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疗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分析

2018-04-13 02:28韩艳梅王新荣信阳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南464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7期
关键词:蜡疗面肌面瘫

韩艳梅,王新荣(信阳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南464000)

在中医学中,周围面神经麻痹属于经络的范畴,主要病因是正气不足,风寒乘脉络空虚之时侵袭阳明的脉络[1],使得人体内气、血停滞无法流通或流通不畅,经筋缺血缺氧失去养分,肌肉松弛长时间无法收紧而引发疾病。在对古代医术及文献的研究中,发现古代的医疗工作者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采用针灸疗法[2-3]。目前,针灸作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被广大的患儿及其家长接受。但是,蜡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的作用还未得到确定的理论指导[4]。本研究比较分析了蜡疗配合针灸治疗与单纯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本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9个月至13岁,平均(6.2±0.8)岁;病程:<7 d 5 例,7~30 d 18 例,>30 d 2 例。观察组患儿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0个月至12岁,平均(6.3±0.5)岁;病程:<7 d 9 例,7~30 d 13 例,>30 d 3 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的主要症状:(1)面部表情肌瘫痪,一侧瘫痪患儿偏多;(2)出现贝耳现象,即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可完全闭合;(3)患儿瘫痪侧鼻唇沟变浅、嘴角下垂,张口时歪向健侧。纳入标准[2]:(1)诊断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病程小于2个月;(3)患儿及其家属自愿参加本项研究,且能坚持治疗至本项研究结束。排除标准:(1)诊断发现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出血性疾病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2)入组前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操作为:取患侧穴位阳白、太阳、攒竹、丝竹空、颊车、地仓、颧髎、翳风、水沟、承浆,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使用无菌针灸针,在急性期针灸的手法应当轻点,恢复期针灸时应将针刺入穴位深处通气;每次针灸时选用6~8个穴位,交换针灸[3]。观察组患儿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蜡疗进行治疗,蜡疗具体操作为:将适量的医用石蜡融化后进行自然冷却,带冷却至40~50℃时,将石蜡切成小块装入到袋中,固定放置于患儿的患侧面部穴位,放置时间为半个小时[4]。

1.2.2 观察指标 按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5]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治愈:患儿面肌运动恢复正常;显效:患儿面肌伴有轻度无力,可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额部正常或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口角轻微不对称。有效:患儿面肌伴有轻度无力明显,但无面部变形,联带运动明显或半面痉挛,静止时,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额部减弱,闭眼不完全,口角用力后不对称;无效:患儿面肌完全麻痹,无运动。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共有17例患儿疗效显著,有效率为68.0%,观察组共有23例患儿的疗效显著,有效率为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周围性面瘫,是因面神经管内或茎乳孔以外面神经病变,而引起的以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周围性神经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变侧表情肌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有的还伴有患侧舌前的味觉减退或消失及听觉过敏等症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如血运障碍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血管内血液学说、环境损害学说和类固醇激素学说等,但确切病因尚无定论[6-7],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男女的发病率相近。虽然周围性面瘫并无致死的危险,但是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或选择的治疗方法不恰当,还可能导致部分表情肌恢复不完全甚至遗留面肌挛缩、痉挛等症状。因此,做好本病的早期治疗与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面瘫”,中医称之为“吊线风”、“口僻症”、“歪嘴风”等[8]。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病,临床常见。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机体正气不足,风热或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从而导致经筋功能失调,气血痹阻,筋肉失于约束,可出现㖞僻。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外伤、中毒、病毒感染、炎症等引起,或是血管机能不全、颅内肿瘤、脑桥的病变或者代谢障碍引起的[9],也有认为风寒受凉是面瘫的诱发因素[10]。有资料表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作为针灸科和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在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中居第6位[3]。针灸疗法因疗效可靠、操作简便而受到众多医家的推崇,也成为中医治疗面瘫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998年,美国医学会主编的《通用医疗程序编码》正式纳入针灸疗法,并将其视为一种治疗面瘫正式有效的方法。针灸的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但是不同医学工作者对本病各个治疗阶段的观点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就大相径庭,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对单纯的针刺治疗进行改进,提出了采用平衡针疗法[5]。此外,本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对各个阶段对症治疗、辨证施治,在细节治疗中下大功夫,并对各个穴位进行深入的研究,针灸时选择的组合进行优化,以确定合理、高效的治疗方案:直刺法应用于主干,透刺法应用于分支。在病变初期,取穴宜少针、刺宜浅、手法宜轻、留针宜短,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期针刺多为泻法为主;恢复期宜选择透刺法,并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因此,在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中,可选择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蜡疗是一种温暖疗法,温热的石蜡能够使患儿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改善患儿的微循环,细胞通透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使患儿面部的炎性症状得到缓解,水肿慢慢消退,新陈代谢能力增强[6];且蜡膜会产生柔性的压迫作用,一方面可防止组织内的液体渗出,另一方面可促使渗出的液体被吸收,使水肿症状得到缓解。将针灸和蜡疗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明显提升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针灸疗法的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68.0%,而采用蜡疗配合针灸法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蜡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秦亚坤.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60-3461.

[2]俞纪伟.针灸配合中药辨证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6例[J].中国药业,2013,22(6):124-125.

[3]于婧洁,张曼,李海天,等.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0 例[J].世界中医药,2016,11(9):1868-1872.

[4]杨红.针灸配合中药辨证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8):1143-1144.

[5]常俊梅,李王平,李星恺.针灸联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5,37(12):1853-1855.

[6]洪征,阮春鑫,彭力.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99-101.

[7]张婉怡.传统治疗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3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23):2394.

[8]祁正平.针灸配合中药辨证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研究[J].心理医生,2015,21(16):92-93.

[9]周一敏.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2):50.

[10]芦玥,贾跃进,吴秋玲,等.蜡疗法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5,30(2):326-327.

猜你喜欢
蜡疗面肌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冲击波联合中药蜡疗治疗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中医外治疗法疗法中蜡疗的探析
中药蜡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护理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蜡疗+疤痕霜防止烧伤增生性疤痕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