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寻找读写结合点

2018-04-17 03:41邵爱群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寻找策略

邵爱群

摘 要: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小练笔,以期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实效。如何寻找有效的读写结合点是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深入文本,寻找读写结合点的策略。

关键词:寻找;读写结合点;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寻找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写作训练空间。

一、深入文本,寻找符合课标的语言模块点

语文新课标中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提到了细节描写,那么五、六年级的老师就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类似的语言模块,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之后,寻找模块规律,迁移练笔。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十多年来,老人就是和海鸥如亲人一般,当我们回顾这十多年来的点点滴滴,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那一天,天下着倾盆大雨,老人 。

那一天,太阳炙烤着大地,老人 。

那一天,老人患了重病,老人 。

请你选择其一,抓住老人的言行把句子写完整吧!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这种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使作文“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值得学习。

二、深入文本,寻找典型句段点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进行佳句的言语形式或言语材料的仿写。言语形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一种“移植”,即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如《全神贯注》一文描写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雕像的那些语句极其生动,极具积累、运用价值。对此,我设计了如下读写训练:学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吧?你能不能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描绘一下自己或同学全神贯注地读书或写作业的情景?从学生的课堂练笔反馈来看,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三、深入文本,寻找语言拓展点

拓展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语言,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更重要的是拓展积累了学生的相类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在文章倒数第二小节,即省略号小节设置了这样一个练笔:“此时,作者还有许多无法言说的意想不到的事情、许多无法倾诉的人鸥深情,都化在了这泪珠般的省略号中,你能把它倾诉出来吗?”学生早已“情动”,此时的“辞发”恰到好处。有的继续抓住鸥群来写,有的抓住其中的一只海鸥来写,有的把自己变成了海鸥来倾诉,有的把自己变成了观众来倾诉。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内容丰富多样,感情真挚感人。

课文用三个自然段写了海鸥看到老人遗像时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作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一罗列。但我们在教学时,恰恰要捕捉住这些“空白”,将“欲辨”已忘之“言”呈现。本案例中,教者就巧妙地抓住了含有无限深意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将无法言说的事、无法倾诉的情写出来,既让学生已动之情得以倾泻,更使文本从多角度得到拓展。

四、深入文本,寻找情节发展矛盾点

文本出现内容矛盾往往能激发读者思考的欲望,往往是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显现人物的复杂心理。老师要抓住此处,让学生换位思考,了解主人公内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内心表达。《穷人》一课中桑娜善良、淳朴,不顾自家的贫困,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在抱孩子一刻,文本有这样一句“她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是桑娜内心感受,矛盾的心理,我设计这样的说话练习:桑娜不知道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

,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又是因为 。从学生的表达中让我感

受到学生把这看似矛盾的语言化为了对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赞美。

五、深入文本,寻找续编改写点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学生会有与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觉,定会跃跃欲试。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的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如续写《凡卡》的结尾,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练笔,让学生展开连续想象,顺着作者写作旨意写出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遭遇。学了小说《穷人》,即可以《拉开帐帘……》为题,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写出渔夫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推理想象,续编文尾。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围绕原作的中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增加对春天勃勃生机和顽强生命力的描写,把四句古诗扩充为四段话,改写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其实在备课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会文,对语言拥有“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参考文献:

[1]倪宗红.读写结合,一道古老而又时新的风景线[J].教学月刊,2010(12).

[2]林姗姗.读写结合之方法论思考[J].小学语文,2011(11).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寻找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心兽》寻找主题研究
贴近生活,乐学数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