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学研究带来的六个“变化”

2018-04-17 03:41魏建勤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班化变化教学

魏建勤

摘 要:对于班级人数不足20人,甚至10人以下的班级,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大班额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通过开展“小班”教学研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形式的变化,又有教学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许多班级人数不足20人,还有的班级在10人以下,是名副其实的“微型校”“微型班”,这就形成了开展“小班”教学探索的客观条件,传统的大班额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有所创新和改变。经过一年多的“小班”教学研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与传统的大班额教学模式相比,我认为最主要的变化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小班教学的课桌摆放形式变了

在小班教学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课桌摆放形式,学生可以是小组团团坐,也可以是全班团团坐,还可以师生同坐在一起。许多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单一的“秧田型”座位排列变为“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多种形式。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与协作精神。小班教学完全可以撤掉高高的讲台,教师不再总是站在讲台上面发号施令,而是“走下来”到学生的桌旁、身旁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小班教学的教室多功能化了

学生人数少了,教室的空闲地方明显多了,我们可以将教室划分为多个区域,如学习生活区、个性发展区、办公辅导区等,充分利用小班教室特有的条件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和展现自我的空间。每个班级可提出各自班级的奋斗目标、口号,挂于教室门上;在班级的墙壁上粘贴学生的各种优秀学科作品,悬挂学生的心言心语,让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对教室的四个角落进行设计利用,出现如图书角(学生可自带多种儿童读物,派专人管理,实现交换阅读)、手工角(展示学生手工作品)、生物角(摆放盆景或其他小生物)、批改角(用于教师面批作业)、信息角、游戏角、卫生角、识字角等有个性且有人文关怀的角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室的两边尝试多放几块小黑板,以便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所用。

三、小班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的机会多了

小班的学生人数多在30人以下,甚至更少。班级人数少了,教师管理和批阅作业的工作量相对较轻,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也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共同进步,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得到良性循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师生活动空间大大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密度随之增加,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更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教师个别化指导的机会也更多了,提问、练习、表达、面批作业等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直接与及时。许多时候,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将层次化教学分得更细,更适应于每个学生,依托分组教学、分层指导的教学方法,开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关注,得到与教师、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发现—交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实现个性化教学。

四、小班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明显提升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教学观念要随着小班化的进程随之改变,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决定着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农村孩子在语言表达和问题描述上与城市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区别,思维相对来说不够活跃,师生互动频率低,但是在小班化教学状态下,教师能关注到学生的智力差异、接受能力差异,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提升。

五、小班教学中师生角色变换多了

学生人数少了,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了,这样可以有效实施师生角色变换,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我探索,从学习效果上来说,更易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角色互换中,学生很喜歡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对待问题也比往常认真了。在课堂中,教师以一名学生的角色,将课文中的主要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提给“小老师”,由“小老师”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索,讨论交流,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各有所悟。变换角色,是改变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

六、小班教学中作业批改方式变了

作业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在大班额情况下,作业要面批面改,特别是要在课堂里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小班教学后,作业基本能做到面批面改。作业面批面改不但能及时纠错,适时激励,而且能密切师生关系,也能使信息反馈更及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总之,小班教学要坚持“关心每一个、成长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基本原则,力争做到“小”中见优、“小”中见精、“小”中见大,真正体现“小班化,大教育”理念,实施精准培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庞红卫.对小班化教育的几点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2]梁春涛.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教育,2000(2).

注:本论文是课题《农村小学“小班”教学策略探究》(立项号GS[2016]GHB0894)的研究论文。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小班化变化教学
从9到3的变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鸟的变化系列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