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改进策略

2018-04-20 09:58毛军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毛军华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家庭结构肢解的承受者,面临着种种困扰和生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的衍生性问题。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关爱者、引导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由于角色功能的多样性,辅导对象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与困境,学校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根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十年间增加了1.5倍。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且呈逐年增多的态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群体”,而是“弱势群体”,其学校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研究中的重要方面,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学术对话。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

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关爱者、引导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由于角色功能的多样性,辅导对象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与困境。

1.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父母长期外出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部分心理健康问题,中、高年级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目前实施的留守儿童培养方式中,寄宿制在教育、治理、卫生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亲属代管与代理家长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问题,特别是留守女孩的家长代理,更容易滋生安全问题。在教育培养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关键点。

2.对学校情感疏离

学校疏离感是指学生与学校中的对象互动中,由于关系变得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无规范感等消极情感。

3.道德教育滞后

相比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较高。长期与父母分开,留守儿童更缺少道德意志的磨砺和行为监督,再加上隔代的溺爱,易致其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校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农村学校而言,道德教育尚未有效开展。很多农村学校专职德育教师缺失,大都采取随意兼任的方式解决,鲜有学校将德育情况纳入考核指标。

4.社会化偏差较突出

少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偏差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有亲子分离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于疏导,留守初期成绩滑坡严重,性格出现攻击型和退缩型两极分化,品行不稳,发生违纪、破坏公物、敲诈同学钱财等不良行为,农村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影响存在着双面性。这些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多少面临社会化困境,故学校教育需要发挥小型社会适应的场域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突破之道

1.强化心理教育教育

学校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信息数据库,通过家访和家长会,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培训,与家长和监护人保持一定的联系的频度和深度,从而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与干预。其次,设立专門的心理咨询室,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进行有效化解,使留守儿童得以增权赋能,具有良好的心理弹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最后,学校还应帮助留守儿童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朋辈群体支持网络,使留守儿童有机会有意愿向同龄人寻求帮助,以获得生活、感情上的互相支持与帮助,以缓解当前的心理压力。

2.增强学校归属感

学校提供关爱行动有利于减轻留守儿童对学校的疏离感,可以改善学校的亲和力和约束力。目前由学校主动尝试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家庭合作模式、校中建家模式、重点关注模式。家庭合作模式是把家校合作机制纳入到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强调学校与家庭(社区)共同承担起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其有效的举措除了家访和创新家长会形式外,还有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异地成员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而校中建家模式是主动把家庭教育的功能转移到学校中来,不仅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扮演家长的角色,建立家庭教育机制。重点关注模式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方式,通过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需求,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感恩情结。这三种模式是学校突破留守儿童对学校疏离感的有益探索,目前还存在些许困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益的借鉴和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3.完善道德教育

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具有清晰的任务目标,以及较强的计划性与系统性。首先,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念,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与发展内容,同时积极地开展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方式。通过建立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道德表现、道德荣誉、行为习惯、越轨行为等情况,该档案应该及时更新和妥善保存。并且,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小组,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方案,针对可能发生的道德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以形成必要的防范和规制作用,在教育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德育课程、主题班会等,不断建立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体系。

4.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有利于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园内与同辈群体、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对其社会化程度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朋辈群体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对其社会化影响更大。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个体或群体解决生活中困境的一门学科,学校社工在很多现代学校已有涉及。社会工作主要有三大工作方法,其中小组工作是介入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方法。人是群居性动物,在群体中生活,具体归依群体的属性,小组工作方法通过“活动”干预留守儿童与朋辈群体、教师、家长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结果,通过小组动力调动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开展与学习、环保、社会实践相关联的互动,强化小组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活动”传递校园文化和社会规范,对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文化的形成与走向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

[2]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段成荣,吕利丹,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

[4]曾欢,朱德全.留守儿童2004-2015年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1).

[5]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6]白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

[7]倪凤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4).

[8]杨青,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

[9]王露璐,李明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6).

[10]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与学校教育对策——对浙南R市的调查与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12,(5).

[11]戴斌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

[12]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爱模式及其讨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7,(2).

责任编辑 邓 振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