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亲历建构”的应用策略

2018-04-17 03:41陈绍亮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

陈绍亮

摘 要:數学知识及公式本是抽象的,相比于小学其他学科,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更难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对数学概念不断进行实验,亲自构建数学模型,拓展实践应用,才能掌握数学概念和公式并熟练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亲历建构;应用

小学是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十分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数学难以理解又枯燥乏味。只有让学生亲自分析操作数学概念、构建数学模型,学生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愿意深入研究。

一、小学数学“亲历建构”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大多处于6至12岁的阶段,由于年纪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听一会课就会走神甚至搞小动作。若教师没有注意到上述现象一味追求教学进度,那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大大下降。对于小学生来说,吸引其注意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有趣的故事或游戏。教师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上课时的小游戏,那么学生都会因为感兴趣而参与进去。这样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快乐。

(二)提高学习能力

每个人的记忆大多由自身的经历构成,只有自己经历的事情才会记忆深刻,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亲自构建数学模型、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多次进行实验。因此学生对这些实验得出的结论也记得尤为牢固。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免的。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在生活中频繁的应用后,这些知识就会成为学生脑中的常识。渐渐地,学习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生活所需技能。学生在上数学课时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使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就会更容易理解新的知识。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自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使小学生“亲历建构”小学数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上课听讲不大一会就走神了。教师应善于利用数学活动化的性质,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结合相关的活动策略,通过合作讨论、自主探索、大胆猜测、推理验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掌握知识、熟知规律。比如教师在讲“分数”一章时,先讲一下分数的含义以及意义,之后让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是分母,而组员则是分子。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教师先提问学生小组这个整体作为分母是多少。而每个组员都是这个组的一部分,组员作为分子又是多少,然后让一个学生脱离其小组,教师可以提问该学生他是这个小组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组员又是其组的几分之几。接着让一个小组里的组员随意组合,并说出组合后他们的和是几分之几。当然在这里教师要强调他们的分母即最开始的小组是不变的。这样学生在亲身参与了分数的组成和加减后,便会对分数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做题时及日常应用时,也能够通过分数加减的原理对其进行计算。

(二)举一反三,引导式教学

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十分重的。所以小学生若是学会了一个原理,便总是想在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来解决事情,这样他们会产生自豪感。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便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教学。教师在讲“体积和容积”一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一个空间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然后举几个例子。比如,教室里桌子可以用体积来计算,但课桌里的抽屉容量却要用容积来计算。笔可以用体积来计算,但笔袋的容量却要用容积来计算。渐渐地,学生明白了体积与容积的不同,并且能够区分什么该用体积计算,什么该用容积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学生根据自己总结的原理与生活中的实物相结合,就能熟练地掌握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并进行举例。回到家里,学生也会因为好奇将家里的东西根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进行分类。因此,只有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其所学的内容举一反三才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三)通过实验检验真理

小学数学教材多是一些数学基础知识,且许多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其可操作性也很高。比如教师在讲到“线和角”一章时,先分别给学生线和角的图,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到哪些是角,哪些是线。在学生完全理解了线和角的区别后,再细致地给学生讲述线的分类及角的分类。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会加深对线和角的印象,找到的越多,对角和线的区别越是明确。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亲身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其探索的真理和规律。

总而言之,学生只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亲身操作进行实验、构建数学模型、拓展实践应用,才能在丰富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而教师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圣丙飞.让学生经历建构数学意义的过程[J].广西教育,2006.

[2]邵宁萍.让学生亲历建构的过程.[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11.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常规课题——《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亲历建构”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6-293)“研究成果。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