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观念,在活动中感知、提升、发展

2018-04-17 03:41赵机灵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三角尺钝角直角

赵机灵

“认识角”这个单元共有两部分教学内容。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教材内容的编写体系有很大改变,没有像原教材那样从点、线、面、体由小到大逐步教学,而是比较隐秘。主要是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立体—平面),二维空间转化到三维空间(平面—立体),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有以下感触:

一、在实物与平面图形的反复转换中感知角

“认识角”是传统的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教材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最突出的特点是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对角的感知,并亲身经历客观事物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做到:

1.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

教材首先设置了学生动手剪五角星、三角形的活动,呈现了几种常见实物。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画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图形的转换,使学生意识到角是从实物上抽象出来的平面图形,使学生建立相应的角的表象,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暂不给角下定义。

直角的认识,可从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纸片、三角尺上描画角,再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对这些角的印象,然后教师指出这些角是直角,并在图上标出直角符号。

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和直角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和直角后,一定要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和直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的实物中找,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和直角。物体是由许多面围成的,角存在于不同的面上,因此找角,都要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是直角尽量使用直角符号,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到过什么地方有角和直角。

通过这样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亲身经历身边事物“教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并逐步形成。

二、在实践与操作的活动中提升对角的认识

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做——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

教材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直角后,安排做角、进行角的大小比较、量角、拼直角、画直角等大量实践操作内容。教学是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小棒、纸张、剪刀、钉子板、硬纸条……可以采用搭、折、剪、拉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尝试制作,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提倡合作交流,互相帮助。

2.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可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此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分类、三角形的特点等几何知识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先从学生熟悉的钟面入手,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是有大小的。比较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两角大小差异明显,通过观察直接判断。第二步,两角的大小不能凭观察作出判断,教师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要把两个角重叠起来再比,注重重叠比较的方法。第三步是让学生交流一下还有什么比较角大小的方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明和演示。

3.直角的比、量,旨在建立直角的几何模型

直角的大小比较也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比较折出的两个角的大小,让学生发现直角一样大,第二步,折出的直角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再次證明直角都同样大,让学生对三角尺上的直角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步,利用已有的直角知识在身边找直角,在量角、比角等活动中,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与直角比大小是辨认锐角、钝角的思考方法

教材从对钟面上时针和分钟所组成的角的大小的比较引入,把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位在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这个层面上,为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提供了思考方法。

三、在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1.为平面几何知识的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2.在变式训练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操作性练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操作训练题,如“你能用2根小棒搭出怎样的角?每种角各有几个?”使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切身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三角尺钝角直角
缘起“一线三直角”
三角尺中的奥秘
合金钢钢轨组合式钝角辙叉
多少个直角
化归矩形证直角
在“拼”中解决问题
初识“一线三直角”
分法不同结果不同
神奇的三角尺
一道国家集训题的简证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