,必须“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3]41。在2016年党的新闻和舆论工作座谈会以后,中央新闻媒体集中进行了一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学习活动,把习近平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贯彻到新闻机构日常工作之中。二是围绕中心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中央及地方各重点媒体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为指导方针,在一系列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在公众共同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报道。比如,2013 年关于国家机构换届的报道,2014 年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报道和APEC北京峰会报道,2015 年抗战胜利70 周年报道,2016 年庆祝建党95 周年报道和杭州G20 峰会报道,以及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题报道。除此之外,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也及时给予回应,如新疆暴恐事件、山东刺死辱母者案等报道,不但从正面提供了关于事件真相的第一手权威信息,及时破解了社会各界对于事件本身的疑虑,而且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地传播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三是通过民生主题报道弘扬主流价值观。十八大以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等意识形态生产领域均把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等民生主题报道作为践行“三贴近”原则的基本途径,在浙江余姚水灾、四川芦山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上,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辩证分析问题,纾解了社会不良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四是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十八大以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2月,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美国华盛顿开播,迈出了中国媒体海外采编播一体化的第一步。该台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南海仲裁案、“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入韩等重大舆论事件上将中国声音传遍世界,凸显了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圈内的影响力。

(四)加快意识形态部门体制机制改革

意识形态部门是承载意识形态治理的主体,意识形态部门体制机制改革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治理效果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部门的改革进入快车道,改革幅度之广、力度之大、层次之深为改革开放以来所罕见。首先,从重塑党和意识形态部门关系的角度,强调了党对意识形态部门的绝对领导。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阐释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问题,明确要求意识形态部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党的”冠名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意识形态部门要履行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职责和使命,坚决做到“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政治家办网”[3]41。这些理论观点表明,中央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作为意识形态领导体制机制的根本前提,将党性原则看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这实际上确立了新时期最根本、最重要的意识形态领导体制。其次,加强对意识形态体制的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立法步伐明显加快,为理顺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提供法律保障。《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和《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一批意识形态法律规制陆续出台,使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为创新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提供了法律支撑。再次,大力推进意识形态体制机制改革。在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等重大议题,形成了以功能主体整合为特点的改革思路,将意识形态部门的改革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随着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和管理思路的转变,文化市场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意识形态产品涌现出来。《将改革进行到底》《红色气质》《厉害了,我的国》等一批承载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产品纷纷占据了主流市场。第四,创新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基层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落脚点。十八大以来,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围绕历次党代会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进行了积极宣讲,通过宣讲团的形式把中央精神带到基层;围绕中央“治理身边的腐败”的反腐败任务,各地抓住家庭“小细胞”建设优良家风,以优良家风涵养领导干部好作风;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改造基层基础文化场馆和文化站点;开展基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和“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人物”评选活动,为基层老百姓树立起价值标杆。经过五年努力,基层意识形态部门活力不断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频共振,激发了基层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经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动意识形态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绩,明确了意识形态治理的若干基础性原则,取得了一系列基本经验。

(一)全面系统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政治前提

党对国家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上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仅关系其执政地位能否真正得到巩固,也关系到执政绩效能否顺利实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表明,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首先必须从理论上清醒把握党性原则,不断增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原则的坚定性。鉴于思想领域的若干错误观点,习近平明确阐释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原则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政治前提,人民性原则是贯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这一论断从源头上为推进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为在实践中拨开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笼罩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迷雾、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必然要求,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的基本理论信条。另外,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依靠刚性法律约束和柔性思想约束两个抓手。要将党对一切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落到实处,传统思路是筑牢思想防线,通过思想共识指导行动,而现代意识形态治理理论和实践表明,仅仅依靠柔性思想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法律法规做刚性约束,加强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意识形态治理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始逐步探索意识形态治理的法制化渠道,初步形成了一批规范性文件。特别是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出台,为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制度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提供了法律准绳。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管理法制化的新探索表明,要捍卫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为意识形态治理提供宪法和法律方面的制度“防火墙”,把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起来,为推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优势转化成国家综合软实力提供法律驱动力。正是在上述理念指引下,党中央全面系统地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具体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理论、新闻宣传、宗教、教育、干部培训等多个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了跨地域超部门的“无边界”意识形态治理新格局,从而确保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思想保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表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便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实践表明,要做到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要敢于和善于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巩固”的科学论断,指出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针对思想理论领域新近崛起的各种社会思潮,习近平要求意识形态部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实践表明,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通过组织理论宣传力量毫不犹豫地反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挑战和进攻,努力巩固拓展红色地带、控制转化灰色地带、遏制改造黑色地带,澄清人们在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只有主动批判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才能够真正捍卫马克思主义,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所昭示的基本经验之一。

实践表明,要做到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要根据新的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穷尽了真理,而是说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内核要求它自身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内容和表达形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表明,意识形态工作应着眼于现阶段的具体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要形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新概括。只有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才能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才能创造真正的能够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三)深刻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基础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战略依托

主流意识形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实践来源,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表明,要推进意识形态治理取得成效,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涵养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主流意识形态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之花。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而是主张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摈除其中腐朽落后的东西,汲取其精华适用的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秉承五四精神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提出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的经典论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日益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身份认同、价值传承、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强大作用,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表明,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说服力,必须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优良家风和领导干部好作风,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道路,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介入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渠道,又使主流意识形态获得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以此打通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这是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治理取得伟大成绩的主要战略依托。

(四)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水平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首要组织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要将这项工程抓实、抓牢、抓好,必须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水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表明,要推动意识形态治理取得突出成效,必须推出一系列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大招、要招、实招,从多个方面提升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尤其是必须全面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切实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不断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是提升党的意识形态治理水平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经验。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都是依靠学习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实现大发展大进步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表明,执政党要高度重视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和培训。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是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三大规律、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其次,要明确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和政治责任。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讲是政治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意识形态部门的当家人要有很强的政治洞察能力、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决策能力,不仅要做业务专家,而且要有政治家的头脑、眼光、智慧,善于从政治上研判意识形态问题,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贯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意识形态部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三,要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理念。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的服务对象,也是意识形态的创造者。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展开,最终落实到增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福祉上来。只有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现实矛盾推进意识形态治理创新,才能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协同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五)多措并举创新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着力点

新闻宣传、思想理论、高等教育等领域是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密切相连的核心领域,上述领域的传播内容关系到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表明,必须加强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在内的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战略举措切实保障上述文化阵地的意识形态安全,才能真正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一方面,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意识形态阵地的内容创新奠定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工程统编的各类教材为高等院校和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统一权威的教材和文本,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制、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所发表的理论专著、干部读本、通俗读物、调研报告等,成为校正意识形态工作航向的理论辅导。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内容管理,防止意识形态阵地出现“破窗效应”。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加强对上述舆论阵地的规范和引导是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表明,必须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研判,深刻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主动应对和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突发事件。对于网络空间中爆发的理论热点、舆论焦点、社情民意聚集点,要发挥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提供一手权威信息,压缩网络空间中错误思潮、政治谣言的生存空间,真正消除“破窗效应”,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三、把握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和基本经验的四条线索

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这一阶段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和基本经验,要注重理解以下四条线索:

第一,要把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激发意识形态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和基本经验表明,要实现意识形态的有效治理,发挥意识形态的各项功能,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意识形态研判和决策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同时应该看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是执政党排除了其他意识形态力量的自说自话,而是在充分调动其他意识形态主体积极参与意识形态事务治理基础之上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习近平在强调要落实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同时,也指出一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应该为意识形态工作承担责任、贡献力量。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在论述网络空间健康发展问题时强调企业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应该承担的主体责任,要求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互联网企业建立协作协调的关系,“走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3]51。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要求发挥好文艺界人民团体的作用。尤其是在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4]1这一讲话更加清楚地表明,习近平对于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意识形态治理网络的政治要求和理论自觉。上述观点均表明,习近平在强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激发其他意识形态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包括执政党、政府文化系统、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意识形态治理多元主体结构。

第二,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起来。要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典原著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自觉运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重大挑战,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鉴别、引导社会思潮。同时应该注意,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不但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不但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更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把握新时代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科学实践和基本经验,必须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原典原著的同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时均强调,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历史地看待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习者打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原典原著和最新成果结合起来学习研究。

第三,要把巩固意识形态传统阵地与扩大意识形态新兴阵地结合起来。意识形态阵地既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舆论阵地,也包括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兴新闻舆论阵地;既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意识形态区域,也包括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新兴意识形态区域。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和基本经验表明,不但要重视意识形态传统阵地,更要重视意识形态新兴阵地,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统筹管理,这样才能提高意识形态治理的实际效果。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高度评价了新闻舆论传统阵地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指出“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5]1,将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管控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强调,要本着对社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治理,“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3]50。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高度评价了高等院校在推动理论创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立德树人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筑中华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习近平也强调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新兴意识形态区域的意识形态治理问题。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阐述了国有企业的“六种力量”,要求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让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国有企业的经常性工作、基础性工作。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各个领域的群团组织负责同志要加强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树立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锻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上述观点均表明习近平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和忧患意识,坚持全面系统地看待意识形态阵地的变化,在强调巩固意识形态传统阵地的同时,也强调扩大意识形态新兴阵地,把两类阵地建设结合起来通盘考量。

第四,把增加意识形态内容供给与不断提升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结合起来。意识形态要从理论武器转变成行动指南,中间要经历生产、编码、传播、解码、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治理并最终取得传播效果,不但要从意识形态源头抓起,注重意识形态的生产,更要注重意识形态的落地落实。意识形态只有真正转化成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辩护功能、组织动员功能、价值涵养功能、约束导向功能。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实践和基本经验表明,必须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等五路社会科学研究大军进行协同攻关,围绕重大基础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创新步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石。同时,也要注重用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把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学习宣传党的意识形态和抓住现实重大问题解决思想疙瘩结合起来,面向不同受众对象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宣传活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真正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思想理论成果,尤其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意识形态成果真正在社会大众的头脑中落地生根。

总之,意识形态治理是一项庞大工程、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创新意识形态内容、抓好理论武装、积极引导新闻舆论等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基础,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多措并举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实现了党对意识形态的有效治理,为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重要探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工作,爽飞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