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改”深处的追问

2018-04-26 15:45吴正宪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改规律初心

吴正宪

课程改革进行多年,执着的我还在不停地自问:课改的初心为哪般?我们的使命在哪里?追问让我有了持续的思考:课程改革的初心是为了改变学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最终目标是让儿童拥有健强的体魄、智慧的头脑、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及实践创新能力,使儿童获得健康、快乐、幸福的可持续成长。由此可见,推进课程改革就是让儿童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实践中拥有幸福的学习体验和实际获得。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帮助儿童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系好第一颗扣子。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童服务,那么首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视角去思考儿童喜欢怎样的学校生活,儿童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

我认为儿童在校的常态学习是经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学科学习而获得。三个关键词即:儿童、学科、教育。它自然构架起一个立体坐标。

在“儿童学科教育”的立体坐标系中,顶天立地的纵轴是“儿童”。它提示我们,作为学科教师首先要把每一位儿童放在心上,关注儿童是做好学科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儿童,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坚持教书育人——这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认知风格”“思维水平”的维度,也涵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关注“儿童”,以“儿童发展为本”,才不会陷入学科本位,才不会只关注知识技能,而忽略其他。

坐标系中向右伸展出去的横轴应是“学科”。它提示我们,关注学科就是关注各个不同学科自身独有的教学任务。只有关注学科教学、研究学科教学、把握数学学科教学本质,才不会使学科教学偏离轨道,才能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学的优势与作用。如数学学科教学除了承担着其他学科共同拥有的教书育人任务之外,還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即让儿童拥有数学视角与数学思维,为教学注入数学元素,凸显数学本质与重要功能。

坐标系中支撑学科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关键是“教育”。它提示我们,让儿童与学科美丽相遇的是“教育”。 “教育”是人与人的理解与沟通,“教育”是人与人的交互影响。“教育”以尊重儿童、尊重规律的理念,以鲜活的生动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让儿童感受学科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知识的广泛应用及独特魅力,从而使儿童爱学知识、善学知识、会学知识,能创造性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创造的乐趣。

可见,作为教师一是要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学习规律;二是要理解学科,研究学科本质属性;三是要理解儿童学科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的规律。只有在理解和研究儿童、理解和研究学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儿童学科教育。

我认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建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尊重儿童是教育的关键。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宽容、理解、善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在保护儿童成长利益的大背景下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小心翼翼保护好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要以宽容之心悦纳儿童的不成熟,想方设法促进儿童的自主成长。儿童又是制度生活与公共空间中的自然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文明行为,培养他们追求自由生活的意愿。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多元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并激发儿童“内在潜力”。这不正是课程改革走到深处我们想看到的吗? 用温暖的心,做智慧的教育。当我们心中真正拥有了每一位儿童,当我们能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按儿童成长规律做教育时,幸福就在身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自觉地回到原点重温与追问 “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当我们获得了“真悟”,课程改革的春天就会到来。

(作者系数学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

猜你喜欢
课改规律初心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永远的初心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论“不忘初心”
巧解规律