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方法谈成都地域性公共休闲空间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

2018-04-13 09:18蒋梦菲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茶馆成都空间

蒋梦菲

摘 要:成都老茶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老茶馆与市民生活紧紧相连,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老茶馆的发展更新的过程也反映了市民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演变。茶馆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不断地发展,外在空间不断提升,消费不断攀升,而成都地域性老茶馆文化的平民、恬静的特质将如何延续下去,提出成都老茶馆空间的更新方向。

关键词:设计方法;更新设计;地域性

一、研究背景

坐茶铺成就了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历史上,成都茶馆是人们重要的娱乐场所、信息中心、议事地点,也是联结地方社会生活网络的一个枢纽。茶馆作为成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对于市民来说,茶馆及其文化乃是成都人生活和民生百态的一个缩影。在消费化、都市化的语境下,当代都市茶馆作为公共休闲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茶馆作为公共休闲空间的外在物化空间、休闲方式、休闲主体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力图从地域性视角对成都老茶馆的设计方法做一定分析,探讨成都老茶馆空间环境的更新方法。[1]

二、研究目的

随着旧城区改造,不少老茶馆也随着旧城区不复存在,传统老茶馆作为地域文化符号随着旧城区一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现代,地域文化的专属性不如以往强烈,茶做得越发精致了,成都本土茶馆的氛围也渐渐模糊了。随着茶饮消费者的年轻化,类似双流彭镇古镇型观音阁老茶馆、戏曲型悅来茶馆、宗教型大慈寺茶堂等“老字号”茶馆的生存现状很不乐观,其实则沦为老年活动空间。这些老茶馆一旦关闭之后,成都老茶馆时代面临着终结,老茶馆文化物化空间面临着解体。

所以针对老茶馆这一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更新设计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强调成都老茶馆的不可代替的识别性,炼取形式上的符号化转型为成都精神的投射,成都市民生活方式、文化载体以及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运用到成都茶馆设计中将成为研究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直到如今,不少茶馆的空间设计还是单纯挂上传统中式纹样或图案装饰美化,将中式纹样融入空间造型中,以及看图说话般的“中国风”,或是公共家具设计上对明清家具做造型解构的“新中式”。这样的设计没有给成都茶馆空间带来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出路,反而停在了“千人一面”的造型视觉的层面无法前进。

(一)形式语言高于一切

涉及到传统茶馆更新,采取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方式:有的墙面直接贴上中式传统纹样墙纸墙布;再有将传统纹样造型用于墙面造型、边角收口等;情景空间营造用“谐音”处理手法与传统扯上一些关联。这些粗鄙的嫁接与捆绑都没有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解决传承与革新的问题。

(二)传统建造工艺与空间设计难以真正结合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推崇西方建造新技术新思想,现代化追求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导致传统建造材料和工艺市场非常小,传统工匠的“手艺”和营造技术几乎被时代抛弃。尽管现在设计概念有光复传统文化之势,但是大众审美意识并没有及时跟进,手工建造的价值并没有被大众认可。然而丧失了乡土建筑传统建筑方式的保留,无疑是违背了以“遵循沿袭”为要旨的传承本意的。

(三)过分商业化不利于怀旧意境空间延续

老茶馆的空间有成都人恬静的生活气息,不可或缺的亲民性。更新后的茶馆除了白墙灰瓦、老式穿斗结构、竹靠椅、盖碗茶等元素的保留,更重要的是情景再现,意境延续。过分商业化设计,就破坏了老茶馆市井色彩。比如现在装修中大量使用的照明灯具,传统茶馆的采光条件不是很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借着狭小的天井和亮瓦照进室内,就是这昏暗的灯光才衬托出慵懒的气氛;质感太过光滑精致的陈设摆件,也不符合老成都茶文化的平民特质。

四、成都地域性公共休闲空间环境保护与更新的

设计方法

(一)设计理念:遵循沿袭的要旨是内外兼修

从设计方法角度出发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很多,但是仅仅停留在图像纹样、装饰造型、材质工艺这些表皮美化处理是不够的,传承强调“手工技艺与审美标准”,经过时代变迁,需要一代一代完整地继承下去。除此之外,注重空间审美意境内外的统一、与周边自然的融合。

老成都恬静生活的背后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从外部来说,老茶馆的建筑多位于街边河畔,或黄角树下,有大面积开放半开放的空间;从内部来说,不管是借助天光的建筑顶部、竹靠椅取材本土、竹编土胚墙面等大量运用了自然材料和手工建造的方式。这种人与自然融合不分的状态是包含了传统美学精神的。内外兼修的成都茶馆给人带来的闲情逸致的情景烘托是革新设计的重点。而现在有些茶馆金碧辉煌,承接喜宴酒水等服务,早已脱离了成都老茶馆的体系。

(二)设计思路:突出特色茶馆文化载体元素

成都茶馆曾经是联结地方社会生活网络的一个枢纽,除了平民市井文化,还综合其他文化元素。比如有戏窝子之称的悦来茶楼,殊不知这茶馆内的洞天,才是川剧灵魂所在。尺度不高的舞台布局在茶馆一楼的中心位子,直通二楼的天井,舞台的周围摆满了茶桌,相比现在装修精美的省川剧院,在茶馆小小天地里演员和观众之间是没有距离感的。悦来茶馆的魅力来自川剧,兼具文化载体功能的茶馆类似还有传承宗教文化的大慈寺禅茶馆、曲艺表演为特色的顺兴茶馆、川味评书殿堂艺术家李伯清的书院等。后续在更新中从功能布局、立面装饰、陈设品配置等方面都应该突出文化载体元素。

(三)设计手法:深入功能体验的适应性

老虎灶也是老茶馆的标配,以形状而得名,堆烧柴的炉膛好似大老虎张着的大嘴,后面一根烟囱伸到屋外就像竖起的虎尾。最初没有煤、天然气等方便燃料,老茶馆一天热水不断,在茶馆中央红红火火的一烧,留给成都人的是热烈与温馨的回忆。

而今老虎灶的使用方式肯定是与今天的低碳生活背道而驰的,在设计时不要机械肤浅的再现,设计出于传统审美视角和情感寄托,值得保留老虎灶的产品造型,里面可以是用天然气或者电力烧水,以符合现代的生活功能体验。

苍老的木板屋、破旧的门脸、地面上凹凸不平的“千脚泥”。“千脚泥”是泥土地坪经过人们长年累月的进进出出脚踏而来,地面结满大小不一的泥巴包包,乌黑发亮,凸起的泥巴包,一个挨着一个,一种旧时代特有的地面材质肌理。如今,人们早就不再脚底沾泥了,现在的地面铺装材料即使泥土进屋打扫也十分便捷。但是“千脚泥”的凹凸起伏类似版画的肌理却是可以保留下来的。

(四)设计元素:解构及符号化在空间中运用

成都老茶馆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当属竹靠椅、盖碗茶和铜质茶壶。不仅是成都茶馆闲适随性的大众化特质的物化形态,而且是成都茶馆令人过目不忘的图像印记,是成都茶馆的典型视觉符号。[2]

几把竹靠椅围着小矮桌上摆着由茶碗、茶盖和茶船组成的盖碗茶杯和铜质茶壶。在空间中承担了指示识别、意向表达、情景烘托、情感体验等实际功能。盖碗茶茶具的白色、长嘴茶壶的黄铜色、千脚泥的黒棕色、竹靠椅的竹黄色分别代表着成都茶馆的设计形态元素和色彩元素。通过提炼符号化的视觉语言,语义的设计方法完成了空间与人的情感交流。[3](图1)

五、结语

在地域性文化遭受巨大冲击的今天,传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精神不断有所发展。更新的设计强调地域性营造方式和审美精神的同时,去考虑地域性的要素未来怎么样的形式,参与并融合到更新的设计中。尝试是各种各样的,不管怎么样的融合,地域性的表达都是最主要的。老茶馆的空间意境延续不仅是一個符号或一个物的呈现,或是传统的东西往上放。成都人对老茶馆的理解,内心反过来对空间的投射,这才是新的成都茶馆精神。

设计方法是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现在的更新老茶馆两者融合的渠道,重在传递恬静、随性的平民生活意境,传统元素在空间中的再生和创新运用,功能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情感上追寻老成都茶馆等设计方法,使得成都市民依然从茶馆中找的到生活情趣和审美体验,借此以强化对于地域文化和艺术价值取向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娜.当代都市茶馆作为公共休闲空间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D].西南大学,2014.

[2]付小平.巴蜀文化元素视觉符号系统的构建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杨婕.浅谈视觉传达设计中符号语言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4,(24).

作者单位:

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茶馆成都空间
《茶馆》
创享空间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在成都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