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美育的策略研究

2018-04-20 09:58卢玉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育渗透情感

卢玉

[摘 要]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注意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善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开展美育。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思维方法,通过实施有效策略,让学生经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情感;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都充满了优美的意境,饱含着丰富的情感。美育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情感教育,这要求教师用诗性的目光去审视文本,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审美育人,以美动人,以情感人。

一、建构良好的美育氛围

罗伟教授在针对美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好的美育不是预设一个目标让学生都去追逐,而是尊重个性的差异性,开发每个个体的天性和特长。”诗意的课堂是活泼互动的课堂,是平等交流的课堂,是感情充沛的课堂,需要学生广泛地参与。任何一个班级群体,每个孩子天资、学习习惯、品行都有差异。在平时师生交流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关注不同学生的知识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基石,也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美育。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有胆量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爱孩子才可以让孩子具有一颗爱人之心,才可以使孩子无所顾忌进入文本角色,感受到至深的情感,价值取向才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变化发展。

教材中许多课文是感情真挚、词句优美,充满诗歌的意境。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況,安排不同的质疑内容。在学生品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说说文章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说印象”是针对那些对书本内容掌握不够深入的同学提出的,“谈感受”是对课文有深刻理解的同学设计的。一般层次与较高层次的孩子都有思考的余地,有表现的空间,课堂就显得生气勃勃。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教师可以请班级学生进行朗读;在理解相关核心句子时,教师可以请一位思维敏捷的孩子谈论自己的感悟,孩子们可以体会到叹息,感慨时光的匆匆;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还可以请一位感情细腻的孩子朗读,情真意切,着实感人。作为一个群体,教师需要尽量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让他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洋溢着澎湃的感情,孩子们心灵深处也受到诗意语文的感染,享受到美的熏陶。教师需要善于渗透美育内容,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会提升,学生能力也会显著提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美的境界、情感和人生,这符合当前新课改的实际要求。

二、有效发掘语文美育资源

兴趣是培养体验文本情感的基础。没有兴趣,语文教学整个过程就失去动力,失去主心骨。因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尤其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增强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可以使孩子们的情感提前进入学习文本的状态。诗意的语文教学是资源丰富、魅力无穷的教学,每个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渲染一种优美的、感性的、民主的课堂境界,做到以情启智,以美引真。

在教学关于拉萨的文章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用韩红的《天路》音乐导入课文,再播放修建青藏铁路的录像片段,将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化为学生的心灵体验和审美感受,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组织学生学习建设者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很快就在阅读中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教学“难忘童年”口语交际时,教师需要让孩子们搜集自己童年幼稚单纯的照片、录影带、和自己童年生活有关的物品。上课时组成小组交流,在观看实物中回忆童年,教师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演绎得如行云流水。孩子们在回忆中感受了童年时光之美,抒发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期盼。这样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说教,注入了多种美育元素,解读文本资源里的正能量情愫,增强语文教学博大精深的美育功能。

三、在鉴赏中渗透美育内容

“学生接受美育,从而用创造的眼光欣赏这个世界。”中华民族一直就是以经典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的人文思想骄傲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大部分时间在进行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阅读新要求与新理念应运而生。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阅读出课文蕴含的人文思想?这是语文教师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获得不同的信息,学生的感受不一定相同,但唯一不变的是文本自身所散发的人文气息。裴斯泰洛齐主张“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理、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培养孩子们具有初步的鉴赏力,跟他们的年龄、心理发展等特点相辅相成。

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把阅读时间给孩子们。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品读句子,探究原因”这个环节,教师首先导读,同学们自由读文,把种树人说的话找出来;然后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创设自由表达情感的平台,有什么说什么,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集体反馈,享受文本宽广的人文情怀。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对语句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学生逐渐明白文章的要点,从而坚定了学生知识认知以及对人文情怀的感悟,提升自我鉴赏文本能力。

四、在诵读中渗透美育内容

语文教学往往对诗歌体裁的课文十分注意情感的熏陶,情感的深化,忽略了其他体裁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任何课文,都其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或隐性,或显性。对于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教师需要通过诵读来帮助学生体验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深切的体会。”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初读、泛读、导读、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形式,深化情感。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向学生提问:“课文哪一部分让你觉得最美?”有的说写叶子的那段美,有的说写爬山虎的脚那段美。“谁能通过读来表现它的美丽之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指名读后,师生共同点评,“谁读得最美,美在哪儿?”“谁愿意再读?”这样层层深入的读,爬山虎的特点在反复朗读中展现出来了,更主要的是感受到作者对爬山虎深深的喜爱之情。

五、利用文学形象辅助美育

宗白华针对文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学自体就是人类精神生命中一段的实现,用以表写世界人生全部的精神生活。”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小学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本,又要跳出教材。以课本为“经”,以相关联的课外优秀读物和课外知识为“纬”,构成丰富的阅读网络,增加教学中的文化含量。一首古诗词渗透的思想,以及与作者相联系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教师总是要和孩子们说清楚。那么在教学经典文学作品时,作为语文教师,更是毫不吝啬地把关于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传递给学生,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也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有效美育渗透。在执教《草船借箭》之前,先让孩子们阅读《三国演义》少儿读本。要求学生阅读时,弄清楚在诸葛亮借箭之前发生了什么事,简单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学习《草船借箭》,孩子们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了粗略的了解,课堂上智慧的火花激情燃烧,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自然生成。通过拓展学习,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敬义勇、崇正义、守诚信等价值,文学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罗伟.美育的目的[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2]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曾利文.美育和德育[J].教书育人,2009,(24):79-81.

责任编辑 徐艳兰

猜你喜欢
美育渗透情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